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吳彪
“無論你年齡多大,長相如何,只要能給我和這些孩子們蓋一所學校,能給孩子們溫暖,我就嫁給你”。見慣了要車、要房、要帥、要富的征婚啟事后,意外地看到這樣一張征婚啟事,很多人可能立刻就會想到——“炒作”。然而,這張征婚啟事出現(xiàn)的時候,“炒作”一詞還沒有出現(xiàn)。1998年,這張征婚啟事曾經(jīng)貼在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渡口驛鄉(xiāng)三屯村的土墻上,貼啟事的人名叫袁敬華。
袁敬華,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投身聾兒語訓事業(yè)20年,讓六百多名聾啞孩子走出了無聲世界。當選人大代表以來,袁敬華共提交議案100多件,其中大多數(shù)都是和殘疾人相關的。今年的兩會,袁敬華又提出了為聾人群體構建無障礙信息環(huán)境、扶持殘疾人康復等建議,并根據(jù)殘疾人就業(yè)問題,提出了制定特殊教育促進法等議案。
為了讓她們開口說話
20年前,袁敬華年僅16歲,她想不到,當時的一個不忍心竟然會把她和一群聾啞孩子拴在一起,并成了她此后生活的全部……
1992年,高考落榜后在家復習功課的袁敬華發(fā)現(xiàn),有兩個小女孩總是徘徊在離家不遠的小學校門口,眼巴巴地看著學校里的學生讀書嬉戲。后來,袁敬華從學校老師口中得知,因為聾啞,這兩個小女孩根本不可能正常上學。從此,校門口那兩個孤單瘦小的身影總是在袁敬華眼前晃悠。
“讓她們開口說話,像正常的孩子一樣上學?!庇幸惶?,這個想法的突然出現(xiàn)將袁敬華自己也嚇了一跳,可能嗎?糾結了幾天后,她終于忍不住把兩個小女孩拉進自己家里,和她們做游戲,讓她們模仿自己的口型學說話。
時間一天天過去,袁敬華的心思全都用在了這兩個聾啞孩子身上,既不考慮復讀也不去找工作。常言道,啞巴說話,鐵樹開花。兩個孩子還沒學會說話,村里卻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閑言碎語。袁敬華的父母很是替女兒著急,一次又一次地勸她:算了吧,你也盡心了。
備受打擊的袁敬華開始打退堂鼓,為什么要走這么艱難的一條路?她跑到山溝里痛哭了一場,不教了,不教了……可是,面對著憋紅了臉還是只能咿呀發(fā)聲卻說不出話來的兩個孩子時,袁敬華又不忍心了。
她知道,要想得到父母和鄉(xiāng)親們的理解,就要盡快教會兩個孩子說話。袁敬華堅定了自己繼續(xù)教兩個孩子說話的決心,她不停地一個字一個字地重復,夸張地張大嘴巴發(fā)音,并將孩子的手放到自己的喉嚨上,讓她們感覺自己說話時聲帶的顫動。
兩個月后,這兩個孩子終于先后開口說了話,袁敬華喜出望外,趕緊把兩個孩子領到自己的父母面前。當兩個孩子拉著兩位老人的手,一遍遍地喊著“爺爺”、“奶奶”時,大家全都激動得哭了。
很快,袁敬華家原先堆滿鍋灶、柴火的12平方米大的廚房,被父母清理得干干凈凈,成了一間教室。在父親找來的一塊三合板上,袁敬華用毛筆蘸著紅漆寫下了一個學校的名稱:夏津縣渡口驛鄉(xiāng)三屯村聾啞學校。
袁敬華的“征婚啟事”
有了教室,袁敬華開始到周邊的村里去尋找聾啞孩子,找到后便苦口婆心地說服他們的父母把孩子送來學說話。1992年暑假過后,一個由七名聾啞孩子組成的教學班開學了。
沒有桌椅,袁敬華將家里的小矮桌、小馬扎都派上了用場;沒有黑板,她就用木板拼接釘牢再刷上墨汁;沒有教材,便一個字一個字地用作業(yè)本抄寫;沒有教具,就賣了自家的糧食買回鏡子,讓孩子們對著鏡子看自己發(fā)音時的口型……
袁敬華的付出得到了回報。慢慢地,這些聾啞孩子一個個都開口說了話,而且變得懂事了,袁敬華教聾啞孩子說話的事兒也在當?shù)貍鏖_了,慕名而來的孩子越來越多。
可是,隨著聾啞孩子的日漸增多,袁敬華家的負擔也越來越重,幾年的收成幾乎都貼補了“學?!?。1998年初,到袁敬華家來學習的聾啞孩子已經(jīng)有四五十個,家里再也住不下了,教室的問題更是沒法解決。
無奈之下,袁敬華貼出了一個“征婚啟事”,上面寫著:“無論你年齡多大,長相如何,只要能給我和這些孩子們蓋一所學校,能給孩子們溫暖,我就嫁給你”。當時她想,只要有人能來幫幫這些孩子,給孩子們一個能遮風擋雨學習的地兒,賣了自己都行。
袁敬華的這次“征婚”以父親的暴怒結束。父親三兩下撕了征婚啟事,并抄起木棍,要將聚集在家里的聾啞孩子趕出去。為了能留下孩子們,袁敬華一直跪在門前向父親求情。孩子們見老師跪在地上,也都跑過來陪著下跪。后來,這件事傳到了縣里,袁敬華和她的聾啞孩子們迎來了轉(zhuǎn)機。
讓更多的殘疾孩子接受教育
袁敬華艱苦辦學教聾啞孩子說話的事感動了許多人,大家紛紛向她伸出了援手。1998年7月,當?shù)卣蜕鐣坌娜耸亢狭υ谌痛迳w了20間房子,孩子們終于有了自己的教室、宿舍和專業(yè)的教具。
學校建成后,袁敬華聘請了老師,在語訓、數(shù)學等基本課程之外又開設了舞蹈、書寫等課程,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孩子們的潛能。
在袁敬華和她同事的不懈努力下,孩子們進步很快。一段時間后,有的孩子已經(jīng)能認兩千多個字,并能熟練地朗讀課文,甚至操作微機。一傳十,十傳百,全國各地到三屯村求學的孩子絡繹不絕。
2002年,20間房子也不夠用了,聾啞學校又搬到了縣城開發(fā)區(qū)。新建校舍花費了120萬元,其中50萬元是政府和社會資助的,其余70萬元是身懷有孕的袁敬華揣著親友的房產(chǎn)證跑了無數(shù)遍才拿到的貸款。
1992年至今,從袁敬華創(chuàng)辦的聾啞學校走出去的孩子已經(jīng)有六百多名,其中大多數(shù)孩子都進入了普通學校繼續(xù)讀書。
為了這些聾啞孩子,袁敬華付出了很多,但她無怨無悔。下一步,袁敬華打算將智障和自閉兒童也納入自己的教育范圍,她說:身體的殘缺對他們來說已經(jīng)很不公平,在受教育方面不能讓他們再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