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直
一直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都以是否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來衡量課堂教學。換句話說,只要教師按照預先設計的目標、過程、結(jié)論,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循規(guī)蹈矩,誘生深入,最后“請君入甕”,歸入預設結(jié)論,就算大功告成,圓滿結(jié)束,就是一堂好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預設是必要的。但是過于追求這種看似嚴謹和諧精致且效果直觀的課堂,就會陷入刻板教條,極大地限制學生視野,束縛學生思維,僵化學生的思想;還會使語文缺乏應有的韻味,不能融入學生的生活,更不能自覺而又自然地引領他們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這種課堂可稱之為“封閉式”。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這種四平八穩(wěn)、波瀾不驚、平淡無奇、一言堂的課堂教學已適應不了形勢。于是在強調(diào)“生本教學”、“知識的生成性”、“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讓學生動起來”、“構(gòu)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等理論的指導下,廣大教師積極探索實踐,在教學模式上可謂百花齊放,異彩紛呈。但如果處理不善,又會走向另一極端?,F(xiàn)實中,走進課堂,時常會發(fā)現(xiàn)教師們在忙忙碌碌:或激情演講,或放聲歌唱,或展示物件,或演示技法,所有才藝,無不盡情展現(xiàn)。而更熱鬧的是處在學習“主體”地位的學生們:他們或說或笑,或表演,或交流,或講演,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凡是生活中的場景,舞臺上的做法,都會在課堂上翻版出現(xiàn),語文課堂儼然成了“綜藝大觀”。至于所謂公開課、觀摩課、優(yōu)質(zhì)課,有些教師更是使出渾身解數(shù),在形式上大做文章,靠施展技巧來吸引人眼球,課堂上聲色光電讓人目迷五色、耳亂八音,師生互動熱熱鬧鬧,問題鋪天蓋地、討論泛濫無序、拓展漫無邊際、解讀隨心所欲、對話層出不窮、掌聲此起彼伏,令人覺得熱鬧非凡。所謂的“出彩”、“亮點”,也無非是一些小小的“花樣”,一個新奇的“作秀”而已,而這些“花樣”和“作秀”也往往能贏得一些稱贊,并成為其他教師爭相學習和效仿的熱點。有些課堂到了“技術(shù)泛濫”的程度,首先最典型的就是多媒體運用的泛濫,甚至到了“非多媒體不能上”的地步。事實上如果引用影視資料和圖片不得當,只會分散學生注意力,那只能是為用而用的形式主義。另外,現(xiàn)在很多課堂,教師特別注重并自信于對方法的傳授,左一個方法,右一個技巧,寄希望于“一招鮮,吃遍天”,語文教學跟數(shù)理化別無兩樣,這也難怪會有人說“什么課都像,就是不像語文課”。我們在試圖擺脫“封閉式”課堂時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形式化”。
那么怎樣的課堂既能突破“封閉”,又能避免“形式化”,更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
筆者認為以下幾種形式可借鑒并綜合運用:
一、 “私塾式”。借鑒傳統(tǒng)的私塾教育模式,通過“讀”、“背”“寫”等方式來拓展學生視野,夯實語文基礎,提高語文素養(yǎng)。古代的文人學士,近代的學術(shù)大師,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無不與私塾教育有關(guān)。學生語文能力低下主要是缺少積累,而貧乏正是語文能力的致命硬傷,還有什么能比“讀”和“背”更有效的積累方式呢?讀,要廣泛涉獵;背,要以古典詩文和精品時文為主;寫,應該形成習慣。教師要鼓勵并積極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要給學生多指定課外背誦內(nèi)容,不要僅局限于課本,要指導并激勵學生寫作。這些比做大量的習題更有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二、 “星光大道”式。教師就像主持人畢福劍,學生就是參賽選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提出一些有趣、有價值、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并以學生為主體,為他們搭建自由表達的平臺,讓學生的思想、口才、文采、個性得以盡情展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質(zhì)疑辯難,讓語文課堂成為激發(fā)師生思維的快樂大本營。這比教師照本宣科獨霸課堂話語權(quán)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 “百家講壇”式。畢竟學生受年齡、閱歷、學識的限制,在知識的廣度、認識的深度上難免狹窄和膚淺,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糾正、彌補和拓展,那么教師就要像“百家講壇”的主講人一樣,把自己的所知、所思、所感,用個性化的語言和盤托出,教師的風采和才華、個性與人格得以盡情展現(xiàn)同時,使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展,思想得到提升,心智得到開啟。
當然,這些只是形式而已,是“技”的層面,而非“道”的高度,它絕不是語文教學的全部或終極,止于“技”而不走向“道”,永遠也達不到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至于在“道”的天地里能行多遠,那要取決于教師的文化學養(yǎng)和職業(yè)修養(yǎng)了,畢竟“方法技巧是第二位的,內(nèi)功素養(yǎng)是第一位的”。
(作者單位:鎮(zhèn)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