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廟會,粵東潮汕地區(qū)也有,只是叫法不同,潮人稱其為“游神賽會”或“游老爺”。潮汕游神賽會根植于潮汕地區(qū)民間,年代久遠,其儀制、規(guī)模堪比廣州城隍爺巡城和黃埔“波羅誕”廟會,是嶺南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
游神賽會是整個潮汕地區(qū)一項最為隆重的民俗活動,大多地方都是在農(nóng)歷的正月或二月間舉行。這個時段,城鎮(zhèn)商店剛好送走舊歲,喜逢新春開業(yè);在農(nóng)村,則是秋收冬種與春耕之間的間隙,屬農(nóng)閑季節(jié),因此人們有足夠的空閑時間來布置這些活動。
所謂“游神”,就是把供奉在神廟的木塑神像(潮人尊稱為“老爺”)請出來巡街的一種喜慶活動。具體的時間由各地自定,但形式、內(nèi)容大致相同。在游神的前一天,神像先被請出廟宇集體祭祀,然后才出游。游街巡城(村)時,隊伍的前面是馬頭鑼,后面是安路牌“肅靜”、“回避”,由若干壯漢抬著神像沿出游的路線行進,稱為“洗安路”,期求神靈保佑、驅(qū)邪除惡、合境平安。潮樂隊、旗標隊緊隨其后。所經(jīng)過的地點,處處張燈結彩,人們高喊“興啊,興啊”爭先迎賀,為新的一年祈愿。一路上熙熙攘攘,敲鑼打鼓,歡騰雀躍,呈現(xiàn)一派欣欣向榮健康祥和的歡樂景象。
舊時游神賽會,潮汕地區(qū)城邑一級以潮州府城青龍古廟的安濟圣王(當?shù)厮追Q為“大老爺”)出游規(guī)模最大。節(jié)日的盛況,清光緒之《海陽縣志》已有記載:“正月青龍廟安濟王會,自元旦后三日擲珓諏吉,郡城各社,即命工人用楮帛繒彩,制為古今人物,如俳優(yōu)狀,而翊以木石花卉,名曰花燈。每社若干屏。屆時奉所塑神像出游,簫鼓喧闐,儀衛(wèi)烜赫。大小衙門及街巷,各召梨園奏樂迎神。其花燈則各燒燭,隨神馭夜游,燦若繁星。凡三夜,四遠云集,靡費以千萬計”。
這里所描寫的節(jié)日活動,以賽花燈為中心,輔以蕭鼓儀衛(wèi)、梨園戲劇。因為安濟圣王必須游遍潮州府城全境,所以一共要用三個夜晚的時間。第一個晚上從神廟所在地城南開始,第二夜在城中,第三夜到城北。辛亥革命后,除了1928-1931年間被當時的民國地方政府所禁止,安濟圣王出游一直是潮州府城最隆重的節(jié)日。當時民俗作家沈敏先生在《潮州年節(jié)風俗談》一書中專門寫了《安濟王出游》和《青龍廟巡禮》兩篇文章,對1936年潮州府城安濟圣王出游的情形作了翔實的描述。盡管其時潮汕地區(qū)經(jīng)濟衰退,節(jié)日盛況已大不如前,但一連三夜,“游人達十余萬,全城如醉如狂”,仍是一派狂歡景象。節(jié)日活動,與清代相比較,還多了燃放煙花一項節(jié)目。沈先生說:“在潮州城的游神中,主要的景物正是爆竹煙火?;簦臉?,其他演劇和雜項娛樂,不過是普通的點綴?!弊x者如有興趣了解70多年前安濟圣王巡城的種種細節(jié),可以找找沈先生當年的文章一觀。
在上世紀“破四舊”和“文革”中,青龍古廟也和其他名勝古跡一樣,遭到人為破壞,香火被禁。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香港潮籍愛國實業(yè)家李嘉誠先生等人的倡議和捐助下,青龍古廟才作為潮州地方古跡重新得到修復。由于種種原因,以前安濟圣王巡游潮州城的盛景至今仍未得到恢復。
然而,“墻里開花墻外香”。令國內(nèi)潮汕人汗顏和失語的是,一百多年前由華僑華人從家鄉(xiāng)原汁原味復制到東南亞國家的潮汕游神賽會民俗文化,尤其是安濟圣王巡城活動,年年如期在馬來西亞柔佛新山隆重舉辦,吸引游客數(shù)十萬眾。從前潮州府城游神活動如醉如狂的文字寫照,仿佛穿越時空,漂洋過海,竟能如此生動地再現(xiàn)在柔佛古廟游神中。今年2月12日,馬來西亞新山的柔佛古廟游神慶典被首相納吉宣布為馬來西亞“國家文化遺產(chǎn)”,新山中華公會已將柔佛古廟(仿青龍古廟建造)申請成為“國家文化遺產(chǎn)建筑物”。
