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堯
出生后不久,他就迷戀上了詩歌。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巴爾的摩市立圖書館里,他閱讀了一本中國詩歌,竟迅速與之相戀,并決定以研究中國詩歌為畢生職業(yè)。
之后,他躺在中國古典詩文的懷抱里,開始了畢生的“追憶”。他不僅追憶那些詩文的作者,也追憶寫下這些詩文的場景。他看到,眼前這個世界為文學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料,而作為報答,已經(jīng)物故的過去像幽靈似的通過藝術回到了眼前。他試圖尋覓一個可供“追憶”的殿堂,比如石碑,比如黍稷。
經(jīng)過勤奮的尋找,幸運的他,真的找到了一塊石碑——峴山上的“墮淚碑”,那里真是回憶的殿堂:有詩,有物,有景。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積聚回憶之所,在這回憶的鏈條上,有著盤根錯節(jié)的過往。很快,他就找到了相關的名字、場景、細節(jié)。最先出現(xiàn)的是羊祜,因為這塊“墮淚碑”就是因他而建,因他的一次著名的追憶行動而名垂千古。此后,峴山上的自然場景和“墮淚碑”,就成為了追憶的必需。人們依靠這些,重溫過往,回憶那些場景和典籍。之后,就有了孟浩然的“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的追憶典禮,有了歐陽修的《峴山亭記》。
奇妙的是,通過他的描述,我們不僅在品讀這些詩文時有了相通的閱讀快感,從一個橫斷面了解到了中國詩歌的特殊魅力和涵養(yǎng),同時,也促使我們開始了追憶之旅,這可真是意外而令人驚喜的收獲。而且,我們也會不由得貪婪地懷想:很多年之后,說不定我們也會成為被回憶者,有名的或者無名的——誰能說得清呢?
那么,他到底是誰呢?沒錯,他就是美國當代著名漢學家宇文所安。他描述給我們一個嶄新的世界,卻謙虛地說:“我所以要寫它們,唯一的希望就是,當我們回味某些值得留戀的詩文時,就像我們自己與往事重逢一樣?!?/p>
其實,他給予我們的要更多。而這一切,都根源于迷戀,根源于熱愛。所以,當你有了某種愛好、某個夢想之時,一定記得:如果戀,請深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