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彪
【摘 要】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歷史知識中的時間、地點、人物、歷史事件名稱等基礎知識確實需要學生牢固地記住,但更多的時候我們應當考慮如何樹立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如何加強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獨立思考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學會在掌握基礎知識上的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性意識、創(chuàng)新性精神、創(chuàng)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養(yǎng),拓展他們學習歷史知識的思維空間,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并學會分析歷史現(xiàn)象,最終學會學習歷史知識,分析歷史資料、歷史事件,能正確解釋歷史現(xiàn)象,這才是歷史學科教育教學的重要目的。
【關鍵詞】新課改;教學;課堂
一、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歷史課程
歷史課程之中包容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與廣闊的時空外延,因而更應當充分關注并能夠影響學生的生命成長歷程,促進每個學生的終身學習與未來發(fā)。這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xiàn)。因此,義務教育《 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的改革,在課程內容改革方面,“避免專業(yè)化、成人化傾向.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減少艱深的歷史理論和概念,增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這一切.都是服務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需要而為之的。
二、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強調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結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要改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設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jīng)驗?!吧钚浴崩響褪菤v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堅持的重要原則之一。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總是處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之中,無論將來從事什么工作,都要面對現(xiàn)實生活,都需要增強生存與生活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認識生活、適應生活、欣賞生活、享受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歷史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頑強生存與積極面對生活挑戰(zhàn)的毅力方面是能夠有所作為的.它能幫助學生借助歷史來認識現(xiàn)實社會中各種生活現(xiàn)象的因緣,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歷史文化背景,正確鑒賞各具特色的人文歷史景觀,增強“提高生命生活質量”的意識,從而學會生活,并能積極主動地去創(chuàng)造健康向上的生活。20 世紀初,美國注明學者杜威強調指出: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學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這種教育使學生學習時缺乏興趣和激情,使學生步人社會后發(fā)現(xiàn)所學的知識與生活脫節(jié),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因而便感到“學習無用”。所以,我們的歷史教學就應當堅持生活性原則,強化教學與歷史和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以及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另外,義務教育階段的特性之一在于其“普及性”,因而 歷史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培養(yǎng)一批“小史學家”,而是以普及歷史知識,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人文家養(yǎng),以會生活、會學習、會創(chuàng)新為目標,培育和發(fā)展其高尚的精神人格為主。在初中的歷史教學中,應當要降低理論強度,充分注意開發(fā)利用富有生活氣息的豐富的鄉(xiāng)土、社區(qū)甚至本家族的歷史課程資源;同時,還應當探索構建“因學定教,多維互動,合作探究”為特色的全新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重建課堂生活,提高歷史教學的“育人”效果。
三、陶冶學生的精神境界
著名史學理論家王學典先生曾經(jīng)指出:“歷史學家所面對的過去,不是一個寂靜的物理世界。 而是一個沸騰的精神世界,他所著力探究的,不是僵死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這句話可謂一針見血。作為以“人文”為特征的歷史學科的教育,其關注的對象必然應當是“人”本身。是人的精神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已經(jīng)清醒地認識到:一個民族的落后,不僅僅是科學技術方面的落后,更深層的是在于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質的落后.因而,從某種角度來講,歷史教育必須要以陶冶和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為根本。所以說,教育要回歸人本,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決不能以單一的所謂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來遮蔽了歷史教育的精神培育功能之光芒。
四、還學生以課堂的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的最終結果,不在教師“教”得如何,而在于學生“學”得如何,在于學生是否真正領會和應用掌握歷史知識。過去,我們的歷史課堂常常被教師所主宰,成為教師自我表現(xiàn)的場所。這樣一來,教師盡管把大堆大堆的知識不問情由地機械轉壓到學生頭上。但并不能喚起學生內心的求知渴望與熱情,比比皆是的“你講我聽”“你寫我抄”式的僵化做法.導致學生失去親身探究實踐的機會,因而無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智能和個性特長。實踐證明,真正有用的知識都不是被動的、機械地堆積起來的,它要經(jīng)歷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由量變到質變的錯綜復雜的過程,這個過程只能在個人獨立思考中實現(xiàn)。因此,如果沒有學生自覺自愿的獨立探索,沒有積極主動參與的精神,無論教師多么高明,也無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歷史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是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相應的發(fā)揮,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形成“多維互動”的教學氛圍。只有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使學生體驗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及與教師協(xié)同一致獲取知識的樂趣,我們的歷史課堂才有可能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要實現(xiàn)真正地還學生的主體地位,回歸學生主體,教師的角色就需發(fā)生轉換,即由“演員”變?yōu)橐幻呙鞯摹皩а荨薄_@并非易事。
首先,它需要教師真正能夠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關注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都動起來,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其次,是要掌握多種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提高自己組織教學、駕馭學生的能力,以便盡快實現(xiàn)由“演員”到“導演”的轉變。
總之,歷史教學活動涉及的對象主要有教師、學生、教學內容等幾個方面。每一種歷史教學方法在適合其使用的場合,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不存在所謂“包打天下”“惟我最佳”的教學方法。我們常說的“教無定法”,在很大程度上表達了教學方法具有“多樣性”的意味。如果說教學方法多樣性的一層意思是指,在不同場合,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應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的話,那么,教學方法多樣性的另一層意思則是指,在同一場合,對同一種教學內容,相同的學生,也可采用不同的、多樣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