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龍
縱然一個人有極高的表演天賦,也未必會贏得所有人的喝彩與關注。若要摘取成功的桂冠,首先要有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并且懂得從生活中去感悟藝術。
生活中我們會提醒自己“再煩也別忘記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語氣,再苦也別忘了堅持,再累也要愛惜自己。成功的時候不要忘記過去,失敗的時候不要忘記還有未來!一個健康的心態(tài)比一百種智慧都有力量,一個人有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就有怎樣的人生!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于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
常言道“人生如戲”,如果真的把人生比作一場戲,那么生活中的“態(tài)度”就等同于演員的精神,一個好的演員首先具備的是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再將自己對人生的感悟投入表演中,才能把握好角色的神韻,是在演“神”而非演“形”。你對生活有多深的認知,就會塑造出多么厚重的人物。一個表演者在戲劇中的一切喜怒哀樂,應該是感受了生活之后的自然釋放。
我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這是表演藝術的凝練之言,就藝術戲劇的人物創(chuàng)作過程來說,我們必須懂得如何還原其“生活原型”,真正的、設身處地的與角色的內心互為溝通,互擁碰撞,真正的站在人物的角度,感受人物的生存環(huán)境,感受人物的生活處境以及人物對生活的態(tài)度。為什么會說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種哈姆雷特?對于同一個角色,不同的演員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現,區(qū)別的根源在于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的不同。演員以何種態(tài)度來對待生活,直接影響著對角色人物的演繹程度。著名演員唐國強曾多次塑造過偉人毛澤東的形象,通過化妝和形體上的造型來塑造角色只做到“形似”,要是想真正‘創(chuàng)作好一個角色,頓足與觀眾心中,就必須走其人,研其神,領悟其魂,深刻感悟偉人毛澤東的心路歷程。這樣的表演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作”,否則只為皮毛,便無法在觀眾心中留下烙印。
我們經常會在觀演眀劇的時候,感嘆劇情和人物的千古不朽,其主要原因實質上是戲劇創(chuàng)作者對劇中的核心人物的“魂”的完美的把握,這種把握恰恰就是演員對人物“神”的理解和控制。
那如何才能從演員的本走到人物的神呢?故此,神要走心,心要懂悟,悟要感知生活的態(tài)度。對生活持有積極態(tài)度的人往往將人生感受與人的生存狀態(tài)區(qū)別開來,認為人生是一種體驗,是一種心理感受。即使人的境遇由于外來因素而有所改變,人們無法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周邊的生存狀態(tài),人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精神力量去調節(jié)自己的心里感受,盡量將其調試到最佳狀態(tài)。但當我們進入戲劇狀態(tài)刻畫人物的時候,卻有很多演員在“演”角色,而無法真正的用生活的體驗和感受來刻畫人物,這其實就是沒有真生的站在戲劇的角度感知生活的色彩,更沒有用生活的色彩來塑造人物的內心世界。
其實在人生的初始,很多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生活的單一,生存的焦慮,讓很多人的生活平淡無味,沒有光澤更談不上色彩,從而赤橙黃綠青藍紫的生活態(tài)度就更無從談起。我們知道對于一名演員來說首先要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但太多的戲劇工作者只是觀其形,便認為成,很少感受生活,常常用自己所謂的生活閱歷來創(chuàng)作角色,可想而之成有幾分。
如果擁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我們就會在絕望中擺脫煩惱,在壓力下改變心態(tài),在痛苦中抓住快樂,在失敗中找到希望。這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對生活的自我重新審視,其實表演也是同樣如此,一個角色的創(chuàng)作過程,就是你人生的第二條生命線,如何將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完美的過度和融匯,這除了需要戲劇工作者有著深厚的生活理解之外,同樣更需要在兩者之間有著較強的控制力和創(chuàng)造力。
生活的意義未必活著的人都懂得,而在藝術范疇下也不是每個演員都懂得生活,這兩種層面之間是用一種態(tài)度支起了人生的“悟”。真正懂得演戲的人,不是在創(chuàng)造角色,而是在感悟生活,在自我的第二條生命線里真正的懂得生活與藝術的真諦。成功總是與挫折相伴,輝煌總是與汗水同行,心中擁有陽光才會感受到燦爛;心中充滿快樂,才會洋溢著微笑。人生有許多個“岔道口”,在你面對困難時,它就會頻頻出現,來考驗你對困難持怎樣的心態(tài),它影響著你的生活,同樣也會影響你對戲劇人物的創(chuàng)造。如果選擇持樂觀向上,那前途將會一片光明;如果選擇悲觀消極,那未來將會更加黑暗。在人生的路途與表演的征途上,持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就會有怎樣的藝術人生。所以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表演藝術家,就必須懂得對表演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對表演的認知,源于對生活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