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中 李豐
據(jù)統(tǒng)計,去年全國共破獲拐賣兒童案件5320起,解救被拐兒童8660人。對這些曾被割裂骨肉親情的孩子來說,“回家”之路顯得漫長崎嶇。精神折磨、心理受創(chuàng)、親情斷裂,讓這些孩子和父母的重新團聚格外艱難。幫助他們從痛苦、困惑和迷茫中回歸正常生活,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支持和配套制度體系的完善。
媽媽的“小拐杖”丟了
貴陽市大營坡汪家巷31號,一間不足10平方米、陰暗潮濕的平房,就是盲人夫婦劉根發(fā)、羅曉燕的家。在這個家里,最值錢的東西,就是夫婦倆街頭賣唱時用的音響和一臺10英寸的二手電視機。
“孩子,帶媽媽出去買點菜,今天中午爸爸要晚回來些?!绷_曉燕邊說著話,邊伸手摸索著二兒子劉海紅的身體,拽了拽小海紅稚嫩的肩膀。可孩子卻像石頭一樣一動不動,只顧吮吸著手指頭。
“唉,這孩子回到家就變了。以前他是媽媽的小拐杖,可現(xiàn)在這個小拐杖卻一點也不靈了?!绷_曉燕傷心地嘆了一口氣。
羅曉燕一家的轉折,要從2009年說起。
劉根發(fā)和羅曉燕兩人都是年幼時雙目失明。十幾年前,夫婦倆從織金縣來到貴陽四處賣唱謀生,并生下了3個兒子。2009年11月初,劉家的隔壁新來了一戶鄰居,見劉家夫婦是盲人,這戶新來的鄰居經(jīng)常很“熱心”地到劉家?guī)兔?,沒幾天就和劉根發(fā)一家混熟了。羅曉燕也放心地讓自己的小孩,與這戶鄰居家的小孩玩耍。當年11月23日,羅曉燕永遠也忘不了這一天——那個鄰居在大營坡菜市場把他們的二兒子和小兒子拐走了。當時,他們的二兒子小海紅只有3歲;小兒子還沒有斷奶,1歲半。
羅曉燕在哭到快要崩潰后,和丈夫開始了他們的尋子之路。然而,什么都看不見的他們,只能靠“聽”來尋找兒子。他們拿著盲棍摸索于火車站、客車站,走向一個個地下通道,去“聽”兒子的聲音。一年多時間里,夫妻倆帶著大兒子一路乞討,走遍了貴州、重慶、浙江、安徽等7個省份,還借下了10多萬元的債務,結果一無所獲。
因為害怕悲劇重演,回到貴陽后,劉根發(fā)夫婦提高了警惕,禁止大兒子和任何陌生人來往。2011年9月,大兒子上了附近的幼兒園,雖然只有5分鐘的路程,夫妻倆行動也不方便,但他們堅持每天接送孩子上學和放學。平時如果孩子一個人在家,他們就把孩子鎖在家里,讓他一個人看電視。
2011年10月4日,隨著貴陽市“6·28”系列拐賣兒童案成功告破,劉根發(fā)和羅曉燕的二兒子小海紅,幸運地被警方從江蘇省徐州市一戶農(nóng)家解救出來,順利回到了父母身邊。可欣喜過后,羅曉燕的心情很快又灰暗下來。孩子雖然還認識父母,但已沒了往日的活潑勁。以前,羅曉燕出門總喜歡讓小海紅當“拐杖”,母子倆出門其樂融融。但現(xiàn)在,小海紅見到生人就躲,每天就待在家里,除非父母吼兩句才肯出門。
“孩子,給記者叔叔倒杯水,聽話?!绷_曉燕反復地說著這句話,但小海紅木然地看了母親一眼后,轉身爬到了床上。羅曉燕聽到聲音后,悄悄低下頭來,緊閉著的雙眼淌下了淚水,“我現(xiàn)在覺得,看不見這孩子,我心里還要好受些?!?/p>
說完這句話,她又緊緊拉住記者的手:“我是不是太狠心了?這像個母親說的話么?”
