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調查統(tǒng)計分析,可以看出:家庭相對財富、家人健康、子女成績、婚姻狀況、社會地位是遼寧省農村居民影響家庭生活幸福的最主要因素,所以,當前提高遼寧省農村居民家庭幸福程度應該強化教育興農、科技興農,是時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軟硬件建設、加快農民向市民的轉化。
【關鍵詞】農村居民幸福感影響因素
一、遼寧省農村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2012年8月,我們對遼寧省M市N村的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通過統(tǒng)計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影響遼寧省農村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三個:家庭相對財富、家人健康、子女成績、婚姻狀況、社會地位。在被調查者中,有27%的人認為影響幸福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相對財富”,另有相同比例的人認為影響幸福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家人健康”,有20%的人認為是“子女成績”,另外還有12%的人認為是“婚姻狀況”,有10%的人認為是“”,只有5%的人認為是“生活環(huán)境”。詳見下表最后一行。
同時,調查顯示:不同年齡段的農村居民對影響其生活的幸福因素在認同上有明顯差異。在20~29歲的人中,60%的被調查者認為是“家庭相對財富”或“婚姻狀況”;在30~39歲的人中,有一半的“家庭相對財富”認同“家庭相對財富”對其幸福的影響,同時也強調了社會地位的重要性;在40~49歲的人中,有40%的人認為“家庭相對財富”最重要,有30%的人認為子女成績最重要;在50~69歲的人中,認為是“家人健康”、“子女成績”重要的各占30%;在70歲及以上的人中,超過半數(shù)的人都認為“家人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二、對影響因素的進一步解讀
(一)家庭相對財富
農村居民幸福感與家庭相對財政呈現(xiàn)較強的正相關。在現(xiàn)階段,遼寧省農村居民的整體生活水平不是很高,還需要依靠財富的多寡來判斷自己的生活質量與幸福程度,還沒有達到整體追求較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階段,所以,可以說,農民的幸福,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取決于財富的。但這種影響,受示范效應和攀比心理影響較大,既家庭的絕對財富很重要,但相對財富更重要。
(二)家人健康
家人健康對50歲以上的農村居民的幸福感影響最大。由于農村居民主要是體力勞動者,因此,身體健康與否不僅關系其自身的幸福感,也極大的影響著其家人的生活質量。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認為家人健康最重要的家庭,其自身或父母或子女都患有重大疾病,受其影響,因病致貧家庭占比超過80%。同時,農村醫(yī)療保障水平過低、醫(yī)療條件較差,也極大的限制了農村居民的治療。
(三)子女成績
遼寧省農村居民普遍重視孩子的教育,認為通過“上大學”是跳出“農”村的最重要途徑。比較而言,大學畢業(yè)較高的收入和較好的工作條件,讓“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農村居民很是向往,在被調查的農村居民中,“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觀念根深蒂固。這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重視子女的學習成績。但城鄉(xiāng)教育的差異,使部分條件較好的家庭將孩子送到城市的私立學校就讀。同時,自身文化水平較低,使其無力輔導,也讓農村居民普遍苦惱。
(四)婚姻狀況
調查顯示:遼寧省N村已婚的農村居民的幸福感遠遠高于未婚或者離異的,同時,婚姻生活和諧的家庭幸福感普遍較高。在農村還存在不少“剩男”,在影響其自身和家人的幸福感的同時,也給農村生活的和諧帶來一些不和諧之音。同時,婚姻生活的質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居民的幸福感。
(五)社會地位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五個層次。遼寧省絕大多數(shù)的農村居民前三個需要都得到了滿足,自我實現(xiàn)需要對絕大多數(shù)人還遙不可及,在交往中的社會地位是相當一部分被調查者比較重視的。他們對權利的向往、對財富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源于尊重的需要,希望借此提高社會地位。
三、提升遼寧省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對策
(一)強化教育興農、科技興農
首先,政府應該將農村9年制義務教育與職業(yè)技術教育結合起來,在學到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能農村的孩子初步掌握一、兩門農業(yè)新技術,為其致富提供知識和技術基礎;其次,政府要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讓科學種田、科學養(yǎng)殖、發(fā)展綠色農業(yè)、從源頭保證食品安全的理念深入到每個人的心里;最后,政府還應該加強信息網(wǎng)絡化建設,讓更多致富信息、致富經驗廣為傳播,
(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軟硬件建設
“要想富、先修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把交通的硬件建設放在首位;其次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諸如加大教育基建投資、組建過硬的師資隊伍、完善教學軟硬件、保證校車安全等;再次,還要加快農村新型合作醫(yī)療制度的建設步伐,保障廣大農民大病就醫(yī)的基本需要,同時提高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保證農民小病就醫(yī)的基本需要;最后,還應該加快農村養(yǎng)老保障建設,讓農村居民老有所養(yǎng)。
(三)加快農民向市民的轉化
首先,政府要樹立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觀念,以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促進農村隱性失業(yè)人口的轉移;其次,要加強法制建設,為農民進城務工提供政策保障;最后,要改革農村土地使用制度,加快農地使用權的市場化流轉,為農民向市民的轉化提供制度和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吳云勇,馬會.制約農民持續(xù)增收的外部因素分析.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4):5703、5705.
[2]王金花.農民幸福指數(shù)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山西師范大學,2010:15-17.
[3]吳云勇,馬會.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路徑選擇.黨政干部學刊,2007(4):33-34.
[4]柳治國.新農村建設下農民的幸福感與收入的關系研究.農業(yè)經濟.2012(4):47-49.
基金項目:本文為馬會主持的遼寧省社科聯(lián)課題——遼寧省農村居民幸福感調查研究——階段性成果,也是吳云勇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批號:10YJC79028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馬會(1976-),女,漢族,遼寧錦州人,遼東學院經濟學院講師,遼寧大學國民經濟學專業(yè)在讀博士,研究方向:農村社會保障理論與實踐;吳云勇(1975-),男,漢族,吉林通化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博士,遼寧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導師林木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財政理論與應用、農民增收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