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英
小說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描繪著五彩斑斕的生活;
小說猶如一首動聽的舞曲,跳躍著激昂高亢的音符;
小說猶如九曲回腸的黃河,講述著華夏兒女的英雄史詩;
小說猶如萬里綿長的長城,昭示著炎黃子孫的聰明才智;
小說猶如廣袤深邃的夜空,見證著歷史的興衰有之;
小說猶如浩瀚深沉的海洋,訴說著人間的滄桑變化。
如此精妙、美麗,意蘊深沉的作品,需要教師出神入化地點播、指導,與學生共同賞讀,做到“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共同感受美的情感的熏陶,穿越時空,快樂著主人公所快樂的,痛苦著主人公所痛苦的,這是作為文化傳承者的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作為從教二十年的我有何指導呢?
一、感知內容法
就是要求學生略讀文章,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指導學生以每分鐘300-500字的速度閱讀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形成對讀物的概括性的認識,閱讀的基本過程是整體—部分—整體,而“整體感知課文”中說的整體,是指第一個整體,抓住文章主要話題、材料、關鍵語句,粗略地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與大多內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為進一步分析文章的局部,將起到定向的作用。
二、搜集材料法
教師課前要指導,要求學生動手搜集作者或作品所處的時代特征,也可稱得上“知人論世法”,因為小說是通過一定的藝術形象的塑造來反映特定的時期的社會生活。他的作品自然會打下那個特定時期的“烙印”,是特定時期的社會生活的“縮影”,所以從外圍的挖掘,揣摩作品的主題,這是不容忽視的方法之一。
三、品味形象法
典型的“藝術形象”的塑造是小說的核心任務,而小說中的藝術形象都是現實生活為基礎,經過藝術加工處理。具有了藝術的真實的形象,即作者在現實生活中,或以某一真人為主,綜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跡重新塑造,產生的任務,或者“雜取種之人,合成一個”,把生活中不同任務的特征抽取出來,綜合在某人的身上,這樣重新塑造的藝術形象,就更集中,更鮮明,更具有代表性,故而在學習時,我們要把作者寫的東西,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去把它刨開,還原到作者所反映的生活中去。作者在刻畫人物時所采用的藝術方法很多。如:概括描寫,具體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在教學過程中,從兩個方面對學生加以指導,一是從人物本身的外貌、行動、語言、神態(tài)、心理等的正面描寫。因為這些都是人物性格的外在符號,“言為心聲”、“行動是精神品質的外顯”,神態(tài)外貌是“戲劇化的臉譜形象”,故而才有王熙鳳的“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俏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已聞”的為人刁鉆,機變逢迎,精明能干,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賈府大權獨攬的女中“豪杰”,林黛玉的事事留心,時時在意,聰明伶俐,知書達理,敏感自尊,機制乖巧,體弱多病,氣質不凡。所以教學當中要多加指導,多品味揣摩。另一方面?zhèn)让娴拿鑼懀爬ǖ慕榻B,也是不容忽視的,賈寶玉的出場之前,有了王夫人及林母的介紹,暴雨時“孽根禍胎混世魔王”“銜玉而誕”“深受賈府的寵愛”,使讀者心中產生了與林黛玉的同樣的感受,不知是怎樣的疲懶人物,為賈寶玉的正面出場留足了勢,采用欲揚先抑的筆法,給讀者留有空白,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對比中突顯寶玉的眉清目秀,英俊多情,是封建貴族家庭的叛逆者,它具有反對封建束縛,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藐視世俗,卓然獨立的種種表現,是他反抗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的精神。成為封建沒落制度下的“掘墓人”,這也預示了他的悲劇命運,因為新生力量的渺小,最終會被無邊的黑暗所吞噬。
四、梳理情節(jié)法
“典型人物的性格塑造”,需要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來展示的,故而情節(jié)的梳理也是欣賞小說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故事的情節(jié)一般有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有的還有序幕和尾聲,當然有的小說在情節(jié)過程中,這個階段并不明顯,我們更關注的是要尋找情節(jié)發(fā)展的原因,如:《項鏈》,寫女主人公丟失項鏈完全是偶然的,但更有其必然性,即社會大背景下,人物性格的必然性,這就是小說情節(jié)吸引人的地方,既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另外,故事情節(jié)也是人物性格發(fā)展的過程,《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故事情節(jié)是惡勢力對林沖步步緊逼,必須置林沖于死地,林沖的性格也由心存幻想,委曲求全,直到走上義無反顧的反抗道路,完成了他從八十萬禁軍教頭到“梁山落寇”的重大轉變,若沒有情節(jié)的展開,林沖的性格也不可能鮮明突出形象也不可能光彩照人。
五、揣摩環(huán)境法
典型的環(huán)境中孕育典型的性格,典型的性格再現典型的環(huán)境,二者是相輔相成,辯證統(tǒng)一的。作品要通過典型形象的塑造來反映特定時期的社會生活,表達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作者的感情。那人物的活力離不開環(huán)境,故而環(huán)境的揣摩是小說賞讀的一個點,環(huán)境分為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是指通過作品中的人物關系、生活方式、人物的思想意識等方面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特點,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是造成人物命運的社會根源,《項鏈》反映十九世紀末期法國社會,崇尚浮華勢力的風氣充斥一切,小說雖然為直接描寫上流社會的奢靡生活,但馬蒂爾德的夢想為我們勾勒了那樣的生活,但不是她憑空臆想,而是現實社會風氣的折射。如果我們不仔細揣摩,也許會得出相反的結論。除此外,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也是需要品味的,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對交代時間、地點、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及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又一定的作用。
總之,小說的賞讀,要整體把握,逐層深入的局部研讀,在整體分析,準確明確作品的主題,要把三個要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情節(jié)入手,分析股市及品味人物,要點學習作者描摹人物的方法,深層次的探究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的作用。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融會貫通,游刃有余得欣賞各類小說作品,把握其精髓所在。
(作者單位:山西古縣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