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毅
通??h地處滇中偏南的云南省中南部,隸屬于玉溪市??h城東與華寧縣接壤,西連紅塔區(qū),南與石屏、建水交界,北與江川毗鄰。世居漢、彝、回、蒙古、哈尼、傣等19個民族,其中,興蒙鄉(xiāng)是蒙古族在云南唯一的聚居地。各民族在這里和睦相處,不斷孕育出豐富璀璨的民族文化。
通海自古歷史悠久,土地肥沃,四季可耕。據(jù)史書記載,唐代在這里設置通海鎮(zhèn),并設都督,形成了通海城路,“通海”就是取通到海上之意;到了宋代設置通海節(jié)度;元代建都元帥府,統(tǒng)領今紅河、文山州一帶,直至越南,奠定了在滇南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地位;明代江南三千軍戶、八萬商戶大舉遷徙入滇,戍兵屯田,江南仕子隨軍到達通海。從此,中原地區(qū)的先進生產(chǎn)技術傳人,并與當?shù)馗髯迦嗣裣嗷ト诤希罅Υ龠M了生產(chǎn)力、經(jīng)濟、文化的迅速發(fā)展,使滇南成為貨物集散中樞和通往東南亞的主要通道之一;清代時期通海的經(jīng)濟更加繁榮,從事紡織、鐵、木、竹器生產(chǎn)的手工業(yè)遍布城鄉(xiāng),社會經(jīng)濟的繁榮極大地推動了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文人志士云集于此。正因豐厚的物質(zhì)基礎和多元文化的沉淀,這里孕育出許多文化名人及能工巧匠,至今保存著如秀山、聚奎閣、三圣宮、文廟、河西圓明寺等宋、元、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群,它們無論是建筑形式、建筑風貌、藝術風格都與中原漢文化相融合,但又具有滇南地區(qū)典型的漢族建筑特色,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地方特色文化。這些建筑依山面湖而建,在青山綠水間,詩詞匾聯(lián),典雅高潔,文人才子的文采風流盡在其中;保存完整的雕梁畫棟,無聲地記錄著云南木雕雕刻史上的風風雨雨,特別是云南清末雕刻名匠高應美和他留存不多的木雕雕刻巨作。
一
距通??h城約3公里處的楊廣鎮(zhèn),有個遠近聞名的村子叫小新村。村中有座古寺,因寺內(nèi)塑有如來、孔子、老君像,并聚佛、儒、道三教為一體,故名為“三圣宮”,當?shù)厝擞址Q為“大寺”。據(jù)清乾隆十二年( 747年)《三圣宮常住碑記》載,“三圣宮”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后歷經(jīng)多次修繕,保留至今。該寺外形猶如一艘大船,三面環(huán)山,綠樹擁翠,兩股山澗流來的溪水,終年繞寺流淌,清幽深邃?!叭m”坐東向西,分內(nèi)、外兩庭院,由正門、廂房、中殿、配廊、正殿等組成,占地面積約3000多平方米。在云南眾多寺廟中,“三圣宮”不算是很大的寺廟,但它真正聞名于世的是正殿門前保存著的木雕格扇(格子門)。這六扇格子門雕刻于清末民初,是通??h至今發(fā)現(xiàn)并保存最完整、雕刻工藝價值最高的藝術品。
