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菊紅
摘要: 教學改革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學方法的改革。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滲透到教育領域,給教育帶來了希望和生機。它將文字、聲音、圖像等融為一體,直觀、形象、有趣,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本文從利用圖片描繪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借助音樂,以聲音觸動情感;增加課堂容量,拓展知識面;更新語文教學方式四個方面談談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語文教學教學手段運用方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成為必然。如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通過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給我們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教學改革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教學手段改革的目標,就是要逐步實現(xiàn)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最終實現(xiàn)教學的整體改革。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是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來打天下,主要采用講、練結合,容易忽視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壓抑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忽視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便以其不可阻擋的勢頭滲透到教育領域,給教育帶來了希望和生機。它將文字、聲音、圖像等融為一體,使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讓靜態(tài)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tài)的審美對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學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以期取得最優(yōu)化的教育效果??梢哉f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生機。課堂教學氛圍更加活躍,課堂教學效益不斷提高。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我們的教育手段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它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體驗,對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經(jīng)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的作用顯而易見。
一、利用圖片描繪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認知過程,除了依靠觀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還受興趣、情感、動機、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相對于單調的課本文字而言,多媒體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更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很容易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比如《中國建筑的特征》這一課,重點讓學生了解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紤]到說明文本身的枯燥單調性的特點,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尋找了大量的建筑圖片,配以文字說明,將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通過圖片給學生一一講解,讓中國建筑的特征從整體到局部,從平面到立體,甚至個別的零部件都可以清晰展示,讓學生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利用多媒體進行詩歌教學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詩歌的語言講究含蓄,“一切景語皆情語”,了解詩歌“景語”中蘊涵的“情語”,將有助于對詩歌的理解。利用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調動畫面,在屏幕上展示詩歌所描繪的景物,借助電教媒體讓學生感受清晰的形象,借助景物調動學生的想象與聯(lián)想,將比較容易體味詩歌的意境與情感。以《雨霖鈴》為例,結合文字內容可以設計這樣幾組畫面:秋季傍晚長亭邊;兩人相對,手握手,淚眼婆娑;作者站在河邊,放眼遠眺,面前所見的是一望無際的海面,遠處山色朦朧,海面上層層灰蒙蒙的霧氣升騰,整個畫面是灰色調,好像一幅山水畫;楊柳岸邊,一輪殘月掛在空中。像這一類觸景生情、情由景生的詩歌,如果單純講解,學生缺少感性認識,往往沒有切身體會,無法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利用圖像幫助學生再現(xiàn)詩人所見,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這樣就可以將學生引入與即將學習的內容有關的情景之中,很容易調動學生的思維,從而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詩歌內涵。
二、借助音樂,以聲音觸動情感。
