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保安
寫文章是語文綜合能力表現的最佳天地,古代以文衡才雖說稍有不公,但細細體味也不無道理。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與人交流的工具。寫文章是一種書面的語言表達方式,試想一個語言表達能力比較欠缺的人又如何保證思維的條理性及與人溝通的有效性呢?小學作文教學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觀察分析能力,還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最好形式。那么如何搞好作文教學呢?它的出發(fā)點又在何處呢?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個人認為作文教學應以素材為先。談到作文素材,很多教師難免為學生感到憂心:我們的學生生長在農村哪有什么素材呢?其實不然,農村孩子長期接觸自然,他們的感知、想象能力并不比城里娃差,關鍵看我們如何正確引導。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點見解。
一、優(yōu)化話語環(huán)境,引導學生說實話、說真話。
對于小學生來說,只要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認知用流暢的語句真實地表達出來就可以了,這就算得上一篇好文章。如果學生作文時敢說真話、實話、內心話,相應地他們的素材也就多了。所以我認為,與其說學生無素材不如說學生不敢說。
學生不敢說,究其原因與我們當前的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歷來學校是一方凈土,在校要求學生講文明、講禮貌、講道德,不準學生有違規(guī)行為。然而當學生進入社會,他們接觸到的卻是不一樣的東西,使學生產生矛盾,面對教師及班集體輿論,他們感到兩難,不得不說假話,寫假文章。由于小學生造假能力有限,故而作文要么無話可說,要么漏洞百出。怎樣讓學生寫其所想呢?有首歌唱得好:“做人就得學做事,做事先得學做人?!币淖冞@種局面,必須從生活小事抓起。教師要在教學生活中充分發(fā)揚民主精神,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聲音,把學生“放開去,收回來”,讓其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這樣,學生作文時也就有話可說了。內容多了,篇幅長了,也就有了修改的余地。因此,我覺得作文教學應把文風與人品統(tǒng)一起來,學生有了不說假話、敢說真話的好習慣,作文也就不愁沒啥可寫了。
二、循序漸進,以內容為先,少限制、多引導。
小學生作文時通常有這樣一種狀況:心情一激動就有很多話想說、想寫,但又不知寫什么好。這是因為作文教學沒處理好“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有些老師為讓學生考個好成績,把生動的作文課變成了“寫作技巧講座”,單一地教學生應對考試可能出現的作文題目,拿形式來框內容,這是不可取的。我們應當高揚素質教育的旗幟,轉變這種思想,把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放在首位。在作文教學中先教學生審題,使學生知道應選哪些范圍的素材,在這之后大可放開,僅在構思、立意、布局方面稍加引導就行了,不要把學生關在籠子里。學生平常作文都是先把題目寫好再想內容,我打算換一種方式,讓學生寫好作文后再定題目,繼而再修改。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還可以鍛煉他們錘煉題目的能力。
三、加強課外活動,學做結合,豐富材料。
誠然學生年齡小,接觸生活面窄,觀察分析能力有限,寫作素材必然受到限制,十分有必要加強課外活動,讓學生到群體中、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邊做邊體會。這種活動并不是盲目的,應有意識、有目的地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問題能力。我記得有位老師搞了一次作文教學活動,把作文本上的風箏放飛到野外,我認為這樣很好,不僅利用了素材,把死風箏變成了活風箏,更給學生寫作的心愿插上了“翅膀”。這樣一個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把書本和生活連接了起來,教會了學生如何觀察,做到了學做結合。
四、學會選材必須從平時入手。
有話可說,有材料可選這個問題解決了,接下來面臨的問題就是選什么材料,到底怎樣對材料進行加工。另外,還必須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素材,挖掘素材的閃光點,找到材料的重心,這就要考一考學生的分析能力了。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主要靠平時語文教學及作文訓練和課余生活。語文教材所編選的課文是很不錯的,其素材絕大部分來源于作家的生活。我們在教學時不應只單純地講授知識,而應該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分析文章內容,錘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應把課文教學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例如五年級語文課本中《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篇文章的教育意義就很深、很廣。通過分析內容,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情操,還可以使學生明白寫作與生活的關系。教學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作對比分析,從而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葉圣陶爺爺的偉大人品,學習怎樣取材于生活,同時分析能力也得到鍛煉。培養(yǎng)學生分析挖掘素材“閃光點”的能力,還可以通過平時作文訓練和課外閱讀來進行,尤其是多讓學生看看作文月刊之類的東西是很有好處的。學生通過閱讀同齡人的作文,不僅能勾起自己的生活經歷,還能學會面對一樣的材料怎樣去挖掘不同的“價值”。時間久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就會提高,也會選材立意。
綜上所述,我相信只要學生有素材可選,學會選擇素材,那么離寫出一篇好作文就不遠了。因此,我們在平時作文教學時一定要以素材為先,以素材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