前些年,剛從省長崗位上退下來的盧瑞華先生得悉青龍古廟歷經(jīng)滄桑重修,遂欣然提筆,為安濟圣王廟題聯(lián):“安民濟世為官崇善名千古,扶桑揚德還里思敬達當今”。對聯(lián)揭示和肯定了安濟圣王廟民俗活動現(xiàn)象所蘊涵的文化價值。
安濟圣王廟也稱青龍古廟,建于何時,現(xiàn)在已無法考證。據(jù)《潮州府志》載,青龍古廟原為祭祀青龍而建。寫志的人在按語中說:“宋代大學者沈括寫有一篇《彭蠡小龍記》,其中說到在熙寧(宋神宗)年間,朝廷出兵南征,小龍(蛇)仗恃舟楫保護軍用器械,官員將實情上報后,皇帝下詔書賜封它為濟順靈王并給予祭祀。小龍從天降下,是龍變成的靈物,這是明明白白的事。”考證沈括的記述,安濟圣王的稱號可能是從濟順靈王這個相似的稱謂演化而來的。從沈括的《彭蠡小龍記》推測,它應該始建于宋代。后來供奉的神明是三國蜀漢時的永昌太守王伉,這卻另有故事。
相傳,明朝萬歷年間潮州城南門進士謝少蒼,在云南永昌府當官。有一年,當?shù)鼐煤禑o雨,田園失收,百姓生活在生死線上。永昌是邊陲之地,交通阻隔,如依常例奏準朝廷賑濟,必延遲時日,饑民必餓死。謝少蒼來不及請示朝廷,私自打開官府谷倉,賑濟饑民。百姓得救,他卻因擅開國倉,依罪當斬。其時,云南地方處決囚犯有一很特別的方式,把死囚捆綁后吊于高山大樹上三晝夜,如果不死,即可赦免。但當?shù)卣螝庵?,日夜溫差大,囚犯大都難免一死。他被吊上樹后,民眾環(huán)樹跪泣,狀甚凄慘,而他也自度必死。行刑期間,每當烈日當空或入夜風霜之時,在遠處總會飛來一大片烏云,停留在謝少蒼頭上把烈日風霜擋住。謝少蒼在昏迷之際,他抬頭一看,原來烏云上端坐著一位老人,他銘記了老人的模樣。三天之后,謝少蒼居然避過了死罪這一劫。
后來謝少蒼多方尋找這位老人報恩,但總是找不到。在他辭官回潮州的云南路上,當他準備在一座神廟歇息時,偶然發(fā)現(xiàn),神殿上的塑像,正是和那位救命大恩人一模一樣。經(jīng)向當?shù)匕傩沾蚵?,原來這位大恩人正是三國時永昌太守王伉。諸葛亮在征服南蠻時,因為王伉守城御敵保境安民有功,死后被奉為神,當?shù)匕傩諡榧o念他,修了這座神廟祭祀。謝少蒼聽后,立即請人雕塑了王伉的神像帶回潮州,并在謝氏宗祠旁邊建了一間側屋安放供奉。恰好有一年韓江發(fā)大水,情勢十分危急,有鄉(xiāng)人建議將王伉神像請上河堤擋一擋洪水。神像抬上南堤,果然,洪水很快就退下去,古城被保住了,那一年潮州也獲得大豐收。鄉(xiāng)人覺得王伉居功至偉,經(jīng)與謝氏族親商議后,確定將原青龍古廟舊址重建,奉請王伉神像在此鎮(zhèn)水,王伉被推崇為安濟靈王,青龍古廟也稱為安濟王廟。從此,安濟王的聲名也越來越大,廟里香火旺盛,所以安濟王也被稱為安濟圣王。
安濟圣王何時被潮人奉進青龍古廟祭祀,至今仍然是個謎?!冻敝莞尽返挠浭鍪恰扒懊鞯崛擞谢掠诔闭?,奉神像至此,……”。但在1937年沈敏所著的《潮州年節(jié)風俗談》一書中,認為王伉像是“清初由潮人謝姓,從云南刻著木像回來,在城南的堤畔地方,立廟供奉,……”。對于是何人何時從云南帶王伉神像到潮州供奉的兩種說法,近年來潮州學術界爭論未果。
青龍古廟安濟圣王的兩側,有著陪祀王伉神像的二位舍人,這二位舍人是誰,有的說是京城派來潮州給安濟圣王授封的官員,有的說是城南謝姓的先祖。據(jù)城南謝氏宗親會的老一輩說,明清時期,給私人官府當過吏員的人叫舍人;王伉像是他們的先祖在云南當官后要回潮州時所奉請的。雖然方志未有記載二位舍人是誰,但從廟內(nèi)的敕封牌上刻著謝鑾和謝少蒼的名字看來,起碼說明王伉神像與城南謝姓有極為密切的關聯(lián)。從時間上來說,謝鑾和謝少蒼的生活年代是在明成化至萬歷年間(1465-1619),故筆者認為,王伉神像至遲應是明成化至萬歷年間(1465-1619)被奉請到潮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