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戰(zhàn)時期日本對汪偽政權政策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自己的侵略需要不斷做出調整?!度胀裘芗s》反映了日本企圖將汪偽政權變?yōu)榈诙€“滿洲國”;《中日基本關系條約》確立了日本對汪偽政權在外交上的承認;《中日同盟條約》更是把汪偽政權提升到與日并肩作戰(zhàn)的同盟國地位。通過分析這三個條約,不難發(fā)現日本對汪偽政權政策制定和調整是緊緊圍繞對華侵略利益為核心的。
關鍵詞:日本;汪偽政權;政策
一、《日汪密約》的簽訂
1938年12月中旬汪精衛(wèi)叛逃出重慶,與日本秘密交涉,直到 1940年3月汪偽政權才正式成立,而《日汪密約》正是汪偽政權成立的先決條件。當日本意識到單純靠武力難以征服中國,于是積極物色所謂的“中國一流人物”,企圖通過扶植他們,達到“削弱中國現中央政府及中國民眾的抗戰(zhàn)意識?!雹贂r任中華民國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及國民黨副總裁的汪精衛(wèi)逐漸進入日本的視野,并且汪精衛(wèi)也回應日本“自己建立和平政府,使日華提攜成為現實。”②1939年6月6日,日本決定成立以“汪(精衛(wèi))、吳(佩孚)、現有政權、改變主意的重慶政府等為其構成分子”③的“新中央政府”。但汪精衛(wèi)等人必須在“新中央政府”成立之前與日方達成“調整國交”的協定。
1939年12月30日,汪精衛(wèi)方代表周佛海與日方代表影佐禎昭在《關于調整日中新關系協議書》,即《日汪密約》上簽字,標志著“調整國交”正式完成?!度胀裘芗s》的實質是日本是想把汪偽政權變成第二個“滿洲國”。條約規(guī)定:“中國承認滿洲國”;日本對“新中央政府”、“強度結合地帶”、“及其他特定地域內”配置顧問職員;并且在“華北及蒙疆之要地”以及長江中下游地帶有駐兵權,同時“對于駐兵地域內所存之鐵道、航空、通訊機主要港灣之水路,保留其軍事上之要求權及監(jiān)督權?!睏l約還規(guī)定了“新中央政府”與其他傀儡政權的關系:“新中央政府”要秉著“暫時繼承既成事實”的原則,只取消臨時政府的名義,將日方所規(guī)定的“華北”區(qū)域由華北政務委員會管理;蒙疆“有廣泛的自治而為高度之防共自治區(qū)域?!焙茱@然,日本所謂的“尊重中國之領土及主權”完全是一句空話。在“經濟合作”方面,日本實現了對中國各個經濟領域的控制:“華北蒙疆之資源”、中國的航空、華北的鐵路,中國沿海的航運、長江的水運及長江下游的交通、通訊、氣象及測量等各個方面,都必須接受日本的“援助”和“協力”,“應與日本以特別之便利。”④
《日汪密約》反映了日本對汪偽政權的政策具有加緊控制、分而治之的特點。在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后,日本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需求日益增加,因而它希望通過汪偽政權為其提供龐大的戰(zhàn)爭開銷。同時,為了實現“以華制華”,把“地方分權政治作為其基調?!雹莞鶕?938年11月30日的《調整日華新關系的方針》:“新中國的政權形式應根據分治合作原則加以策劃?!雹蕖度胀裘芗s》正式這一原則的細化,其目的是“激起他們之間的內訌”,⑦日本從中攫取更多的利益。
《日汪密約》遠遠超出了近衛(wèi)聲明及《調整日華新關系的方針》的范疇,時任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第二課兼第四課課長的今井武夫承認:“這個方案不過是露骨地暴露出帝國主義設想的要求而已。”⑧汪精衛(wèi)明白:“我若簽字,就不過是我的賣身契吧,”⑨然而在日方軟硬兼使的手段下,汪“迷途已深,竟亦遷就允諾?!雹狻度胀裘芗s》簽訂后,汪精衛(wèi)集團開始大張旗鼓地進行“還都”活動,于1940年3月30日正式“定都”南京,并發(fā)表宣言:“全國以內,只有此唯一的合法的中央政府。”{11}
二、 《中日基本關系條約》的簽訂
汪精衛(wèi)集團雖然在簽訂《日汪密約》后宣布成立了“新中央政府”,然而該條約畢竟是屬于非“官方”的條約,并不代表著日本正式承認該政權的“合法性”。根據1940年1月6日制定的《與中央政權建立相關聯的對外要綱》,日本決定與“新中央政府”建立外交關系的條件,“俟該政府的發(fā)育及內外形勢明朗后,再行決定”,{12}日本對汪偽政權的成立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一方面是出于“該政府的發(fā)育”情況的考慮,另一方面是希望“使汪方協助日方,速將其努力指向重慶屈服?!眥13}可見,對于由自己親手扶植起來的新政權,日本并不很看重,“從本質上來講,同重慶政府達成全面和平為最終目標。”{14}