“我一個家在貴州,還有一個家在山東”
2005年2月,居住在貴陽市花溪區(qū)的黔西籍農(nóng)民工王德生、詹麗梅夫婦的兒子小輝被隔壁鄰居拐走,夫妻倆發(fā)瘋般地找遍了整個貴陽市,甚至拿著孩子的照片到老家黔西、興仁等地的鄉(xiāng)下到處尋找,最終只是徒勞傷心。
提起與孩子重逢的那一刻,小輝的父母至今覺得“很受傷”。
2010年,小輝被解救回貴陽后,一下火車就一直哭鬧,吵著要回山東“老家”找“爸爸媽媽”。當民警指著王德生夫婦說:“快過去,叫爸媽。”但小輝只是使勁搖頭,不肯說話。
夢想過許多父子重逢的場景,但眼前這個7歲的男孩,王德生覺得有些陌生,甚至有些失望。小輝半歲時就被人販子拐走并賣到山東,自小在那邊生活的他已經(jīng)習慣了山東的生活方式,說著一口正宗的山東話,見到親生父母時不斷地吵鬧,不要這邊的爸爸媽媽。
王德生用生硬的普通話和兒子交流,告訴他小時候是被人販子拐跑的,那邊不是他的親生父母,但半個多小時的談話還是得不到小輝的認可,夫妻倆只能躲到一邊掩面而泣。最后王德生壓抑著悲痛,想抱一抱孩子,卻不料被孩子一腳踹到了肚子上。孩子的力氣雖小,但帶給王德生的傷痛,卻讓他在地上足足蹲了半個小時。
“看著自己的孩子管別人叫爸媽,這樣的痛苦誰能承受?我們夫婦倆真是傷心透了?!蓖醯律局约旱念^發(fā),淚流滿面?!昂⒆舆@么小就被拐賣到山東這么遠的地方,現(xiàn)在連爸爸媽媽都不認識,連貴州話都不會說,真不知道以后該怎么和他交流。不過我想我們兩口子一定會得到小輝認同的,畢竟血濃于水?!?/p>
將孩子接回家后,經(jīng)過一年多相處,小輝雖然漸漸適應了貴州的生活,但夫妻倆還得時刻對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勾起孩子的回憶。有一次,老王特意給小輝做了一鍋香噴噴的辣子雞,可孩子一看卻抹起了眼淚,說山東的爸爸媽媽從不吃辣椒,這讓王德生夫婦倆郁悶了半天,只得無奈地將辣子雞端下了飯桌。而且,小輝還經(jīng)常說出一些讓老王夫婦從沒聽說過的詞句,甚至蹦出幾句英語,這讓老王覺得有些羞愧,他認為自己在教育上明顯趕不上山東那家人。
后來,王德生了解到,買走小輝的那對山東夫婦做小本生意,家境不錯,夫妻倆也一直沒有生育,對小輝非常好??粗粲艄褮g的孩子,他思考了很久,又主動聯(lián)系上了那對山東夫婦,“你們當小輝的養(yǎng)父母吧,孩子已經(jīng)和你們有感情了,我不想讓孩子天天痛苦著。”山東那對夫婦聽到這話后非常高興,當天就買了火車票來貴州看望小輝。不過,在貴州期間,兩對夫婦都很有默契地互相“躲著”,除了孩子這根紐帶外,能不見盡量不見。
采訪中,7歲的小輝小聲對記者說:“我有兩個爸爸媽媽!我一個家在貴州,還有一個家在山東,我最喜歡山東那個家門前好多好多的大絲瓜。我被親媽媽弄丟了,是山東的爸爸、媽媽把我撿回家的……”
“實在不行,等孩子大一些,放他回山東算了?!笨粗≥x和記者說悄悄話,王德生有些心灰意冷地說。
親情如何重塑
記者從中國最大的民間尋子網(wǎng)站“寶貝回家”了解到,從2007年成立至今,該網(wǎng)站共收到全國范圍內的尋子登記4600多條。經(jīng)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丟失兒童的家庭有90%是因為監(jiān)管缺失導致孩子被拐走,其中50%的被拐家庭屬于農(nóng)民工家庭。社會學專家對此指出,外出務工的家庭由于忙于生計、居無定所,對孩子的監(jiān)管較弱,也就讓人販子有了可乘之機,從而使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成為被拐高危人群。
對于被拐孩子回家后的親情重塑問題,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心理系老師黃亞夫認為,孩子獲救后,重塑其安全感是關鍵。大多數(shù)被拐兒童在重回父母身邊之后,都會被父母嚴加看管,這是父母正常的應激反應,但是父母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不要給自己畫一條過于擔心的心理防線,這樣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黃亞夫介紹說,兒童被拐離開親人之后,會在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被解救回親人身邊后,也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心理狀態(tài)。父母不應提起孩子曾經(jīng)被拐的事情,而是應該在生活中給予孩子安全感。他認為,在不放心孩子單獨出門的情況下,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出門,允許孩子在自由的安全范圍內活動。家長還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幫他創(chuàng)造融入新生活的機會。
心理咨詢醫(yī)師劉圓長期與被拐孩子打交道,她認識的一名12歲男孩被警方解救后無人認養(yǎng),便開始逃學。當福利院在1個多月后找到他時,發(fā)現(xiàn)他手臂上有多處刀痕,而且還染上了乙肝。遠在廣東的養(yǎng)父母接到男孩的信后,養(yǎng)父立即買了好藥,坐飛機趕到貴陽看孩子,并請求公安機關讓他把孩子接走。但法不容情,“父子”只得灑淚相別。
一位公安人員說,在一些六七歲孩子的心目中,甚至錯誤地認定是警察叔叔把他們從家里抓來的;而大一點的孩子則產(chǎn)生逆反心理,自暴自棄,把心里的恨發(fā)泄在偷盜等違法行為上。這些現(xiàn)象很令人擔憂。
有民間打拐人士指出,被拐孩子在人生初期,幼小心靈就經(jīng)歷了幾番痛苦的折騰:從第一次被拐賣割斷骨肉親情,到與買主重新建立起一種特殊的親情,又因被解救再次割斷親情,甚至不被親生父母認養(yǎng),都很容易使孩子對社會的認同感被反復割斷。對此劉圓認為,被拐孩子與養(yǎng)父母多年朝夕相處形成的情感一時難于改變,孩子需要重新認識、定位自己。而父母更需要與孩子重新培養(yǎng)感情,用正常心態(tài)與孩子溝通相處,正確引導他認識自己的過去和現(xiàn)在,避免讓他受到新的心理傷害。
(據(jù)《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