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堅
河豚開鍋半里香,肝香留齒琥珀樣。
肋是龍肝入口化,皮有刺鱗暖胃上。
湯熱三遍魚味在,怕吃想吃還要嘗。
——民諺
河豚又寫作河鲀,古稱鮭、鯸、鯸鮐、鯸鮧、鰗鮧。有人認為《山海經》中的赤鮭就是河豚?!秴嵌假x》載:“王鮪鯸鮐”,注釋說“鯸鮐魚,狀如蝌蚪,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黃文,性有毒”,這正是河豚魚的寫照。
河豚體內有一個和胃相連的袋狀氣囊,遭遇敵害時能迅速吸水或空氣,鼓體張刺,以此威嚇御敵。有時“觸物輒嗔,腹脹始鞠,浮于水上”。有趣的是,漁人摸準河豚這一脾性后,截流為柵,當群魚順流而下時,使它們觸柵發(fā)怒,鼓腹水上,來個一網打盡。古埃及人在玩原始游戲時,就將河豚魚當作滾球踢。
【水族畫皮】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在《笑府》講了這樣一則笑話:從前,有一對夫妻,聽說河豚魚味道鮮美,特地買了幾條,煮好后正準備嘗嘗,忽然想起吃河豚魚弄不好要中毒。于是,丈夫叫妻子先吃,妻子讓丈夫先吃。后來,妻子推不過,只好自己先吃。動筷子夾魚時,含著眼淚對丈夫說:“吃是我先吃了,只求你看顧這兩個兒女,叫他們長大后,叫他們千萬不要買河豚魚吃?!?/p>
3000多年前,人們已經知道河豚有毒,應慎食之。警告之語,屢見典籍。
戰(zhàn)國時代的《山海經》載有“魚市之魚,食之殺人”。《爾雅翼》中說,有魚“味雖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殺人,厚生者宜遠之?!背3贼~的人,一看便知說的是河豚。嚴有翼《藝苑雌黃》早就提醒食客:“河豚,水族之奇味,世傳其殺人?!?/p>
美味是一種挑戰(zhàn),挑戰(zhàn)人類的勇氣也挑戰(zhàn)人類的理智。
據美國學者科恩權威統(tǒng)計,全世界現有魚類總數為19700—21585種,其中有毒的魚為1200種。人們與有毒魚種打交道最多的莫過于河豚。河豚有百余種,是海生動物中最神秘的一種。且不說人們直接食河豚一不小心中了“毒計”,就是河豚排泄的毒素一旦被海螺所吸收,人再食毒螺同樣殃及。河豚毒素為什么對河豚自身沒有毒害?至今還是個謎。
漁諺云:“貓兒叫春,河豚翻身”。春江水暖時,部分河豚由海中游入長江逆流而上,交配產卵。河豚一般在春夏產卵季節(jié)的毒性最強,此間我國食用河豚發(fā)生中毒的死亡人數占同期食物中毒總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在長江中下游的“黃明節(jié)”時(約在清明節(jié)后幾天),有人因吃河豚斃命,抬棺材的人將其埋葬回到村里,又結伙大吃河豚了。這種赴湯蹈火、前仆后繼的拼死嘗時鮮精神,令人咋舌!于是乎流傳下一首打油詩:“河豚本非席中菜,明知有毒人喜愛,嗚呼哀哉,自備棺材!”
怪哉,明知河豚有劇毒,老饕們緣何還要冒死吃河豚?