1940年1月13日,日本公使加藤外松提出:“中央政府成立時,日本可派特派大使,不派全權大使,不遞國書?!眥15}日本一方面不予承認,另一方面卻又希望通過正式的“國交談判”獲得在《日汪密約》中所規(guī)定的種種利益,因此,日本派阿部信行為特派大使,與汪偽政權進行“國交談判”。談判從1940年7月5日開始至8月28日,一共進行了15次正式的會談以及一系列私下會談,直到8月31日才簽訂了草約。為何在《日汪密約》已經簽訂的基礎上,談判仍會拖宕一個月之久?主要原因是日本在與汪偽政府談判的同時,與重慶政府也在進行著秘密接觸,即“桐工作”活動,當與重慶和談失敗后,日本御前會議才做出“在昭和15年(1940年)11月底以前”與汪偽政權建交的決定。{16}
29日,汪精衛(wèi)正式就任為“中華國民政府主席”。按照日本的約定,30日,汪日雙方簽訂了《中日基本關系條約》。條約基本上是在《日汪密約》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并以外交辭令對雙方利益加以確定,其中對日本的義務規(guī)定的很少,僅僅是一些承諾性質的條約,如“隨本條約所規(guī)定之中日新關系之發(fā)展,日本國政府應撤廢其在中華民國所享有之治外法權,并交還其租界”、“于兩國間恢復全面和平,戰(zhàn)爭狀態(tài)終了時,開始撤兵?!眥17}但對中國的義務規(guī)定得非常繁多和具體,如“關于華北蒙疆的特定資源尤其國防上必需的埋藏資源,兩國密切合作予以開發(fā)”、“中華民國政府有統制對外貿易之必要時,當自行統制之,但不得與條約第六條之中日經濟提攜之原則相抵觸?!鲜鼋y制應與日方協商之?!眥18}《中日基本關系條約》簽訂后,汪精衛(wèi)慶祝道:“中日兩國關系,從此遂開一新紀元?!眥19}
通過《中日基本關系條約》,日本在外交上正式成立了汪偽政權,一方面是出于對重慶政府“誘降”失敗,從而不得不考慮汪偽政權的利用價值,“使汪方協助日方,速將其努力指向重慶屈服”{20};另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對中國的侵略合法化。
三、 《中日同盟條約》的簽訂
汪精衛(wèi)政府建立兩年多來,名義上雖然是“中央政府”,但實際上不過是一個區(qū)域性偽政權。由于日本之前“分而治之”的政策,汪偽政權對其他地方傀儡政權的控制是無力的。隨著太平洋戰(zhàn)爭情況的惡化,日本需要一個“統一”的有力的偽政府,為它看守大后方,搜刮財務,同時,認為汪偽政權參戰(zhàn)是“打開日本和中國的現狀的一大轉機”{21}。
1942年12月18日,日本政府決定要“加強國民政府的政治力量”,為此,要“特別消除中央和地方相互之間無意義的摩擦”。{22}具體來說,就是對華北政務委員會和“中央政府”的權限關系、海南島的現狀等問題“作必要的調整”,同時規(guī)定“關于省政府一下個地方政府的人事,一任中國方面自由處理,帝國不加干涉?!睘榱颂岣咄魝握鳌皡?zhàn)國”的地位,同時也是向重慶政府施加壓力,日本開始履行其早已許下的承諾,即交還租界并撤銷領事裁判權。并且為了搶在美國之前,日本提前宣布廢除日本在華的治外法權,并交還租借。{23}1月9日,日汪雙方簽訂了“關于交還租界及撤廢治外法權之協定”,規(guī)定“日本政府應將日本國在中華民國之內現今所有之專管租界行政權交還政府”。{24}7月31日,日汪簽訂了《在華日本臣民課稅條約》,規(guī)定嗣后日本在華臣民,應服從汪政府的課稅法令,繳納各種捐稅。
汪偽政權地位的提高、租界的交還和領事裁判權的廢除,為簽訂新的日汪條約奠定了基礎。1943年10月30日,汪精衛(wèi)與日本駐南京大使古正之簽訂了《中日同盟條約》及《附屬協定書》,標志著汪偽政權作為日本的同盟國,與日本形成并肩作戰(zhàn)的關系?!稐l約》規(guī)定“本條約實施之日起”,“《日本國與中華民國間關于基本關系的條約》,連同其一切附屬文書一并失效。{25}《附屬協定書》中還規(guī)定:“戰(zhàn)勝狀態(tài)終了時,撤去其派在中華民國領域內之日本國軍隊”,“放棄”在中國的駐兵權等內容。{26}可見,日本對汪偽政權的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中日同盟條約》被汪偽政權視為“中日親善史上最光榮的一頁?!眥27}陳公博在漢奸審判時狡辯說:“同盟條約的內容,已取消一切密約附件,更取消所謂華北駐兵及經濟合作,而且更將內蒙返還給中國。所剩下來的,只有一個東北問題了?!眥28}
