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棒棒軍”和“背篼軍”

      2012-04-29 00:44:03張曉
      文史月刊 2012年1期
      關鍵詞:川軍貴陽垃圾

      張曉

      這里記錄的,是那些從邊遠山區(qū)來到城市謀生的農(nóng)民,他們處于城市的底層。人們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就像一塊試金石,照見各種人心。一些人對他們視而不見或不屑一顧;一些人則對他們蔑視或厭惡;有學問的人把他們作為“邊緣人”進行研究;有良心的人對他們施以憐憫和同情;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對他們加以關注并試圖理解……無論城市怎樣看待和對待他們,他們都從容地在這個陌生的世界中,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生活。

      一、 從“川軍”入黔到“黔軍”崛起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像其他的大中城市一樣,山城貴陽遭遇了外來打工的農(nóng)民大軍,不過百十來萬人口的城市,很快就被塞得滿滿的。操一口川音的四川人,拿著扁擔挑著籮筐,浩浩蕩蕩穿行在大街小巷,一路吆喝著,挖泥巴、蓋房子、掏廁所、爬梯子、拉板車,五花八門,是活就干;既不挑肥揀瘦,也不漫天要價。很快,貴陽城里上至身價百萬的富翁,下至收入幾百元的市民家里,所有的重活、臟活、累活、苦活都讓他們壟斷了。貴陽人給這些打工的農(nóng)民起了個雅號:“川軍”。在四川和重慶本土,他們的另一個稱謂:“棒棒軍”。

      四川土地肥沃,號稱“天府之國”,但終因敵不過人口眾多,在基本解決了吃飯問題之后,剩余勞動力就開始大舉向外擴張。當初,川軍剛入黔的時候,來自同一個家族或鄉(xiāng)村的人們結伴同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團結就是力量。家鄉(xiāng)的親情、友情在異鄉(xiāng)變成一種強有力的競爭優(yōu)勢。川軍靠人海戰(zhàn)術,農(nóng)村包圍城市,齊心協(xié)力,賣苦力掙錢。一時間,到處可見的川軍,使那些曾被視為最“下賤”的工作,變成了激烈競爭的目標。山城貴陽的日子因此顯得快樂。

      川軍的到來,改變著城市的面貌,也改變著傳統(tǒng)的觀念。沒幾年,川軍迅速占領一個又一個城市,連那些不知名的小集鎮(zhèn),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80年代末,川軍入黔達到高峰。有人做過統(tǒng)計,一年中,川軍從貴州帶走的人民幣在7億元以上。這個數(shù)字曾經(jīng)使貴州的一些經(jīng)濟學者深感痛心,一個本來就不富裕的省份,居然流走了7億元!人們大聲疾呼“黔軍”應該崛起,走出大山,到城市里來尋找發(fā)展的機會。然而那時,封閉的貴州山地上的農(nóng)民,還流連在自己貧瘠的土地上苦挨苦熬。

      勤勞和聰明是川軍最大的本錢,也是他們所向披靡的秘訣。在成都、重慶、貴陽、昆明等西南大城市的成功實踐,使川軍不斷成熟。他們一邊勞作,一邊將目光投向更遠處的沿海和中原地區(qū)。漸漸地,人流朝著廣東、深圳滾滾而去;再后來,又揮師東進浙江、上海,北上北京、東北。剩下的小股部隊,放下背兜扁擔,挑起籮筐,推起板車,開始在貴陽做起小生意:從批發(fā)商那里兌來水果、蔬菜,大街小巷串著零賣,或擺開修鞋攤,或在澡堂里給人擦背修腳,或者開起了餐館飯店,逐步晉升到商業(yè)階層。川軍的演進終于將進軍貴陽山城的機會留給了黔軍。

