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要: 在大量英文電影涌入國內的同時,“一片多譯”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本文通過對不同地區(qū)英文電影片名翻譯進行比較,試圖找出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并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 英文電影片名“一片多譯”現(xiàn)象翻譯方法文化因素
一、引言
近年來,電影作為一種娛樂方式又重新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大量英文電影隨著中國文化市場的開放,不斷涌入國內。在英文電影引進國內的時候,一個好的電影譯名不僅有利于該電影在國內電影市場的宣傳,而且能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然而,縱觀當今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存在各地區(qū)譯名不統(tǒng)一、不規(guī)范的“一片多譯”現(xiàn)象。本文通過對電影片名翻譯特點的分析及各地區(qū)翻譯差異的比較,試圖找出解決“一片多譯”問題的對策。
二、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特點
一部好的電影是編劇精心構思的產物,而一個好的片名則更是編劇反復推敲的結果。電影片名高度概括了影片的內容,凝練了影片的主旨,它是觀眾了解電影的一扇窗。
電影片名的翻譯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通俗易懂。電影是大眾傳媒,是供普通百姓娛樂欣賞的藝術。電影要贏得市場,就必須先贏得觀眾。[1]因此片名要言簡意賅,避免使用專業(yè)性很強或是晦澀生僻的詞匯,要讓觀眾一目了然。
其次,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片名應具有藝術性和創(chuàng)造性——生動形象、富有藝術魅力的譯名能產生巨大的商業(y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電影片名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電影是否受歡迎。
最后,中西文化差異是電影片名翻譯的又一個特點??v觀西方知名電影,常常以主人公的名字或以故事發(fā)生地作為片名,簡單直白、毫無修飾;而國內的電影則在命名上字斟句酌,往往想要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因此在翻譯英文片名時,既要保持原影片的原汁原味,又要符合中西方的文化習慣。
三、英文電影片名翻譯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西片譯名眼下最突出的問題是混亂、不統(tǒng)一,不“到位”。[2]同一部影片的譯名良莠不齊,常常導致觀眾重復觀看、浪費財力和精力。
片名翻譯的混亂、不統(tǒng)一集中表現(xiàn)在國內各個地區(qū)譯名的差異上。翻譯不僅是一種語言轉換過程,而且是一種文化轉換過程,因此在翻譯電影片名時,難免會因為不同地區(qū)的風俗習慣差異造成譯名的不同。而片名翻譯的不“到位”現(xiàn)象則表現(xiàn)在片名一味追求商業(yè)效果而遠遠偏離了電影本身的內涵,因而失去了應有的藝術性與創(chuàng)新性。提起電影片名翻譯的成功之作,人們想起來的往往是幾部經典電影,如《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等,然而談到近幾年的電影片名翻譯,卻鮮有能讓人印象深刻的。
要想找到解決這些翻譯問題的對策,就必須從分析比較各地區(qū)翻譯風格和特點入手。
1.英文電影片名在內地及港臺地區(qū)的譯名比較
下面就分別對三個地區(qū)英文電影譯名加以分析,并總結出不同地區(qū)的翻譯特征。
(1)內地片名翻譯
內地的片名翻譯有著嚴謹認真的特點,在翻譯過程中大多采用直譯的方法,譯名既忠實于原影片的主旨,又常采用貼合內地觀眾審美觀的詞句強化藝術效果。例如:電影The Sound of Music翻譯為《音樂之聲》,四字短語凝練地表達了作品的故事背景,讓人一目了然。又如曾獲多項大獎的經典影片F(xiàn)orrest Gump,譯者從互文性的視角,巧妙地借用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將其譯為《阿甘正傳》,讓中國觀眾感到十分親切,也易于讓人聯(lián)想到這是一部人物傳記題材的電影,可謂是直譯的成功典范。
然而直譯方法存在明顯的缺點,那就是不考慮電影本身蘊含的文化因素,容易產生硬譯、死譯的現(xiàn)象,讓觀眾很難理解,更不能產生任何商業(yè)效果。
(2)香港地區(qū)片名翻譯