總之,從《日汪密約》到《中日同盟條約》再到《中日同盟條約》,反映了日本對汪偽政權政策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企圖將汪偽政權變?yōu)榈诙€“滿洲國”,忽視其政治作用;第二個階段是通過承認汪偽政權,使之成為向重慶誘降的棋子,同時使日本對華侵略合法化;第三個階段日本有意增強汪偽政權的勢力,從而減輕自己在太平洋戰(zhàn)場的負擔。從表面上看,日本政府逐漸放松了對汪偽政權的控制,汪偽政權一步步獲得了“獨立”,但日本侵略的本質始終貫穿于每個階段,只是侵略的手段發(fā)生了變化而已。從根本上講,所謂的“睦鄰友好”都是一派謊言,扶植和被扶植決定了汪偽政權的地位是被侵略的,其實質依然是日本侵略中國的一種工具。
注釋:
①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史料選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9。
②[日]今井武夫:《今井武夫回憶錄》,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10頁。
③《汪精衛(wèi)國民政府成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6頁,其中的“現有政權”指是的臨時、維新偽政權。
④《汪精衛(wèi)國民政府的成立》,第482-384頁。
⑤《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史料選編》,第286頁。
⑥同上,第280頁。
⑦同上,第271頁。
⑧今井武夫:《今井武夫回憶錄》,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22、123頁。
⑨陶希圣:《未說出的一句話》,《汪精衛(wèi)國民政府成立》,第595頁。
⑩《汪精衛(wèi)漢奸政權的興亡》,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頁。
{11}《汪精衛(wèi)國民政府成立》,第822頁。
{12}《汪偽政權》,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747頁。
{13}同上。
{14}[日]今井武夫:《今井武夫回憶錄》,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39頁。
{15}蔡得金編注《周佛海日記》(1940年3月13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64頁。
{16}《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史料選編》,第313頁。
{17}《汪偽政權》,第791頁。
{18}同上,第793頁。
{19}汪精衛(wèi):《國民政府還都一年》(1941年3月30日),原載《汪主席和平建國言論集》,見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編《汪精衛(wèi)集團賣國投敵批判資料選編》,內部發(fā)行,1981年版,第345頁。
{20}《汪偽政權》,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747頁。
{21}《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史料選編》第420頁。
{22}同上,第417頁。
{23}時任汪偽外交部長褚民誼說:“當時日本原定于一月十五日交還租界,忽又以緊急之通知,改為一月九日舉行?!ぁぁつ酥蹬c英美等國爭兩日之先也?!币姟锻艟l(wèi)漢奸政權的興亡》,第414頁。
{24}《中日兩國關于交還租界及撤廢治外法權之協定》,《申報年鑒》(1944年度),第500-501頁。
{25}《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史料選編》,第444頁。
{26} 《中日同盟條約》及附屬議定書(1940年10月30日),《中國近代對外關系史料選輯》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8-199頁。
{27}褚民誼在日汪交換租界及撤廢治外法權兩委員會首次會議上講話,《中華日報》,(1943年3月5日)。
{28}《汪精衛(wèi)漢奸政權的興亡》,第417頁。
(作者簡介:晁佩軍(1990.4-),女,漢族,山西晉城人,目前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09級,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