      黔軍不像川軍那樣浩浩蕩蕩,聲勢顯赫,他們幾乎是悄無聲息地潛入了貴陽。

      也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每當清晨來臨,太陽還沒睡醒,就有一些包著帕子、穿著百褶裙、綴著大耳環(huán)、扎著綁腿的個子小小的少數(shù)民族婦女,提著碩大的編織袋,默默地行走在晨光熹微的街道上。她們在一棟棟居民樓的垃圾道翻揀,在街道兩旁的果皮箱中搜索。等到人們上班時,她們早已背著鼓鼓囊囊的大編織袋回到住地分揀收獲。到了中午,她們又再次出行,搜索垃圾。這些女人大多數(shù)來自被稱為“歪梳苗”和“打鐵苗”的兩個苗族支系。幾年時間里,拾荒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漸漸地,在貴陽市的幾座大型垃圾填埋場附近,出現(xiàn)了許多棚屋區(qū),聚集起一些以撿垃圾謀生的群體,這座城市里多了一種被人們稱為“揀渣渣”的以拾荒為業(yè)的人群。再后來,一支被稱為“尖尖苗”的婦女也進入了城市。尖尖苗舉家進城從事的不是拾荒,而是拉著板車沿街賣煤巴,那時,貴陽市還有相當一些居民使用煤炭做燃料。別小看了這些女人,正是她們,拉開了黔軍入城的序幕,跟在她們后面陸續(xù)來到的,是高原上的其他一些少數(shù)民族。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黔西北高原山區(qū)的農(nóng)民坐不住了,他們成群結隊涌入貴陽,大街小巷到處可見背著背兜滿街游走的人群。他們幫人抬泥巴,背東西,搬運貨物,成為繼川軍之后第二支大規(guī)模從農(nóng)村進入城市的勞動群體。貴陽人稱他們?yōu)椤氨扯弟姟?。這時期,貴州省開始大規(guī)模的道路交通建設和城市建設,“背兜軍”順利接過川軍的接力棒,開始了在城市中的創(chuàng)業(yè)生涯。

      黔軍大多生活在地理條件和生活條件艱難的高原喀斯特山區(qū)。打開地圖就會看到,這些地方萬山聳峙,石峰連綿,景色壯麗而土地貧瘠,是貴州人口密集程度較高而人均占有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qū),也是數(shù)量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以織金縣為例,36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70多萬人口,平均1平方公里土地需要養(yǎng)活200多人,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已經(jīng)到了十分尖銳的程度。高速發(fā)展的城市,就成了山地人的希望之都。

      古老的山地與現(xiàn)代城市有著天壤之別,對于黔軍來說,城市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他們能夠在城市里找到謀生的方式嗎?他們能在這里建立根基嗎?城市人能接納并允許他們成為其中的一員嗎?一切都是未知數(shù),而他們別無選擇,他們走進山城探險來了。

      二、拾荒有著大學問

      黔軍進入貴陽的先頭部隊是少數(shù)民族婦女,“歪梳苗”是先驅(qū)者?!巴崾崦纭边@個稱謂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民族學分類,是因為婦女們把木梳斜插在頭發(fā)上而得名。苗族人口近千萬,由于戰(zhàn)爭等種種復雜原因,自古以來以不斷的遷徙寫就了他們?nèi)康臍v史,也形成了他們獨特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過去,大多數(shù)苗族以“游耕”方式生活,在山地上且耕且走。他們的祖先從早期居住的黃河流域遷到長江流域,又遷到西部山區(qū),乃至遷往世界上的許多地方。從延續(xù)遷徙傳統(tǒng)的意義上看,“歪梳苗”從鄉(xiāng)村進入城市,就是很自然的事。

      在遷徙過程中,不同的支系由于環(huán)境的差異,就構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技術?!巴崾崦纭鄙钤谫F州西北部的高寒山區(qū),那里土地貧瘠,生存條件極其艱難,他們很早就學會了多種生活技能,如賣藥、下苦力、幫人種田、挖煤等。當他們進入貴陽之后,很快就在這個城市里找到了自己謀生的手段,先是去挖河道、抬泥巴,之后,一些女人發(fā)現(xiàn)拾荒是一種容易的謀生方式。

      “城里可以揀渣渣賣錢嘞!”“歪梳苗”對“打鐵苗”說。在“歪梳苗”之后進入城市的是“打鐵苗”?!按蜩F苗”名稱的由來,據(jù)說是因為他們擅長打鐵。這個支系居住在距離貴陽不遠的惠水擺金—帶?;菟a(chǎn)稻谷,被譽為“米鄉(xiāng)”,尤以一種被稱作“黑珍珠”的黑糯米著稱,是貴州較為富裕的地區(qū)??墒?,當社會學者張寒梅對惠水擺金的一個有200多戶、1000多人口的苗寨進行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這些看上去比較富裕的地區(qū),仍然面臨著生存的威脅:2000年,全村約有70%的人家糧食夠吃,有30%的缺糧戶;每人年均貨幣收入220.11元,每月每人18.34元,其中拾荒、打工、背背兜是至關重要的經(jīng)濟來源。在她調(diào)查的眾多女性中,一位叫美英(化名)的婦女結婚后,家里只有三個碗、三雙筷子、兩張板凳以及0.6畝土地,拾荒成為美英婚后生存的重要選擇。拾荒可以掙錢解決化肥、種子、醫(yī)藥以及孩子讀書、子女婚嫁等一切生活需求。

      在持續(xù)了十幾年的拾荒生涯后,“打鐵苗”村寨中參加拾荒的家庭達80%以上,拾荒的原因也從為生存計擴展為多種需求。一些比較富裕家庭中的年輕女孩也加入了拾荒的隊伍,這些女孩子之所以去拾荒,更多的是為了到貴陽去看花花世界,經(jīng)歷一下令人羨慕的城市生活,再用拾荒掙來的錢買幾件時髦衣服。每年春種秋收后,女人們就三五結伴進城拾荒去了。

