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
如果說一切文學(xué)皆人學(xué),那么姜琍敏的小說總是不會讓人失望。這個短篇,他用文字為我們描繪了底層小人物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有血有肉。在這里,有小人物的痛苦與掙扎,有人情冷暖與世態(tài)炎涼,還有救贖與解脫的困境。雖然篇幅不長,但市井生活氣卻撲面而來,貼切生活,卻又不乏厚實感。他的故事是好讀的,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完美融合在一起;他的敘事是樸實的,并沒有玩當(dāng)下正流行的破碎與拼貼?;蛟S,正是這樣的文字,往往卻是更能夠貼近人心,有所碰撞。
作者是十分會講故事的人。他的敘事,有緩有急,有詳有略,頗具張力,傳統(tǒng)敘事的魅力在他這里顯示得淋漓盡致。時間從三年后開始,中間夾雜進倒敘與插敘,故事有條不紊地上演??臻g不過是那老舊的小平房,卻在這里上演了所有的喜怒哀樂。但是,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給讀者預(yù)設(shè)的懸念,故事的開頭便是楊百順的欣喜,三年來,他潛心向佛,心愿終于達成。至于是什么愿望呢,作者卻一字未提,而是用生活的細節(jié)與回憶岔開,細細講來他與房東老太太一家的情緣,慢慢刻畫他的虔誠、善良與忠厚,唯一讓人心覺不安的是楊百順焦慮的情緒,貫穿始終。而他的突然被逮捕達成逆轉(zhuǎn),原本模模糊糊的懷疑突然明朗。在最后一節(jié),作者只用一小段,引用報紙上的消息作最后結(jié)局,原來“老好人”楊百順竟是一名殺過人的逃犯。最后的寥寥數(shù)言,與前面詳盡的敘述皆成鮮明的對比。這必然是作者有意而為之,答案突然揭曉,如同緊繃著的箭在弦上突然迸發(fā),讓人震驚,之后便是沉思。
這是一場自我救贖的悲劇。楊百順的人生,因為一次酒后沖動而改變了方向。他有一種執(zhí)念,認為三年的吃齋念佛可以抵消曾經(jīng)的罪惡,重獲安寧與清靜。他有嚴重的洗潔癖,總是覺得臟,總是在清洗之中。他又用忙碌麻木自己,只為短暫的釋然。只是,他依舊處于焦慮、彷徨與不安之中,因為“真正需要清潔的東西,比如粘于靈魂上的污垢,你又如何清洗得掉?”或許,他所畏懼的不僅僅是處罰,更是良心上的不安,他在尋求一種自我救贖。然而,真正諷刺的是,這種自以為有效的解脫方法,在法理面前不堪一擊,他不過是自欺欺人。從心靈意義上講,楊百順獲得了短暫的解脫;但當(dāng)那終于解除防備的大門被整個踢倒時,從另一種意義上講,他的贖罪之路才剛剛開始而已。他的無知與執(zhí)念固然是悲哀的,但卻是無奈的。他陷入一種困境中,當(dāng)法理與情理相沖突之時,自我救贖徒勞無功,永遠難得歸途。
在這人情逐漸淡薄的世界,楊百順顯得非常難得可貴,讓人難以責(zé)難。故事的最后,他終于完成修行,獲得安寧與釋然,但警察的到來將他重新打回地獄,唾手可得的幸福煙消云散。法理并沒有錯,那么自我救贖究竟如何抵達?有罪之身如何才能解脫?作者并沒有告訴我們。或者,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人生,永遠紛紛擾擾,沒有答案。
(作者系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