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峰
自新教改實行以來,在語文教學的領地里,相對于“現(xiàn)代文”和“寫作”教學,文言文教學仍然是一派荒涼寂寞的景象。文言文教學已經(jīng)形成刻板的模式——灌輸式或串講式。這樣的教學嚴重地阻礙了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領悟以及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違背了新課程理念。
上海特級教師錢夢龍曾經(jīng)說過:“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育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那么在新課改進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語文教師如何使文言文教學更有成效呢?本文試從文言文的教學模式入手,探求教材的構建,端正教學觀念,以期能對艱難前行的文言文教學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激趣型教學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激趣型教學法,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原則,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運用文言文的教學方法。
當前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動力不足,普遍缺乏主動學習的興趣。因此,抓住學生的學習興奮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文言文教學的首要任務??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梢姡瑤椭鷮W生進入積極愉悅的學習狀態(tài),克服學習文言文的畏懼心理,是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的不二選擇。
首先,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對探究理解文言作品中某些事物的強烈好奇心,使學生產(chǎn)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和興趣。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 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的需要,創(chuàng)設情境。下面本人就以新課的導入為例,談談課堂趣味性的提升。比如上《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可以從票房大片《赤壁》說起,引導學生談論諸葛亮、周瑜等人的三國故事,課堂氣氛立馬能一掃死氣。其次,教師要善于進行科學地引導。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不能剝奪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不能忽略自身的主導作用。下面本人就以《種樹郭橐駝傳》為例,談談自主學習的過程?!斗N樹郭橐駝傳》是一篇小人物的傳記,課文的講析,可以以人物專訪的形式,讓學生對種樹模范老郭進行采訪,以老郭其人、其事、其言、其理的形式展開。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誦讀型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感
誦讀型教學法,是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以尊重創(chuàng)作者熔鑄在文章中的真情實意為前提,充分理解文章的內容,進行的有效朗讀,甚至是背誦。新課程也強調了“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把誦讀確定為學習古代詩詞的基本方法,同時要求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大力倡導“學文言非誦讀不可”的張必琨先生也認為“這里說的誦讀是熟讀和背誦的合稱”。
誦讀,是一種“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意、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是從字、詞、句、段、篇,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深層含義、潛在韻味的全面感知,是前人從學習文言文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經(jīng)驗之一。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采取多種形式誦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n堂上,教師可鼓勵學生多讀。一讀,自由默念通讀,適用于預讀、自我感知階段。要求學生自查字典解決生字詞,運用注釋自解文句大意,整體感知文章大概內容。二讀,個別或全體大聲朗讀,選擇在學生課前已默念通讀的基礎上,依照對字詞的理解,連貫地讀出文章。教師就此正音,幫助學生斷句,品讀出抑揚頓挫之感。三讀,結合課文注釋邊讀邊譯,是精讀階段。這三讀,可幫助學生完成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
誦讀的過程可以是逐步深入的,誦讀的方式也可以是區(qū)別對待的。針對故事性強的史傳文學,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鴻門宴》就是不錯的選擇;針對蘊意深刻的抒情散文,可讓學生反復朗讀,如《陳情表》等;針對古典詩詞,可讓學生配樂朗讀,如《雨霖鈴》《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總之,優(yōu)美的誦讀,是要在讀準字音、節(jié)奏的基礎上,讀出文言文抑揚頓挫之感,讀出韻味,讀出意思,進而讀出文言文的美感。
三、訓練型教學法——鞏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訓練型教學法,是要求以適當、高效的訓練,使學生所學的文言知識得到及時地鞏固。文言文的教學,“只講不練”是沒有實效的,但“題海戰(zhàn)術”也是徒勞無功的。
