段掃平
“老來萬事付無心”,是宋代詩人戴復古的一句詞。我喜歡這句詞,覺得對于老年人特別適合。這里說的“無心”,指的就是無論遇到什么事,都別上心、別求全、別攀比、別著急、別上火。這種“無心”,便是老年人的最佳狀態(tài)。要做到“無心”狀態(tài),就要做到放下煩惱,別憂、別愁。
《道德經(jīng)》言:“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睙o為就是放下,真放下了,就能無為無不為。有一個著名的和尚叫布袋,布袋,象征著我們的煩惱,我們的負擔,但是一般人只能提著這個“布袋”,扛著放不下。布袋和尚警示我們要放下煩惱,放下種種無謂的憂慮,把它踩在腳下,就可以保持快樂,可以做到“無心”。
萬事只要“無心”,就能胸襟寬廣,隨遇而安。有位先哲說過:“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順心事十之一二。”這就是說,人生不會十全十美,絕對不能要求完滿。季羨林曾言:“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只有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世人才活得從容大度、豁達。“大事小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一個人的胸襟能夠如此寬廣,定會處變不驚,臨事不亂,臨危不懼,具備了如此胸襟的人,不論遇上什么事,該吃吃,該喝喝,該唱唱,該聊聊,盡管遇上別人不公正的說些什么,但自己不去理會,一切還不都等于零嗎?這樣才能活得快樂,活得坦蕩,活得健康。
仔細體味一下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特別是老年生活。人老,不僅僅在于生理所造就的年齡,更在于心理所營造的心態(tài)。心態(tài)常被憂慮所包裹,是老年人自覺不自覺常愛做的作繭自縛的事,這是老年人的大忌,或者說是人變老的主要原因。過去的事,淡如云煙;現(xiàn)在的事,逝若流水;兒女之事,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必多操心;功名利祿之事,更不是老年人要考慮的,自然不必掛在心上。這樣,憂慮沒有了,心情輕松了,快樂自然而然就會來到。同樣,發(fā)愁的事,一定要遠離老年人。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中那些瑣碎纏身的愁事,纏繞了大半輩子,就像脫下厚重的冬裝一樣,不要再舍不得卸下,該由下一代接班,讓他們?nèi)ソ犹嫔妮喕匕?。至于其他生活情感上發(fā)愁的事,更要想得開,而不要讓它們不請自到,攪亂了自己心中平靜的一池春水。古人一直有“疾從憂生”的說法,愁一愁白了頭。醫(yī)學研究證明,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能防病治病,抗老防衰。
當下社會發(fā)展,人民漸富,應當稱心如意,知足認福。然而,泱泱世界,滾滾紅塵,還有一些老年人為勝敗謀,為功名累,為金錢苦,為得失計,為感情囿,到頭來卻總免不了撒手而去。何不以一顆平常心,看開一點,讓自己活得輕松些呢?老人們要知足,要珍惜自己擁有的,多一份自然平靜的心境,這便是快樂的源泉。哲人王雨生說:“刻意追求輝煌的人,一生中有一萬個不如意;樂于過平常生活的人,一生中則有一萬個滿足?!彼裕覀円簧欠种?,不貪非分之財,要是我們得不到希望的東西,就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晚年幸福,才算得一生幸福,而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往往關(guān)乎于“心”,“無心”所呈現(xiàn)的面貌便是快樂。人老了,還有什么比快樂更重要的呢?快樂是老人延年益壽的藥方,雖不是什么秘方,卻絕對靈驗。只要晚年生活真正做到快樂了,才是真正的“萬事付無心”,才算過得漂亮,過得坦然,過得瀟灑,過得安寧,過得自在。
(編輯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