雕刻這六扇格子門的作者是清末通海木雕名匠高應美。據(jù)民國時期王連城編撰的《續(xù)河西縣志稿》一書中記載:“高應美,河西人。木工,擅雕刻,技藝冠絕,能于方寸之木,雕刻歷史人物及佛道故事……”。高應美(1858年~1932年),字繼高,通??h河西鎮(zhèn)南街人,幼年就讀于河西螺峰書院,得書院名儒啟蒙,對中國的儒家文化熟記銘心。高應美生活在一個以手藝傳家的家庭,其伯父高慶德、父親高慶恩是才藝雙全的民間藝人,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無論是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或是地方戲劇、美術等都是他的興趣所在,長期的積累為日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成年后,他拜通??h大營村著名木匠呂玉山為師,學習木工技藝,并逐步參與木雕制作經(jīng)營。光緒初年,云南社會經(jīng)濟漸漸繁榮,昆明地區(qū)的一些巨賈富商開始興建豪宅,以大理劍川木雕藝人居多的各地木匠云集昆明。這時,高應美也來到昆明,一邊招攬木雕制作活計,一邊跟劍川楊師傅學習木雕雕刻技藝。在昆明期間,他的木雕技藝得到很大的提升。后來,因家中父母年事已高,只能返回家鄉(xiāng)照顧老人,并在河西開了一個“高氏木坊”的木雕作坊,直到1932年去世。
高應美一生制作的木雕作品遍及整個滇中、滇南地區(qū),散落在民間各個角落。他創(chuàng)作的題材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突出人的忠孝仁義和對生活吉祥、如意、和諧的美好追求。在雕刻技法上,視木材質(zhì)地,選擇運刀力度,不呆滯,不阻斷,力求體現(xiàn)刀韻木味。善于借鑒元、明時期雕刻工藝“花下壓花”,立體多層鏤雕技法,不僅注重表層,而且注重內(nèi)部的造型處理;在刻劃人物、動物、景物細節(jié)時,融入了云南民族民間工藝,按眼睛的透視效果布局,粗木精工,栩栩如生。他長期一木在手,借物傳情表意,不斷借鑒融入其他藝術特色,逐步形成自己的雕刻藝術風格。從清代光緒十四年(1888年)起,高應美進入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以他為代表的通海木雕雕刻工藝,影響到整個滇中、滇南地區(qū)。從此,通海木雕和劍川木雕一樣,成為研究云南木雕雕刻藝術的組成部分。
目前,有確切記載高應美雕刻的較完整、體量大、具有代表性的木雕作品,包括格扇4件、佛龕10余件(以宴公廟神龕為代表)。第一堂是清代光緒十六年(1890年),應滇南高僧釋園泰邀請,高應美為河西圓明寺大雄寶殿制作格扇,格扇題材要求反映佛、儒、道故事及神話歷史傳說。高應美歷時兩年完成,格扇用材考究,線條流動飄逸,佛、儒、道造像古拙空靈,氣勢宏大。但可惜的是這一堂六扇格子門大部分毀于1983年意外的大火中。
第二堂是為個舊縣榮祿街錫礦富商李文山的私家花園制作。因為李文山幫助朝廷平叛匪賊有功,朝廷敕封其為榮祿大夫,并頒發(fā)告示將李家老宅所在的街道,命名為“榮祿街”,準予李家擴大地基,修建“榮祿第”豪宅。高應美應邀制作豪宅的格扇,李文山不惜重金從越南購買紅木、花梨木等木材,供其選用雕刻。在制作前,李文山要求格子門要有兩種用途,既可做格扇又可獨立當作屏風使用,工藝技術要求特殊。高應美帶著弟子們歷時三年,完成了八扇格子門的制作。格子門共雕有六個歷史故事,其中以三國故事、封神演義、老子傳道、孔子拜師、東周列國等為主。這堂格扇大量選用花梨木,雕工豪放老辣,紋樣簡潔有力,題材意寓深刻;可惜在1914年,主持個舊錫務公司的李文山突然病逝,家族隨之衰敗,加之社會經(jīng)濟的衰落,這堂木雕最終被變賣到香港,又從香港輾轉(zhuǎn)賣到法國巴黎的私人博物館,從此不知下落。
第三堂就是通海小新村“三圣宮”內(nèi)的六扇格子門,這是小新村的馬鍋頭請高應美設計制作的,全村人把它奉為鎮(zhèn)村之寶,一直保存至今。