教學中,學生對課文的感知、理解是知識的儲備階段,練習才是知識的實踐階段。在實行訓練型教學法時,練習的選擇,應注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式。訓練型教學法可分課內、課外進行。課內可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舉辦語文活動讓學生學習文言文,如組織指導學生把情節(jié)性強的文言篇目改編成課本劇,自導自演,娛樂中學習文言文。課外教師可有計劃地選擇一些符合學生閱讀心理、與課文互為參照的文言作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比如《聊齋志異》《古文觀止》都是不錯的選擇。這樣有計劃、有步驟地將課內訓練延伸到課外,可幫助學生在“大語文”的框架下學好文言文。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領悟之源廣開,能熟之功彌深。”
四、運用型教學法——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運用型教學法,是指導學生將所學文言文知識遷移、運用到日常學習、實際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而非“學而無用”“學用脫節(jié)”。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 教學貴在揭示規(guī)律,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遷移,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成為會學會用的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遷移;課文學完后,要重視學生的課后實踐。比如《鴻門宴》中“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其中“從”的用法是使動,義為“使……跟從”。那么做到訓練題《李將軍列傳》中的“廣從數(shù)騎出”之“從”的意解時,就可考查出學生的遷移能力。
文言文雖然是前人情感的抒發(fā)、智慧的結晶,也并不影響教材和生活靠攏。朱自清先生就曾指出:“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這樣的認識至今都是富有遠見的。如《陳情表》中大談“孝”,真情真性,感人至深。教師就可以此深發(fā),讓學生寫一篇“孝”的話題作文。要求學生結合社會現(xiàn)實,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大做“孝”的文章。學生從“孝”的角度加以思考,無疑就是一次很好的感恩教育。
五、差異型教學法——消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惰性
差異型教學法,是要求教師正視學生在學習文言文上能力、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擺正教學策略,盡力消除學生的厭學慣性。
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學生長期經(jīng)受著文言文學習的枯燥,從而學習消極被動,興趣索然,甚至喪失信心,自我放棄。長此以往,形成了文言文學習的惡性循環(huán)。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教師必須引起重視,并對這種厭學慣性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提供難易度適宜的學習任務,制定合理的考查目標。對于優(yōu)秀的學生要多肯定,中等的學生要多表揚,差等的學生要多鼓勵。在學生遇到文言文學習困難的時候,要及時地給予幫助和鼓勵,使他們每個人能夠從成功的學習開始,體驗文言文學習的快樂,獲取文言文學習的信心。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預想學生的差異,預設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既要根據(jù)學習能力差的學生的特點確定基本的教學目標,又要針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的特點確定提高性的目標和發(fā)展性的目標。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教師引導最有才華的學生超出教學大綱的范圍,那么集體的智力生活就會變得豐富多樣,從而影響到最差的學生也不甘落后?!苯處熞朴诶脤W生的這種差異,以自己的課堂教學智慧,使“不同的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六、新技術教學法——整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手段
新技術教學法,是指以錄音、電教、幻燈片、多媒體等技術手段結合傳統(tǒng)教學方法,與現(xiàn)代文言文教學相適應的新型教學模式。
文言文教學,朗讀教學是一種較好的方法,學生要做到準確朗讀,有三點要注意:一是讀準字音,二是讀清句讀,三是讀出氣勢。要做到這三點,正確規(guī)范的示范是少不了的。但教師因方言或個人表達習慣的影響,往往不能做到最好,這時,我們就可以借助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用錄音磁帶來輔助教學。如《歸去來兮辭并序》《離騷》等文章,播放錄音,更能從視覺、聽覺上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文言作品大多涉及一些古代常識、習俗,這是現(xiàn)代的學生不太熟知的。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課文,利用電教手段,化抽象為具體,就顯得很有必要。如《琵琶行》一文中,學到關于琵琶女彈奏技藝高超的段落時,就可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Flash動畫的形式播放一段琵琶女獨奏,讓學生通過聽覺、視覺來觀察“輕攏慢捻抹復挑”的指法,感受“大珠小珠落玉盤”“嘈嘈切切錯雜彈”的琴聲。
文言文作為中國語文的客觀存在,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中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好文言文,將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是應該也必須學習文言文的。
新課標背景下,教師不管采取何種具體有效的教法,都應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的主觀潛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這樣,才能使文言文教學在新課改的旗幟下,迎來屬于它的春天。
(紹興縣安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