香港地區(qū)電影片名翻譯具有明顯的商業(yè)性質和地方特征。①使用大量的方言俗語。如系列影片The Kings Speech譯為《皇上無話兒》,The Princess Diaries譯為《走佬俏公主》。②香港地區(qū)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較大,在翻譯電影片名時常用英文翻譯英文。如Burn After Reading譯為《CIA光碟離奇失竊案》,TYCUS譯成《Y2K大毀滅》。③常使用大量刺激、煽情的文字吸引觀眾。港人多喜看警匪片、武打片,因此譯名中常使用“龍”、“虎”、“王”等類似的字眼,如《絕地威龍》(Derailed)、《森林之王》(The Jungle Book)等。
帶有明顯地方特征的譯名不僅失去了藝術性,而且若是被其他地區(qū)引用,會讓觀眾如墮五里霧中。片名的翻譯本身就是一個傳播文化的過程,而這樣的翻譯不僅不能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反而會產生文化隔閡,翻譯的功能之一是文化交流,而不是文化蒙蔽。[3]
(3)臺灣地區(qū)片名翻譯
臺灣地區(qū)翻譯的風格輕松活潑、不拘一格。存在的問題經常改寫借用成功的譯名,通常在一部電影取得觀眾認可之后,就大量延續(xù)那種翻譯風格或措辭,于是“魔鬼”、“黑色”、“戰(zhàn)士”之類的詞就頻頻出現(xiàn)在電影譯名中,不僅毫無新意可言,而且大大降低了電影片名翻譯的質量。此類翻譯風格在施瓦辛格主演的電影中大有體現(xiàn),如:《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魔鬼阿諾》(Running Man)、《魔鬼總動員》(Total Recall)等,均以“魔鬼”開頭。這種直接套用的翻譯模式大大降低了翻譯的水準,也無法產生優(yōu)秀譯名。觀眾的新鮮感不會一直持續(xù),長期套用同樣類型的電影片名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2.“一片多譯”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
綜上所述,產生“一片多譯”現(xiàn)象的原因可歸結為以下三點。
首先,各地譯者的風格各異。相較之下,內地譯者常用較為嚴謹、忠實原意的直譯方法,而港臺地區(qū)的譯者會加入較多的方言土語和外來詞,較為偏向使用增強商業(yè)效果的譯名。
其次,文化因素。譯者為了迎合各地區(qū)觀眾的喜好,自然會在翻譯的過程中加入諸多符合本地區(qū)的文化因素,如內地傾向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香港地區(qū)喜好西方文化,而臺灣地區(qū)則受日本文化的影響較大。
最后,媒體宣傳中沒有統(tǒng)一的命名標準和規(guī)范。大眾傳媒是人們了解新引進英文電影的主要途徑,然而媒體在宣傳時采用不統(tǒng)一的譯名,給影視文化的交流和借鑒造成了很大障礙,也導致了“一片多譯”現(xiàn)象的產生。
四、解決英文電影片名“一片多譯”問題的對策
1.綜合運用電影片名的翻譯方法
查愛萍等將電影片名的翻譯方法分為“直譯法、音譯法和增譯法”,[4]除此之外還有意譯法等。每種翻譯方法都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在實際運用時,要考慮到電影的文化內涵,選擇最符合原意的譯法。
(1)直譯
直譯是指在語言條件許可時,既保持原文的思想內容,又盡可能與原文的語言形式相對應的翻譯方法。忠實于原文的翻譯保留了原片名的“原汁原味”,“原始風貌”,還求得了片名與影片的統(tǒng)一美。[5]例如系列電影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直接譯為《加勒比海盜》就讓觀眾印象深刻,不僅直接指明了主人公的名字,而且給出了電影中故事發(fā)生的大致背景。因此當影片片名使用人名、地名或其他專有名詞時,大多采用直譯的方法。
但是直譯存在一定的缺點,在忽略了文化背景或是故事主題時,往往會令觀眾產生誤解。知名電影Ghost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若將影片直譯為《鬼魂》就只會讓觀眾毛骨悚然,自然而然地將其歸類為恐怖電影。然而這部電影實則講述男主人公在死后為了守護陷入困境的女友,不舍離開塵世的一段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于是《人鬼情未了》成了沿用至今的優(yōu)秀譯作。
(2)音譯
音譯與直譯的共同點在于適合翻譯短小的片名,采用音譯法翻譯的片名既能體現(xiàn)原文的韻律,又能展現(xiàn)英文電影別樣的異域風情??植离娪癟he Shining音譯為《閃靈》,可謂是音與意結合的完美譯作,譯名不僅與英文發(fā)音十分吻合,而且以巧妙的選詞讓片名產生一種恐怖的情愫,一箭雙雕。
然而音譯的缺點在于若是選詞不到位或是名詞過于專業(yè),就很難引起觀眾的聯(lián)想與興趣,甚至有時會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誤解和不必要的麻煩。
