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玉梅
柳林沖確實是一個普通的礦區(qū)地面塌陷區(qū),除了嶙峋的石頭,就只有蓬亂的荊棘,既不見繽紛絢麗的奇花異草,也不見云蒸霞蔚的景色畫廊。在鄂西南40多公里長的破爛不堪的山路上顛簸,只有隨風翻飛的塵土始終伴隨著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摩托車手。托它無微不至的關愛,我們總算灰頭土臉地闖入了一群孩子的視線。
近日從市總工會傳來一個好消息:由松滋市申報的2011年-2015年松宜煤礦區(qū)礦山地質環(huán)境恢復治理項目喜獲批準,國土資源部將無償投資1040萬元加強治理松宜煤礦區(qū)地質環(huán)境。這是繼申報劉家場煤礦區(qū)礦山地質環(huán)境恢復治理項目工程后又成功申報的一個礦區(qū)地質環(huán)境治理項目。
松宜煤礦地處宜都、松滋兩市交界,地跨宜都市松木坪鎮(zhèn)、王畈鄉(xiāng)與松滋市劉家場鎮(zhèn)、卸甲坪鄉(xiāng)等鄉(xiāng)鎮(zhèn),總面積130平方公里。過去是省屬國營中一型煤炭企業(yè),曾為湖北經(jīng)濟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由于企業(yè)老化、資源枯竭,被省政府列為32家特困企業(yè)之一。特別是采礦等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使項目區(qū)內(nèi)大部分環(huán)境地質問題未能得到解決,尚存在較大的地質安全隱患與礦山環(huán)境地質問題,亟待開展綜合治理。這一項目實施后,可通過對卸甲坪3組滑坡、柳林沖地面塌陷區(qū)共計372人的搬遷避讓,解決村民的后顧之憂;通過對塌陷區(qū)回填灌漿加固,可保證504人的正常生產(chǎn)生活。另外,通過治理桃豐村危巖體,可保證322省道及松王公路的安全暢通,保障下方60人及過往行人、車輛安全,給項目區(qū)及周邊帶來顯著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于是,摩托車友會作出決定,響應中華慈善總會的號召,以這個項目申報成功為契機,借助以《慈善讀本》為代表的“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的東風,給柳林沖塌陷區(qū)的小學生獻上我們的一瓣心香。
我就料到,這些孩子們早已等候在學校操場上。他們怯生生地站著,像是準備隨時接受檢閱的士兵,規(guī)規(guī)矩矩站成一橫排,靜寂無聲地注視著我們,沒有撲入懷中的擁抱,沒有相擁而泣的熱淚,甚至沒有一聲熱情的招呼……
眼前的一切,與我想象中的情景太不一樣了。我一直以為,見到我們孩子們會像遇到久別的親人那樣,叫嚷起來,歡跳起來,沖撲過來。沒有,這一切都沒有。大旱逢甘霖,沙漠現(xiàn)綠洲,他們手捧著我們送給他們的《慈善讀本》和一些文具用品,只是靜靜地站著,遠遠地看著,沉默著不知所措。
這12個孩子的年紀都不大,5個十二三歲的,7個八九歲的。盡管個頭高矮不一,卻一律顯得黝黑且瘦,從骨骼縫隙間都透露出嚴重營養(yǎng)不良的信息。在學校校長的招呼下,他們才一起怯怯地走到我們面前。我好奇且認真地觀察著他們。應該說,12個孩子的衣服都很潔凈,看得出來是剛剛漿洗過的。衣領上大多卷起了毛邊,鞋面上有好多個破洞,但仍可以感覺到他們?yōu)檫@次會面精心做過準備。
最特別的是他們的眼神!他們與圍在操場邊上其他孩子的眼神不大一樣,那些孩子的眼神貯滿了新鮮和好奇,而他們的眼角卻無一例外地隱藏著一絲不易覺察的笑意。這笑意就如同他們的目光,始終固定地粘貼在我們這些摩托車手身上。
這12個孩子的話語真是少得可憐,我們問一句,他們答一句,絕不多說一個字。他們都是那么安靜、那么聽話。聽校長說要照一張合影,他們就一個個老老實實地排好隊。攝影師調侃了好半天,他們那份緊張、羞怯感才稍稍淡去。于是,我們手中終于有了一張摩托車手們做著“V”字手勢,十幾個孩子嘴巴張著,眼睛瞇著,笑意盈盈顯得歡樂融融的照片。
車手們與孩子們的交流是在默默無語中進行的。車手一人一個將孩子攬在身邊,半蹲著身子,手撫著孩子瘦小孱弱的肩胛,也十分吝嗇自己的一字一句,只把內(nèi)心的憐愛通過目光在我們之間逐一閱讀和傳遞。盡管沒有只言片語,但這樣的目光流露出的一切,孩子們已經(jīng)讀懂,他們的家長也已經(jīng)讀懂。我想。
在大山般的寂靜中,孩子們的家長顯然有些忙碌。他們拿著兩塊錢一包的紙煙,在操場上挨個地敬著,不知是柳林沖地面塌陷區(qū)人的感情過于內(nèi)斂,還是他們天生不善于表達內(nèi)心的喜悅,好幾位家長的嘴唇哆嗦著咧了咧沒有說出個所以然,索性就一言不發(fā),誠惶誠恐地雙手捧著紙煙,一支接一支地殷勤奉送。我看得出來,他們是想通過敬煙來表達他們的無限感激。可能他們實在不知道此時此地,除了敬煙、送茶、讓座之外,還能為我們做些什么。山里人口拙而不善言辭,端一張凳,遞一支煙,沏一杯茶,這一切做完后,他們就靜靜地佇立在一旁,黑紅的臉龐上掛著淳樸真摯的笑容,目光也如孩子們一般始終圍繞著我們,連平時做事非常麻利的手腳也覺得無處擺放了。
被這樣的目光緊緊地包裹著,車手們一臉幸福與自信的神色,我也不由得生出一份驕傲和自豪來。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很想讓這一絲溫情只是送給我的,是獨屬于我一個人的。那樣,這驕傲、這自豪就會來得更強烈一些吧!
我正沉浸在這無比真實的行善快意中,一個叫燕子的9歲女孩默默地走到我的身邊。我明白,她將與我結成助學對子,她將是我留在這柳林沖地面塌陷區(qū)深處的一份牽掛。當我與小女孩那雙清純明亮的眸子相對的一瞬,我真切地感到身上的擔子有如礦山般雄渾與厚重,而自己是那么渺小與輕微!
(作者單位:湖北省《潛江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