第四堂是通海清末舉人周和卸任回鄉(xiāng),為自家花園定制的格扇。此格扇尺寸比小新村的格扇的尺寸要略小,木材材質(zhì)為椿木,在高應美的建議下,木雕格扇沒有添紅描金,少了富貴逼人之氣,盡顯鄉(xiāng)土平民本色。格扇共雕刻傳說故事18個,人物78個,動物62個,松石、花草若干。因為要求制作格扇的主人姓周,所以雕刻內(nèi)容增加了《說岳傳》中的“周侗授藝”,意在精忠報國。這一堂六扇格子門現(xiàn)收藏于通??h文化館,是館藏重要的精品文物之一。
1913年高應美為通海老雅營宴公廟制作神龕,鏤雕工藝盡顯其中。神龕共分三組,由100多片雕花花板組成,花板上貼滿金箔,金光閃爍。300多個人物、動物刻畫惟妙惟肖,氣勢恢宏。
二
木雕由于雕刻的材質(zhì)不同,分為硬質(zhì)木雕與軟質(zhì)木雕兩大類。雕刻的表現(xiàn)形式呈多樣性,有鏤空雕刻、浮雕、淺雕、立體圓雕、鏤空貼花等。應用及裝飾范圍廣泛,可分為建筑雕刻、家具雕刻、陳設工藝品雕刻三大類。格扇又稱“格子門”,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使用最多、雕刻最復雜的地方,一般指的是中間鑲嵌通花的門。它由一個門扇框組成,直的稱“邊挺”,橫的稱“抹頭”。格扇分為三部分:上部安裝透光的通花格子稱“格眼”或“花心”;下半部實心木格稱“裙板”;“花心”與“裙板”之間稱“環(huán)板”,而“花心”與“裙板”為雕飾的中心所在,多以鏤空雕刻為主,工藝繁復精細。“環(huán)板”一般采用浮雕、淺雕,偶爾也用鏤空雕刻,工藝不太復雜精細。而“裙板”一般雕刻不太講究,均采用簡潔的淺浮雕雕刻圖案。不同的時代,門的扇數(shù)也不一樣,宋代出現(xiàn)四抹格扇,元代、明代有五抹格扇,清代則是六抹格扇。
位于小新村的“三圣宮”,大殿為單檐歇山頂式結構,如意斗拱支承前檐,檐下有二龍戲珠、鳳凰牡丹等圖案。殿中間格子門共有六扇,每扇高3.21米、寬0.6米、厚0.07米,系用整塊的紅椿木雕刻而成。盡管雕刻手法多種多樣,“花心”、“環(huán)板”和“裙板”的圖案設計精美,但仍承襲中國古代格扇的傳統(tǒng)工藝。這六扇格子門都鏤空3至5層,共雕有180個各種人物、8座亭臺樓閣、28匹戰(zhàn)馬、5條飛龍、4頭耕牛、4只麒麟瑞獸,并賦詩詞2首。格子門上的畫面都以歷史神話為主,再配上花草樹石、鳥獸蟲魚、刀槍劍戟、山水云雨等景物陪襯。有“八仙祝壽”“子牙封神”“過江招親”“十八羅漢”“長坂坡”“三打祝家莊”等30個場面。各扇雕刻內(nèi)容是:第一扇是九老拜童子、大禹治水和麒麟送孔子開蟠桃會;第二扇是八仙慶壽、劉海戲金蟾和太上老君倒騎牛;第三扇是福、祿、壽三星,長坂坡和木雕竹葉詩;第四扇是三龍捧圣、三打祝家莊、劉備過江招親和木雕竹葉詩;第五扇是馬躍檀溪、溫灑斬華雄、黃石公授法和孫龐學道;第六扇是三顧茅廬、金雁橋收張任、南海蚌殼喜迎漢鐘離、藍采和赴仙桃會等故事。
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高應美吸收了各個時期的工藝技法,合理運用透視效果,根據(jù)觀看距離遠近,合理布局。格扇門的上部離人視覺遠,在人物安排上就較分散,內(nèi)容較為單調(diào),但人物的形象也要比下部略大,如“十八羅漢”中,人通高約5寸,18個和尚分列在四扇格扇門上方,或乘龍、或騎虎、或持杖、或捻佛珠等。到了格扇門中下部,雕刻的人物較集中,故事場面變得較為復雜。如“三打祝家莊”“八仙過?!薄摆w子龍大戰(zhàn)長坂坡”“八蠻獻寶”等故事,有的人高2寸有余,有的猶如一個棗核大小。各扇人物均為赤金、銀珠、土漆混合點綴,色彩鮮明,栩栩如生,生動活潑。