(3)增譯法
在直譯與音譯都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時,往往需要使用增譯法。例如電影Speed若采用直譯方法譯為《速度》則過于平淡,無法使觀眾提起觀看的興趣。影片實則是一部刺激的警匪片,不能減速的汽車與隨時爆炸的炸彈讓觀眾自始至終都處于緊張狀態(tài)。采用增譯法的譯名《生死時速》就完美地再現(xiàn)了影片那種刺激與緊張的氣氛,起到了很好的商業(yè)效果。3D動畫長篇Up譯為《飛屋環(huán)游記》也是一則典型例子,譯名生動再現(xiàn)了影片內容,尤其能引起青少年兒童的觀影興趣。
(4)意譯
由于翻譯是不同文化間交流傳播的媒介,在抓住原文意思的同時最貼切地展現(xiàn)原文的內涵,就必須跳出原文的形式與結構,轉而采用更為接近目的語語言習慣的組合。2011年熱播的電影《盜夢空間》是一部關于潛入密集而又無限夢境的科幻動作片,譯名一語道出了影片的故事梗概,又充滿玄幻色彩,引人觀看,然而觀眾很難想象得到影片的原名竟是簡單的一個單詞“inception”(開端),這便是意譯的一例典型的成功佳作。
綜上所述,在翻譯英文電影片名時,要多種翻譯方式互補,根據(jù)不同的片名背景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以達到最佳的藝術、宣傳效果。
2.加強不同地區(qū)的文化交流
電影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本身負載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文化是英文電影翻譯過程中的決定因素之一。這個翻譯過程既包括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又包括國內各地區(qū)文化的融合。
內地和港臺地區(qū)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了英文電影片名“一片多譯”現(xiàn)象的產生,因此加強各地區(qū)之間的文化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這種文化交流不僅表現(xiàn)在熟悉其他地區(qū)的風俗習慣上,而且表現(xiàn)在借鑒和發(fā)展優(yōu)秀翻譯作品中。無論是內地的嚴謹保守,還是港臺地區(qū)的不拘一格,都不利于電影片名出現(xiàn)優(yōu)譯、佳譯。而對于好的值得學習的翻譯風格和翻譯方法,都要積極利用,取長補短,最終達到各地區(qū)翻譯水平的總體提高。相信一個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優(yōu)秀電影譯名,是許多電影譯者的共同追求。
3.亟須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在解決英文電影片名“一片多譯”現(xiàn)象的同時,電影工作者、翻譯工作者和媒體人士的共同努力至關重要。
電影是為了娛樂大眾而創(chuàng)作的,因此電影的好壞是以觀眾的接受與否和欣賞程度的高低為依據(jù)和標準的,電影片名的翻譯更是如此。在翻譯電影片名時,譯者要遵守傳統(tǒng)的翻譯方法與原則,也要根據(jù)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物質文化需求改變翻譯方法,充分考慮觀眾的審美情趣和接受能力,做到“與時俱進”。
五、結語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直面當今電影片名“一片多譯”的問題,社會各界人士都要齊心協(xié)力、加強文化交流,力求將最好最完美的電影譯名呈現(xiàn)給廣大觀眾。譯者在翻譯電影片名的過程中,既要遵循一定的翻譯原則和方法,又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和豐富的文化知識,以嚴謹?shù)膽B(tài)度進行片名翻譯,精雕細琢,如此才能有膾炙人口的經典佳譯,我國的英文電影片名翻譯也才能逐步向規(guī)范化、統(tǒng)一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龍千紅.電影翻譯的動態(tài)觀——中國電影翻譯考察[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110.
[2]何躍敏.當前西片譯名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翻譯,1994,(04):41.
[3]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查愛萍,李群英,王小薇.外國電影片名翻譯的原則與方法芻議[J].電影文學,2007,(06).
[5]常愛民.英語電影片名漢譯既要“忠實”又要“叛逆”[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