      拾荒要克服許多困難,經(jīng)歷許多的磨練。那些七彎八拐的街道、比山還高的樓群、呼嘯而過的車流、陌生的人群、聽不大懂的語言、從未見過的人與事,叫人又迷惑又害怕。冬妹第一次去貴陽拾荒,剛一上街就迷路了,直到三天之后才被人領回住地。從此,她只能與別人結伴同行。

      拾荒者也從經(jīng)驗和教訓中學會了許多東西。一天晚上,琴妹和幾個姐妹剛在租來的棚屋間住下,就聽有人在打門。問說:“誰呀?”來人說:“查暫住證!”幾個人一聽就懵了,只聽說有身份證就行,還要什么暫住證?話沒說完,闖進來幾個男人。來人說:“有暫住證沒有?沒有就交罰款!”一邊就兇兇地到處搜查。琴妹們不敢怠慢,趕緊掏出十幾天辛苦找來的幾十元錢。那些人卻說:“不夠不夠,還差得遠呢!”他們搜了半天,確信再也搜不出錢了,這才作罷,臨走丟下一句話: “明天晚上回來把錢交齊?!彼齻儑樀靡煌聿桓宜X,第二天找同村人借了錢送到派出所。誰知派出所的民警說,他們根本沒有查過什么暫住證。琴妹們才知道被人敲詐了。房東大嫂是個好心人,趕緊幫她們辦妥了暫住證。

      拾荒需要掌握許多專業(yè)知識。如何從廢棄的物品中找到有價值的東西,從垃圾里淘出金來,是一門精深博大的學問。單是給垃圾分類就夠你學的,分類的水平?jīng)Q定著收入的高低。一個普通的玻璃酒瓶值0.10元,一個啤酒瓶值0.20元,而一個茅臺酒瓶卻可以賣出l至3元。舊煙盒的價格絕對是普通廢紙的五倍,而名牌香煙盒價格還要高出許多。還有那些包裝袋、易拉罐、碎玻璃、廢銅爛鐵五花八門,有的論斤賣,有的論件數(shù),還有不同的質(zhì)量等級要求。這里面既有關于分類的知識,也有價格系統(tǒng),甚至還包括銷售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的基本訓練。

      跟拾荒人聊天,總會聽到一個不斷重復的經(jīng)典故事:某人某年某月某日撿到一個舊煙盒或是月餅盒,里邊居然藏著幾千或上萬巨款……講到這里,故事的敘述者會由衷地感嘆一句: “真是搞到事啰!”那眼睛里就流露出真誠的羨慕和期盼。這個故事有好幾個版本,在拾荒人中廣為流傳。當她們每天離開家門去撿拾垃圾的時候,正是這種幻想在不斷激勵著她們的信心。畢竟,拾荒是一個每時每刻都有新發(fā)現(xiàn)的工作。

      三、每一個拾荒者都有一段難忘的經(jīng)歷

      張寒梅是位年輕的社會學者,她從1998年11月至2001年3月,在兩年半的時間里追蹤調(diào)查被稱為“打鐵苗”的苗族支系的拾荒生活。她跟隨著女人走街串巷去拾荒,體驗她們的感受;也跟隨這些女人回到家鄉(xiāng),分享她們回歸自我的喜悅和踏實。在《城市拾荒人》一書中,她記錄了一位拾荒者的一天。

      素芳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一年前,小女兒死于疾病,她與丈夫帶著兒子來到貴陽。

      6點40分吃罷飯,外面還在下雨,我們就出發(fā)了。沿著大街小巷,素芳一路找尋,垃圾筒、清潔車、垃圾道是她光顧最頻繁的地方。她動作快,眼睛靈,一個院壩好幾個垃圾道花不上2分鐘就解決。她說,現(xiàn)在撿的人還不太多,每個地方都會有無數(shù)的人光顧。

      我跟著素芳穿梭在各大街小巷之間,每到一個拐彎處她都會回頭看我是否已經(jīng)跟了上來。她說:“字我不認識,路我全都熟悉。”話語間流露出一絲自豪。

      在一處拐彎的地方,素芳不注意,口袋碰到了一位穿戴整潔的中年婦女,素芳急忙停下腳步,以一種哀求的神情看著她。中年婦女輕輕拍了一處衣角,沒說什么就匆匆離去。素芳感激地望著她,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然后告訴我,通常遇到這種情況會被破口大罵的。

