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友
夜視瞄準鏡最早于1930年代在德國和美國率先研制,其采用紅外線照射目標,并捕捉從目標上反射回的紅外線而觀察瞄準目標,因此其也被稱為主動紅外夜視瞄準鏡。
美軍最早的主動紅外夜視瞄準鏡是M1瞄準鏡,其于1944年加裝在美軍M1E7卡賓槍上試采用,1945年正式采用;而德國最早的ZG1229“吸血鬼”夜視瞄準鏡也是在1945年開始采用,配用在MP44突擊步槍上。這兩種最早的夜視瞄準鏡都由瞄準鏡、紅外線照射燈、握把、電池等組成,使用的電池為鉛酸蓄電池,需要帶有電容器對電解液進行分解,導致電池體積和質量都偏大,再加上外形較大的紅外線照射燈,使夜視瞄準鏡整體體積十分龐大。此后,美軍、德軍又繼續(xù)改良開發(fā)了幾種主動紅外夜視瞄準鏡。
美軍
M3瞄準鏡
美軍在正式采用M1瞄準鏡后,于同年對該瞄準鏡及其配用的卡賓槍進行改良,研制出了M2卡賓槍及M2瞄準鏡。M2瞄準鏡的大型紅外照射燈安裝在專用的握把前方,瞄準鏡和紅外線照射燈通過電線與電池相連。與M1瞄準鏡一樣,其電池體積、質量大,使用不便。
1950年6月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美軍在M2卡賓槍及M2瞄準鏡的基礎上再次改良,研制出了M3卡賓槍及M3瞄準鏡。另外,M3瞄準鏡還可安裝在M20火箭發(fā)射器上使用。1950~1951年之間,M3瞄準鏡共生產了2萬套,配發(fā)給在朝鮮作戰(zhàn)的美國海軍及海軍陸戰(zhàn)隊使用。
M3瞄準鏡最大的特征是將紅外照射燈改為與瞄準鏡一體式設計,安裝在瞄準鏡上方——與M1、M2瞄準鏡相比,這一設計可以說具有變革性。整套M3瞄準鏡包括瞄準鏡、紅外線照射燈、握把、電池、備用零件、卡賓槍專用安裝座、M20火箭發(fā)射器專用安裝座等,收納在專用的收納箱中。該收納箱最初采用木材制作,不具有防水性,1960年代以后,為了提高防潮和防水性,改為鋁合金材料制作。M3瞄準鏡不帶電池的總質量為3.2kg,放大倍率為4倍,最大瞄準距離為123m。電池體積同樣非常大,連接電池后總質量高達15kg,對于士兵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M3瞄準鏡的物鏡護筒上方設有一個十字分劃投影機,可向瞄準鏡上投射十字分劃線。其左側帶有一個旋鈕,可對投影機進行高低和方向調整,進而調整鏡內分劃。投影機通過電線與紅外照射燈相連。目鏡護筒為橡膠制作,有一定的彈性,既可以貼緊士兵的面部,防止漏光;也可以有效吸收后坐力,保護士兵的眼睛。
M3瞄準鏡的專用安裝座分為兩種,一種為卡賓槍專用安裝座,另一種為M20火箭發(fā)射器專用安裝座。其中,卡賓槍專用安裝座通過表尺座安裝在槍上,其后方左右兩側帶有兩個螺釘,可與瞄準鏡底部安裝接口的后部固定,前方帶有一個長圓形卡筍孔,可與瞄準鏡底部前方的長圓形卡筍配合固定。需要注意的是,專用安裝座上的長圓形卡筍孔為豎向設計,而瞄準鏡底部安裝接口上的長圓形卡筍為橫向設計,兩者呈90°設置。安裝時,將M3瞄準鏡底部安裝接口上的卡筍呈90°對準專用安裝座上的卡筍孔,插入到卡筍孔中后,將M3瞄準鏡旋轉90°,擰緊專用安裝座后方的兩個螺釘即可固定。
雖然紅外照射燈不再安裝在專用的握把前方,但由于整套M3瞄準鏡的質量較大,使用時為了保持槍的平衡,仍然保留了專用的握把供射手握持。握把套在卡賓槍槍托組件的前方,其前上部帶有一個按鈕,按鈕通過外部電線與瞄準鏡相連,可以控制瞄準鏡和紅外照射燈的開關。
紅外照射燈左右兩側各帶有一個大型旋鈕,可分別用于調整照射燈照射的紅外線量和瞄準鏡形成影像的明亮度。紅外照射燈后方上部有一個銘牌,其上印有照射燈的英文名稱、生產編號和生產年份等。
M3瞄準鏡使用的電池上半部分為2個鉛酸蓄電池,下半部分帶有一個電容器。電池可收納在專用的電池攜行包內。電池攜行包為帆布制作,帆布上方附有橡膠,以提高防水性。其背面設有兩根背帶,可供士兵背負。電池攜行包的底部設有一個開口,可露出電容器開關和電線插口,方便操作。
M3瞄準鏡到1960年代之前一直是美軍的制式裝備,之后由于研制出了更緊湊的AN/PAS-4夜視瞄準鏡,其逐漸退出了軍用領域,被作為剩余物資投放到美國民用市場。當然,現在已是炙手可熱的藏品了。