語文課本中的文章,每一篇都需要學生熟讀甚至成誦,需要老師有感情地朗讀,但不是每一篇老師都能讀得很有韻味。加上音樂本身就是流動的畫面、悅耳的詩篇,這時利用多媒體,緊扣課文內容和主題思想,選擇合適的樂曲配樂朗誦,或選擇已錄好的范讀播放,這樣就可以將學生迅速帶入到課文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學生聽起來就會感到韻味無窮,感知到了文章的內涵,這樣也才能讀書有味,讀書有情,讀書悟理?!杜眯小肥且黄枷胄?、藝術性俱佳的古體詩,我在教學時選用了以二胡獨奏為主的《病中吟》配樂,這首曲子低沉、委婉,緩慢而纏綿,給人一種悲涼孤獨的感覺,很容易創(chuàng)造出這樣的情境:楓葉荻花在蕭瑟的秋風中顫抖,茫茫的江水中沉浸著一輪冷月,在如此凄清的氛圍中,一名委身商人、轉徙于江湖的琵琶女,面容憔悴,心緒憂郁,訴說自己不幸的身世,彈奏出無限的傷心……通過配樂朗讀,學生已被琵琶女的命運打動了,全堂寂靜,音樂聲使學生切實感受到詩中主人公的無限幽怨和詩歌本身的抑揚頓挫的韻味,給學生以深深的感染。再如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可以播放二胡曲《月夜》做背景音樂;讀《虞美人》,以鄧麗君唱的《虞美人》來配樂,以此來觸動學生情感,可以收到別開生面的教學藝術效果。尤其在講詩詞時,在課間十分鐘,利用多媒體展示該詞并播放相應的歌曲。學生邊休息邊學唱,既能放松心情,豐富課間活動,又能記憶詩詞內容,可謂寓教于樂。
三、增加課堂容量,拓展知識面。
通過語文課堂可了解的內容浩如煙海。學生的語文能力取決于語文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在有限的時間里怎樣才能使學生有效地掌握更多更廣的知識?多媒體教學技術為提高課堂效率插上了翅膀。作家、作品、時代背景等都可利用多媒體展示,節(jié)省了時間。相同的時間內,課堂信息量增加了,也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時知識點的遺忘會比傳統(tǒng)教學少得多,從而增強教學效果。教師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學生進行啟發(fā)點撥、解決疑難問題及聽說讀寫訓練上。在運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隨著課堂知識拓展的需要,引入一些課外的作品和相關知識的介紹,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比如可以開展比較閱讀,如《沁園春·雪》可以與《沁園春·長沙》比較,《前赤壁賦》可以與《后赤壁賦》比較閱讀,《歸園田居》可以與《歸去來兮辭》比較,等等。這樣,在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同時開闊學生的視野,方便快捷又準確,既減輕老師的負擔,又提高課堂效率。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在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與訓練中,運用多媒體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講病句與連句的練習時,傳統(tǒng)教法需教師在黑板上演示,費時費力,一節(jié)課講不了幾個。而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師節(jié)省了板書的時間,并且在多媒體課件中有些知識點可以用不同的手段表現(xiàn),學生一目了然,這樣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病句“列車的懸浮、導向、驅動和制動都靠的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xiàn)。”這個句子的問題是句式雜糅,兩種句式分別是“靠的是電磁力”和“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xiàn)的”可以用顏色或畫直線與波浪線來表現(xiàn),一目了然。利用多媒體,單位時間里,增加了學生訓練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更新了語文的教學方式。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改變了教師的授課方式和方法。教師改變了包攬一切的課堂主宰身份,取而代之的則是教學資源的提供者、研究探索的引導者。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利用計算機、投影機、大屏幕,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索性的學習。根據(jù)課文特點教師可以利用文字、圖像、圖形、動畫、聲音、影片和錄像等多媒體素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的研究探索興趣、幫助學生確定研究探索的方向和課題。在各小組學生分工合作展開研究探索的過程中,教師是以普通參與者的身份出現(xiàn)在學生中間的。在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只向學生提出啟發(fā)性、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以專家的身份來做結論。教師角色從傳統(tǒng)講授者到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變化中,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和進行協(xié)商會話、協(xié)作學習的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如在講《孫悟空大戰(zhàn)紅孩兒》這篇文章時,第一課時了解作家、作品背景、結構及創(chuàng)作手法,梳理選文的情節(jié),以小組合作確定一個問題上報老師并課下單獨思考。第二課時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問題,各小組合作討論,統(tǒng)一觀點。這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發(fā)現(xiàn)、主動探索,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室的相對封閉性,使教室成為一個開放的民主的師生互動的教育場所。
總之,多媒體教學集聲、像、圖、文為一體,以其特有的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特點,使語文課堂教學大放異彩,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有助于化解學生認識活動中的難點,深化學生情感活動,達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樂的目的。由于多媒體特點的多樣性,用它作為教學手段有非常大的優(yōu)越性。它不僅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也能提高教師的綜合教學水平。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運用多媒體不斷探索,不斷更新,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借助這股東風揚起語文教學的遠帆,讓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