無毒不美味。就因為河豚鮮美遠在一般魚之上。其一美在胰臟,雄性河豚的胰臟(有說精巢) 潔白豐腴,其嫩勝于乳酪,入口即化,美妙絕倫,文人們找不到恰當的語言來形容這道美味,聯想到有傾國傾城美貌的美女西施,便稱之為“西施乳”。明代詩人洪駒文在品嘗河豚精白后就曾夸道:“甘美遠勝西施乳,吳王當日未曾知?!逼涠涝隰~皮,其軟糯超過鱉裙。魚皮要反過來卷著吃,因為正面有細刺戳口。據說這河豚皮有健胃作用,有老饕們甚嗜這一口,長期流傳“甭管是什么樣的胃病,吃它幾塊河豚皮比吃什么藥都強”的說法,但其中是否有足夠的科學根據則不得而知。其三才是魚肉。河豚肉味極為鮮美,可作生魚片,也能涮火鍋。我國古諺云:“不食河豚,焉知魚味,食了河豚百無味?!笨梢娖渚秘撌⒚?。
【贊詩數珍】
歷代騷人墨客對河豚的題詠,中醫(yī)典籍中對河豚的記載,文學作品中對河豚的描寫,多不勝舉,令河豚名聲大噪,也形成了我國獨特的河豚文化。
1038年,春岸揚花是盛產河豚之時。北宋詩人梅堯臣剛卸任浙江建德縣知縣,好友范仲淹接任饒州知州,邀梅堯臣同游廬山。在范仲淹款待梅堯臣的酒宴上,有一位來自江南的客人繪聲繪色地講起河豚如何味美,引起范仲淹的極大興趣。梅堯臣認為,為了享用河豚這道美味,竟要冒生命危險,是不值得的。即席賦詩一首,婉勸范仲淹不要冒險品嘗河豚。這首詩,便是讓梅堯臣名滿天下的《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詩云:“春洲生荻芽,春岸正揚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其狀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忿腹若封豕,怒目猶吳蛙。炮煎茍失所,人喉為鏌铘;若此喪軀身,何須資齒牙。持向南方人,覺護復矜夸;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吾語不能屈,自思空咄嗟。退之來潮陽,始憚飧籠蛇。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蝦蟆。二物雖可憎,性命無舛差。斯味曾不比,中藏禍無涯。甚美惡亦稱,此言誠可嘉?!痹娨飧嬲]范仲淹,盡管春天的河豚壓倒一切魚蝦的滋味,但不能拿生命作兒戲。
蘇東坡曾在二首詩中提到過河豚。一首是家喻戶曉的短詩《惠崇春江朝景》:“竹外桃花兩三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便是蘇軾從餐桌之生死場回來以后的溢美之辭。正是在蘇東坡勇氣的鼓舞下,一撥又一撥的人都勇敢地向毒性慘烈的河豚開庖就食。另一首是《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其中有這樣的詩句:“先生洗盞酌桂醑,冰盤薦此赪虬珠。似開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痹浽趲X南“日啖荔枝三百顆”的蘇東坡認為,荔枝的美味沒有其它果品可以與之媲美,只有河豚豐腴潔白的精巢烹成的西施乳,才能與之相比。
現代名人的河豚情愫剪不斷,理還亂。
魯迅先生早年留學日本,也曾經在情緒低落時光顧過河豚餐館,有他的一首《無題》詩為證:“故鄉(xiāng)黯黯鎖玄云,遙夜迢迢隔上春。歲暮何堪再惆悵,且持厄酒食河豚?!?/p>
汪曾祺說:“我在江陰讀書兩年,竟未吃過河豚,至今引為憾事?!?他與友人的閑聊道出了潛臺詞:江陰位于長江入海處不遠,產河豚最多也最好。二十世起上半葉,每年春天,魚市上有很多河豚賣,有同學曾多次邀他去家里吃河豚,并信誓旦旦地說:“保證不會出問題?!比欢?,汪曾祺終未赴宴。后悔之余,告之世人:“河豚之毒在肝臟、生殖腺和血,這些可以小心地去掉,這種辦法有例可援,即‘潔本金瓶梅是也?!?/p>
【“河豚迷”之國】
日本是世界吃河豚第一大國,經營河豚餐館幾乎遍及日本各地,僅東京就有1500多家,屬九洲下關碼頭的河豚餐館和東京的筑田飯店最負盛名。日本人食河豚,往往把雪白晶瑩的魚肉切成薄片,再精心擺成象征健康長壽的仙鶴圖案,從中可見對河豚的喜愛。東京的一家公園里,矗立著一座河豚的雕像,大阪的一個廟里,還豎立了一塊河豚紀念碑。
1975年,日本有一位名演員在家中設宴招待親朋好友,最后一道菜是鮮美的河豚肉與肝,到了凌晨三時,他感到不舒服,想坐起來,但腿發(fā)麻,動彈不得。急送醫(yī)院,一小時后死亡。其他人卻安全無恙,原因是他一口氣吃了四份肝,而其他人只吃了些肉而已。因此,日本人認為吃河豚一定要到餐館中去,那里把河豚的頭、皮、內臟都去除得干干凈凈,單吃肉,并且還用檢測器來檢測,是萬無一失的。
20世紀70年代初期,東京領取烹飪河豚許可證的廚師多達5000多名。條件是他們必須有親自處理河豚兩年以上的經歷,還要經過嚴格培訓。培訓期滿時,必須給自己做一條河豚,要在眾目睽睽下獨自吃下,方能拿到畢業(yè)證書。他們制作河豚有嚴格的程序,其內臟要收集于固定的帶鎖容器中,單獨處理。每家餐館主派一人檢查菜肴毒性。管理人員也常來做抽樣檢查,故東京幾乎未發(fā)生過中毒事件。時下日本很興河豚酒會。酒會上先喝河豚鰭泡成的鰭酒,此酒為日本獨有,酒力特強,喝多了會睡上幾天醒不過來,故一般規(guī)定不超過3口。接著吃生魚片,伴以辣椒、蔥花及果汁等,味美而有營養(yǎng),故有人在臨睡著往往要吃上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