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利
摘要: 隨著我國英語教學的發(fā)展,在英語教學中該不該運用母語成為了教師與學習者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以母語負遷移的理論作為理論依據(jù),從語音、詞匯、語法及思維和文化幾個層面分析了母語負遷移對英語學習的影響,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語言正遷移的積極性,減少負遷移對英語學習的影響,更好地促進英語教學。
關鍵詞: 母語負遷移英語學習負面影響
一、引言
語言遷移理論是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由美國語言學家Robert Lado提出的,它指的是學習者在用目的語進行交際時,試圖借助于母語的語音、詞義、結(jié)構(gòu)規(guī)則或文化習慣表達思想這樣一種現(xiàn)象?!爱斈刚Z的模式與目的語的模式相同或相似時,很可能出現(xiàn)正轉(zhuǎn)移;當母語的模式與目的語中相對應的部分不一樣時就會出現(xiàn)負轉(zhuǎn)移”(韓新民,2005)。由于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英語是黏著語、漢語是孤立語,因此這兩種語言在語音、語法等方面就有很大的差別;以它們?yōu)槟刚Z的人在思維方式和文化形態(tài)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別。
二、母語負遷移在英語學習中的負面影響
(一)漢語語音在英語學習中的負遷移
在發(fā)音習慣上,漢語發(fā)音對英語學習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由于漢語和英語隸屬于不同的語系,兩者在發(fā)音習慣上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雖然很多發(fā)音乍一聽和漢語拼音非常相似,而事實上依然存在很大區(qū)別。英語的/θ/和/?奩/對于我們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來講,是很難掌握的兩個音標,而且容易受到我們漢語拼音的負面影響。發(fā)/θ/和/?奩/時,舌尖輕觸上齒背,氣流由舌齒間送出,形成摩擦音,發(fā)/θ/時聲帶不振動;/?奩/時聲帶振動。但是由于我們漢語里沒有齒音,學生總會不自覺地把它們發(fā)成/s/和/z/的音。還有一個滑音問題。英語雙元音是由第一個元音滑向第二個元音的,第一個音長而響亮,并自然而連貫地向第二個音滑動,第二個音短而含糊,所以雙元音是兩個音的和聲。中國學生特別是初學階段的學生大多把[ai]發(fā)成漢語“愛”的音,致使發(fā)音不標準。
(二)漢語詞匯在英語學習中的負遷移
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一種語言有的詞可能在另一種語言中找不到相對應的詞。漢語的“餃子,麻辣燙”在英語里是找不到相對應的單詞的。再以漢語中的“打”為例,在英語中會有不同的詞表示,打電話可以用telephone/call sb.,打架fight,打人用beat,打牌用play cards等。另外從詞性的角度來看,漢語中單詞的詞性變化是由它的位置或的、地、得確定的,詞形不做任何變化;而英語則不同,一個詞做主語、賓語或其他成分時,詞形會有顯著變化。中國學生在學習中經(jīng)常會犯這樣的錯誤:He refused my invite.(他拒絕了我的邀請。)這句話錯在invite,由于它在這句話中是做賓語的,因此應該用invitation。所以在英語學習中,詞匯的負遷移不可忽略。
(三)漢語語法在英語學習中的負遷移
以漢語為母語的初學者經(jīng)常會按照母語的思維對英語句子進行翻譯,也就是中國式英語。這主要體現(xiàn)在固定表達、時態(tài)、單復數(shù)和句序幾個方面。例如比較常見的“那兒有……”,學生經(jīng)常翻譯成there...have...,再如“吃早飯”,很多中國學生會翻譯為eat breakfast,“喝湯”被譯為drink soup,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中國學生忽略了英語中的固定搭配現(xiàn)象。另外,學生在語法學習上受母語干擾還表現(xiàn)在時態(tài)的使用及單復數(shù)問題上。因為漢語里面動詞不分時態(tài),名詞沒有單復數(shù)形式,所以受母語影響,學生經(jīng)常會造出如下英文句子:(1)I go home last week.(2)I have two sister.在英語教學中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漢語干擾例子就是關聯(lián)詞,在漢語中“因為……所以……”和“雖然……但是……”分別是一組關聯(lián)詞,所以中國學生經(jīng)常會造出這樣的句子:(1)Although I love you,but I cant marry you.(2)Because I overslept this morning,so I missed the school bus.
(四)漢語文化在英語學習中的負遷移
不同的語言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而在英語學習中,中國學生經(jīng)常以自己的文化心態(tài)和行為衡量西方人的文化內(nèi)涵。在英語中,我們經(jīng)??吹竭@樣的句子:(1)He is really as stupid as a donkey.(2)Love me,love my dog.那么中國學生在翻譯這些句子時,如果按照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和內(nèi)涵將它們翻譯為:(1)他笨的像頭驢。(2)愛我就愛我的狗吧。一定會鬧出笑話。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英漢兩種文化中存在著不同的比喻體文化。在漢語中我們有這樣的表達:(1)中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2)他是條走狗。(3)恭喜你喜得千金。如果我們將這些句子中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走狗,千金”按表面意思翻譯為“dragon,phoenix,running dog,”,那么外國人一定會如墜云里霧里。產(chǎn)生著種現(xiàn)象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這些特定的詞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
三、解決方法
首先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語言遷移現(xiàn)象。對于學生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犯的錯誤,老師應該正確引導。我們應該把母語的負遷移視為學習中的重點、難點而不是障礙,從不同的層面來了解語言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語言能力。其次應該強化英語思維。英語學習應該注重英語思維的培養(yǎng),而不能僅僅局限于詞匯、語法、時態(tài)等基礎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最后應該加強英語文化的學習。學習者應該養(yǎng)成閱讀英語原著的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了解到地道的語言表達及英語文化,從而有助于英語學習。
參考文獻:
[1]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戴煒棟,王棟.語言遷徙研究:問題與思考[J],2002.6.
[3]蔣祖康.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郭銘華.論母語在外語課上的作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