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山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不逆詐”就是說在和別人打交道時,不事先懷疑他的動機。君子坦蕩蕩,自己內心光明的人,也會傾向于把別人想象成一個好人——這就叫“不逆詐”。
“不億不信”——“億”就是臆測——不預先臆想別人是不誠實的騙子。
對人做有罪推定,法律尚且不允許,更何況道德?
問題還不在此。一個人如果老是用猜疑的眼光、防范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不僅會讓人反感、丟掉機會、失去朋友,更會失去良好的心境和心理健康。
中國民間有句古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边@句話實際上強調的,是后半句“防人之心不可無”。其實,這句話的前半句是正確的廢話,后半句是錯誤的壞話。“害人之心”當然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也不可提倡。因為有這樣心態(tài)的人,已經(jīng)把別人全都當成了壞人。你愿意和一個整天把你當壞人防著你的人交朋友嗎?所以,“防人之心不可無”是非常糟糕的觀點。從某種意義上說,“防人之心”比“害人之心”更加糟糕?!昂θ酥摹蓖辉谔囟〞r間、特定環(huán)境,對特定的人而起。一個人,不可能在所有時間、所有空間,對所有人都有加害之心。所以,“害人之心”只是針對某些特定對象。即便是十足的壞人,他也不可能時時刻刻害人。搶銀行的人,在商店,他還是掏錢買商品,他不會在任何地方都用搶劫的手段獲取所需。
但防人之心不同。它的特點就是在所有時間、所有空間,防范所有人。一個人要在一輩子的所有時間和所有空間里防范所有人,豈不是把自己的生活毀了?如果我們在全社會提倡“防人之心不可無”,結果便是,所有人都你防著我,我防著你,一切人猜疑一切人,一切人防一切人,最后社會就變成了“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徹底分崩離析。
上帝認為,在人所有的缺點里面,有一個缺點是最應該被原諒、被寬恕的,那就是:輕信??鬃雍蜕系郏谶@個問題上的思考是一致的,結論也是一致的。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