文官手捻長髯,笑容可掬,溫文爾雅;武官盔明甲亮,手持兵器,雄姿英發(fā)。雕刻得最為傳神而細致入微的,當數(shù)“溫酒斬華雄”的歷史故事。處于畫面中心的曹操神采煥發(fā),身旁的老將長須飄曳,桌上香爐煙霧飄繞,做為陪襯裝飾的老樹盤根錯節(jié),從最里層扭曲延伸而出,這虛與實的結合,襯托了風雨欲來的局勢,使人身臨其境。畫面之中的關云長手捻長髯,神情鎮(zhèn)定自若,腳蹬膘肥體壯的赤兔馬,揮刀將華雄斬于馬下,英雄豪氣與周圍將士的歡呼雀躍形成鮮明對比。而在“八仙祝壽”中,腳踩祥云的眾八仙,在山環(huán)水繞、峰回路轉(zhuǎn)之間,個個神采飄逸,口頌祝詞;眾仙齊集松柏臺上,仰望云間,笑容可掬。整個畫面明示壽星得八仙祝吉,可獲無韁之壽的祥瑞,再加上松柏壽石、仙禽蟠桃、祥云瑞靄等景物的配合,寓意福壽雙臨。
在整堂格扇門上部的中心位置是五龍捧圣,五條金龍飛騰神游于云海之間,龍身刻畫得渾圓柔潤,龍尾翻轉(zhuǎn)撲騰,鱗片熠熠閃光,使人浮想聯(lián)翩,似有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格扇門下端的“裙板”特別引人注目,雕者巧妙的運用淺浮雕雕刻技法,精心雕出片片疏朗的竹葉,雕好的竹葉恰好組成一首詩:“水繞樓船起圣宮,雙龍發(fā)脈勢豐?。淮荷綋泶淝晷?,不賴丹青點染工。”詩中“春山”即指寺旁的富春山,它面對大新村,背靠小新村,置身在古木蒼翠之中,不需要畫家用顏色來刻意渲染,就可以保持小新村萬年長青。其寓意深刻,不僅道出了“三圣宮”的歷史沿革和自然景觀,同時也展現(xiàn)了作者刀法嫻熟,極富想象創(chuàng)新的藝術境界。
任何一件藝術作品得以流傳百世,除了外部因素外,與創(chuàng)作人自身的價值和制作過程是分不開的。高應美的作品也一樣,小新村的格扇用了幾年的時間進行雕刻,制作的工費也十分昂貴,按清末雕刻業(yè)的行規(guī)規(guī)定,名匠的雕刻工費支付是用雕刻出來的木渣重量,去換取同等重量的金銀。在具體雕刻過程中分三個階段支付,第一階段是粗活,工價為一兩木渣對一兩銀子;第二階段是細活,工價為一兩木渣兌二兩銀子;第三階段是打磨期,工價為一兩木渣兌一兩金子,住宿、吃飯的費用不計在其中。這足以表明當時高應美雕刻工藝的價值,也真正體現(xiàn)了好工配好料,一分工一分價。高應美晚年體弱多病,無法親自進行雕刻,所以,后期的作品大部分由徒弟李定邦制作完成。
三
今天,散落在個舊、蒙自、建水、石屏等地區(qū)許多有名的木雕作品,也許都是出自高應美及其徒弟之手,他一生制作的藝術品可能比我們知道的多得多,盡管它們早已被歷史的歲月所埋沒。在小新村能完整地看到、聽到、觸摸到他的作品,并能了解木雕的故事,這得益于很多人的努力,如通海文化名人李景泰先生,常年默默無聞地奔走,致力于文物保護工作,在文物得到妥善保護、修復的同時,還不斷考證文物背后的歷史史料,還有小新村的村民岳喜榮、朱傳忍和付金保等幾代老人,他們守望在格扇門邊,自發(fā)地看護修繕“三圣宮”,用口傳的形式,為后人留下了高應美及其木雕制作的故事。高應美短暫的一生,猶如他所雕刻的木雕一樣,層次分明,既真實生動,又極富戲劇色彩,使每一個觀看者,在感受審美愉悅之時,得到深深地啟迪和振奮。云南著名詩人于堅看后,感慨地說:“匠人與大師的區(qū)別在于,匠人籽簡單的木頭雕成繁復的作品,而大師則是比照自己天才般的感悟,去除木頭所有的多余部分。”精湛的藝術和傳神的形象,體現(xiàn)的是藝術價值的所在,這也是一種對生命的理解,對生命的熱愛。
(責任編輯: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