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摘要]近年來,國內某些大型超市出現了低標高結、標簽價格和結算價格不一致等不正當現象,嚴重侵害了消費者利益。本文針對價格欺詐行為展開討論,分析了價格欺詐的內涵、特征、危害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消費者利益 價格欺詐 解決辦法
一、價格欺詐的內涵及特征
1.價格欺詐的內涵
所謂價格欺詐,就是經營者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標價形式或者價格手段,欺騙、誘導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的行為。我國《價格法》第14第1款第4項和《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guī)定》第3條對此都做了規(guī)定。
2.價格欺詐的特征
第一,欺騙性。這是價格欺詐的最本質特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市場競爭變得日益激烈,經營者為了獲取利潤,保證自身生存和發(fā)展,就采取了欺騙性手段,使消費者對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價格不甚明了,從而達到欺騙消費者的目的。
第二,損益性。經營者的欺詐行為直接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讓消費者付出了較多本不該付出的金錢和精力,短期看也使經營者有了收益,但從長遠的角度看則使經營者面臨信譽喪失的局面,最終會使經營者得不償失。
二、價格欺詐的危害及原因
1.價格欺詐的危害
首先,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價格是市場經濟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是市場供求狀況的靈敏反應,是消費者購物的首要考慮因素,而經營者進行價格欺詐,就會導致價格信號紊亂,破壞了市場的正常秩序;其次,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中規(guī)定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等權利,價格欺詐就是明顯違反了法律,損害了消費者權益。
2.價格欺詐的成因
第一,我國雖然已經建成了市場經濟,但社會信用制度不健全。很多信用制度要么流于形式,要么還沒建立,大多經營者信用意識淡薄,相關信用檔案不健全,經營者的行為很少受到信用約束,商業(yè)道德水準低,導致違法行為滋生。
第二,很多消費者在自身權益受到非法侵害時,不愿意采取找商家協(xié)商、找消協(xié)維權甚至是訴訟的方式解決問題,而寧愿忍氣吞聲,經營者就是利用了這種善良心態(tài),大肆價格欺詐,放任胡為,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第三,對于價格欺詐,我國雖然出臺了《價格欺詐行為行政處罰規(guī)定》等文件,但總體上層級較低,法律條文操作性不強,法律法規(guī)較少。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現行法律對價格欺詐的處罰力度不夠。按我國《價格法》,對消費欺詐最高罰款50萬元。2010年初,家樂福等超市價格欺詐行為曝光后,有關部門根據這項規(guī)定,對涉案的19家超市門店累計罰款950萬元??墒?,家樂福的營銷數據顯示,2010年家樂福在華182家門店,銷售額為420億元,單店年銷售額2.3億元。罰款50萬元,對實力雄厚的家樂福、沃爾瑪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難以起到震懾作用。
三、價格欺詐的解決辦法
1.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督促經營者提升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識
首先,應該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對所有經營者的信用檔案,不能有所遺漏;其次,應該著重完善信用體系本身,建立經營者信用定期考評制度,組織消費者、政府部門等多方面力量對經營者進行考評,;建立經營者違法違規(guī)行為記錄,甚至包括經營者本身雖合法但不合理的行為,當經營者行為達到一定程度時,公開提示提醒經營者,如果仍不能改進的,建立經營者黑名單;最后,應將經營者信用檔案由特定部門保管,公眾可隨意查閱,建立信用檔案聯網制度。
2.提高消費者維權意識,為消費者維權提供保障
廣大消費者是對付經營者價格欺詐行為的最廣大力量,單個消費者力量雖然弱小,但滴水成海,集體的力量總能戰(zhàn)勝不法經營者。為此,應加強對消費者的維權教育,可以通過消費維權教育等活動來進行,鼓勵消費者對任何損害權益的行為都積極斗爭,消協(xié)、媒體等單位和部門同時加強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為消費維權提供有力支撐。
對于零散消費者損失利益較少,或者零散消費者難以對抗實力雄厚的經營者,或者受損害的消費者人數較多的情況,可以在立法中確立公益訴訟制度。
3.完善價格法律法規(guī),提高懲罰力度
(1)制定并完善《價格法》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F行《價格法》雖然明令禁止價格欺詐,但缺少相應的具體法律法規(guī)配套,導致對價格欺詐行為明顯無力。同時將明碼實價作為價格的一個最基本原則予以規(guī)定。
(2)理清現行法律法規(guī)沖突及不合理之處。集中精力制定《反價格壟斷法》,把以部門立法為主交叉存在于《價格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保險法》、《電信條例》、《招投標法》等多部法律法規(guī)中有關限制競爭行為,以價格為紐帶,進行分類型整合,消除對同一行為、不同部門理解與解釋不一,造成法律的歧義與執(zhí)法的混亂。
(3)提高價格欺詐行為的處罰力度。執(zhí)法不嚴是導致一些非法行為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只有嚴懲重罰,才能懲一敬百。對此,首先可以提高處罰數額上限,處罰基數以經營者一年或者其他時間段之內的收益為基礎;其次,一旦確認商家存在不正當價格行為,就讓其失去了重新進入市場的資格。
參考文獻:
[1]顧應春.價格欺詐的成因分析及對策.中國價格監(jiān)督檢查,2010,(03)
[2]劉建洲.治理價格欺詐行為的有效途徑.商場現代化,2010(14)
[3]王衛(wèi)國.中國消費者保護法上的欺詐行為與懲罰性賠償.法學,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