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廣成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是李白《獨坐敬亭山》中的千古絕唱。它既寫盡了個人的孤獨之感,也展現(xiàn)了一種“相看兩不厭”的靜默之美。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詩一開頭看似寫景,實寫自己傷心之感。群鳥高飛遠去,寥廓的長空一片白云也越飄越遠,詩人覺得世間萬物好像都在厭棄他,“只有敬亭山”靜默無語,任憑人觀賞、玩味;于是詩人有了一種感動,可擬李清照《武陵春》來解讀:
鳥飛云去山已靜,日晚倦回首。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倘若青山言無聲,也擬做朋友。只恐青山來問詢,訴不盡,許多愁。
詩人感覺敬亭山不是山,而是人,是世間自己唯一的知己;此時他不怕山不說話,而怕山會說話。那么詩人為何如此欣賞敬亭山的靜默呢?
一、靜默能引起美好的懷念
默哀需要靜,就是因為在靜默中更能喚起對逝去者的美好回憶,從而化悲痛為力量、激起默哀者繼續(xù)前行的信心。此時的敬亭山正是詩人需要默想的對象,因為它給他留下的美好回憶太多了:公元753年,李白南下宣城,行前寫詩《寄從弟宣州長史昭》:“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閑。??湓圃潞茫揖赐ど?。”李白這一次應(yīng)邀到敬亭山,受到當?shù)毓賳T和文人的追崇和歡迎,與他們“時游敬亭山,閑聽松風眠。”詩人感覺生活悠閑自在,于是在敬亭山下蓋起住房,接來子女長期定居,以享天倫之樂。到公元761年,詩人在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的漂泊流離、蒙冤囚禁、帶罪流放的屈辱之后,第七次來到宣城時,往日的詩朋文友都不在了,只有見證他們友誼的敬亭山風景依舊,默然聳立。此時詩人面對這位“故人”,只有在靜默中才能回味往昔那美好的一切,才能感覺世間還有值得留戀的東西存在,才能在顛沛流離中有繼續(xù)奮斗下去的信心。
二、靜默能啟迪更深的理解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膘o默能獲得更深的理解。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要求人們排除事物的影響,隔絕欲念的干擾;在主體清靜、萬物不足以擾我本心的境界中,通過個人的覺悟來達到和客觀世界的契合、感通?!丢氉赐ど健氛窃谶@種靜默中,實現(xiàn)了人與山的對話、交流,從而達到了“相看兩不厭”的心靈與自然的交融和諧。
三、靜默能達成默契的交流
交流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默契?!跋嗫磧刹粎挕?,所有的對話與理解,全在一個“看”字???,與其說是一個動作,一種神態(tài),不如說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語言。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都在不言中;靜默的山與獨坐的人心照不宣形成了天然的交流與互愛。
因此靜默是保持永恒友誼的最好辦法,正如《致橡樹》中所歌頌的: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fù)單調(diào)的歌曲…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睂嶋H上真正的交流、真正的知己、真正的愛情就是不言不語、不離不棄、率性自然、互不干涉的靜默?!跋嗫磧刹粎挕闭潜磉_了作者對于自然的,靜默的鐘情;對于默默無聞的,永久長存的,亙古不變的向往;對于花言巧語的,爭名奪利的,詭異多變的反感。
“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靜默是思想覺悟的時刻,靜默是靈魂反思的時刻,靜默是精神充電的時刻。為了讓世界多一點寧靜,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和諧,我們就多崇尚一點“相看兩不厭”的靜默之美吧!
(作者單位:環(huán)縣職業(yè)技術(shù)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