AN/PAS-4夜視瞄準鏡
M14步槍采用以后,美軍在M3瞄準鏡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改良,研制出了配用于M14步槍的新型紅外夜視瞄準鏡,稱為AN/PAS-4夜視瞄準鏡,于1962年正式采用。
AN/PAS-4夜視瞄準鏡的最大瞄準距離為128m,不帶電池的總質量為2.6kg。與M3瞄準鏡相比,AN/PAS-4夜視瞄準鏡的基本原理沒有變化,都是利用紅外線照射目標,捕捉目標所反射的紅外線并形成影像,因此仍然保留了大型紅外照射燈。但是其改良了瞄準鏡的增幅管,使瞄準鏡、電線和開關部分的設計更集中且緊湊;同時不再使用M3瞄準鏡的鉛酸蓄電池,而是采用干電池供電,電池體積、質量減小,減輕了士兵的負擔,這也是其最大的優(yōu)勢特征。
其紅外照射燈與瞄準鏡采用分體式設計,紅外照射燈用螺釘安裝在瞄準鏡上方,可以取下,但取下后瞄準鏡無法單獨使用。紅外照射燈的前方新增設有護筒,用于保護紅外照射燈。瞄準鏡左側設有一個管狀電池盒,用于裝入6.75伏的干電池,為瞄準鏡和紅外照射燈提供電力,瞄準鏡和紅外照射燈的開關仍設在專用的握把上。十字分劃投影機從物鏡護筒的上方改設到了物鏡護筒下方。此外,其專用安裝座和瞄準鏡底部安裝插口的設計都有所簡化,不再采用M3瞄準鏡那種卡筍孔配合卡筍的安裝方式,而是在專用安裝座的前后各帶有一個螺釘,擰緊螺釘即可固定住瞄準鏡底部的安裝接口。
紅外照射燈和瞄準鏡的右側分別設有銘牌,其上印有各自的名稱、生產編號和生產年份等。由于紅外照射燈和瞄準鏡并不采用一體式設計,因此兩者的名稱也各不相同,其中紅外照射燈的名稱為MX-7927A/PAS-4,瞄準鏡的名稱為SU-41A/PAS-4,兩者合并后被稱為AN/PAS-4夜視瞄準鏡。
AN/PAS-4夜視瞄準鏡還專門配備了專用的電池收納袋。其尺寸較大,可收納多節(jié)干電池,采用帆布制作,背面帶有兩個背帶環(huán),可安裝在腰帶、手槍背帶等上攜行。
AN/PAS-4夜視瞄準鏡曾在越南戰(zhàn)爭中使用,1964年逐漸被更為先進的微光夜視瞄準鏡取代,但其直到1970年才正式退出制式裝備序列。
德軍ELTRO B8-V式夜視瞄準鏡
二戰(zhàn)中率先開發(fā)并采用夜視瞄準鏡的德國在1945年戰(zhàn)敗后分割成東德和西德,此后其武器技術的發(fā)展也被限制并停止了。1955年,西德創(chuàng)設了聯(lián)邦軍,并為其裝備各種軍用設備,但由于其軍事技術及裝備的開發(fā)受到限制,因此其軍隊的各類裝備大多都是經美國特許生產的。1960年代后,冷戰(zhàn)的影響持續(xù)擴大,西德開始在國內進行武器及裝備的開發(fā),其以美軍的AN/PAS-4夜視瞄準鏡為基礎,研制出了ELTRO B8-V式夜視瞄準鏡。
ELTRO B8-V式夜視瞄準鏡的結構性能與AN/PAS-4夜視瞄準鏡基本相同,只是在細處加以改良。其包含瞄準鏡、紅外線照射燈和電池在內的全質量為7.5kg,最大瞄準距離為130m,紅外線照射燈的最大照射距離為300m。
該夜視瞄準鏡的紅外線照射燈右側后下方帶有一個旋鈕,可以將照射燈在高低方向進行-1~+2.5°的調整。其將AN/PAS-4夜視瞄準鏡的紅外照射燈前方起保護作用的護筒改換成一個保護蓋。該保護蓋采用帆布材質制作,既可以保護紅外線照射燈,也可以防止不使用時產生反射光線而被察覺。
瞄準鏡前端右上方帶有一個圓形的干燥劑小儲藏室,其內儲藏有干燥劑,可防止瞄準鏡內由于濕氣侵入而發(fā)生霧化。管狀電池盒依然設在瞄準鏡左側,但電源的開關不再像AN/PAS-4夜視瞄準鏡那樣用電線連接在前護手上,而是改為直接設置在電池盒的后部,操作起來更便利。其物鏡直徑為52mm,物鏡前方帶有一個橡膠制保護蓋。物鏡下方也不再設有十字分劃投影機,其十字分劃與AN/PAS-4夜視瞄準鏡不同,改為內藏式,更靈巧。十字分劃器安裝在電池盒上方,呈黑色盒狀。目鏡可進行+5~-5°視度調整。
ELTRO B8-V式夜視瞄準鏡的收納箱改為玻璃纖維制作,質量更輕、更結實耐用。其具有很好的防潮、防水性能,但收納箱內的襯墊采用聚氨酯橡膠制作,年份過久容易硬化。(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