      盡管素芳很努力,幾個小時都不停地在走,但四個半小時才撿得一袋。

      回到“垃圾分選場”,素芳麻利地把幾個口袋攤開,將上午撿來的兩袋廢品仔細進行分類。她觸摸這些垃圾就像觸摸自己心愛的飾物一樣親切,里頭有酒瓶、瓶蓋、雜料、紙殼、骨頭、水泥袋、銅、鋁等。她告訴我,分類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關系到銷售和收入,必須細致地分。她拿著一根日光燈管敲下燈頭告訴我:“這燈頭可當鋁賣?!庇帜弥硪环N我也叫不出名字的燈,取下芯子說: “這里有銅。”看來這里邊也有許多學問。

      下午6點,素芳將最后一次撿來的垃圾分類完畢,開始了“賣料”的工作。這一天,素芳找了十二三元錢。

      晚上10點10分,素芳回到住地,與三位合伙拾荒的室友分配當天收入。今天她們每人分得23元。

      這一天,張寒梅有了許多重要的發(fā)現(xiàn),其中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當她們面對外部世界時,往往采取一種忍耐、寬容、謙和的態(tài)度,以使自身得到有效的保護;在內(nèi)部合作中,又要堅持真誠、公平的平均分配制度,在嚴格遵守的游戲規(guī)則下建立起彼此間的信任。

      拾荒人有自己的倫理觀念。一次,一位拾荒女突然分娩,時值寒冬臘月,按苗族的風俗,女人在別人的屋里生孩子,是會給主人家?guī)矶蜻\。于是那位產(chǎn)婦冒著生命危險,艱難地走出棚屋,將孩子生在寒冷的戶外山坡上。其他的人紛紛圍聚在產(chǎn)婦身邊,用棉被和衣物為她遮擋住凜凜寒風。

      正是這種彼此攙扶、和諧相助的內(nèi)部關系,使這些孤獨柔弱的人能在危險四伏的都市中生存下來。夏日的午夜,大群的打工者有時會露宿街頭。這種情況下,男人總是睡在外面,女人和老人、孩子則躺在中間,那是一幕幕讓人永遠難忘的景象。后來,為了整治城市環(huán)境,也為了他們的安全,城市管理人員不再允許他們露宿街頭。于是,他們便在城郊集體租住房子,分攤房租。

      在城市底層艱難卻又充滿希望的生活中,拾荒人中流傳著許多令人難忘的歌謠:

      高跟皮鞋尖又尖,

      跑去貴陽撿來穿。

      要有本事?lián)斓玫剑?/p>

      不得本事望人穿。

      無人上貴陽,

      莊稼就遭殃。

      有人上貴陽,

      莊稼有點樣。

      人人說是上貴陽,

      貴陽有個渣渣房。

      別人說是渣渣苦,

      渣渣更比當官強。

      四、分工決定了拾荒者的社會等級

      拾荒這個行當里有著相當細致的分工和鮮明的社會等級。從分工上看,大致可分為拾荒——收荒——收購——加工銷售,分工不同標志著他們在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等級上的差異。拾荒人處于最低層,工作最辛苦,收獲也最少;收荒人處于中等階層,收人略高,無需撿拾垃圾;廢品收購者地位最高,獲利最大;到廢品加工業(yè)主這一層,簡直就可以稱得上是企業(yè)家了。

      拾荒人絕大多數(shù)是女性,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女性。男性在拾荒隊伍中的時間不會長,只要找到其他工作,他們便立刻離開拾荒行業(yè),哪怕新的工作比拾荒更臟更勞累。拾荒很辛苦,不僅收獲微薄,還需要極大的心理耐受力。

      收荒人中許多曾是拾荒人,有了一點積蓄,又摸出一些門道,身份很快就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收荒需要有一定的本錢,約有1000元左右。但要善于做生意,善于討價還價。他們要掌握各種廢舊物品的收購和賣出單價,而且知道在哪里出售可以換來最大利潤。這種營銷技術對于少數(shù)民族婦女而言無疑有著相當?shù)碾y度。于是,賺取更多利潤的機會就留給了那些受過一些教育的男性,其中又以漢族的男性為主。他們是拾荒人中聰明的一族,待到積累更多,他們就迅速轉(zhuǎn)行,改去做其他小生意,因此又是變化最快、最能適應城市生活的一類人。

      王德才來自織金,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和極善于發(fā)現(xiàn)生財之道的腦筋。他看見城里人流行全自動洗衣機、大屏幕電視機以及環(huán)保電冰箱,而農(nóng)村集鎮(zhèn)上嫁姑娘娶媳婦,又時興送一些二手電器。于是他便開創(chuàng)了一條財路:每日里,王德才推著一輛自行車,沿街收購舊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稍事修理之后轉(zhuǎn)賣到農(nóng)村。這么一倒騰,一臺電視機最少也可以賺四五十元錢。由于王德才們的工作,二手電器便源源不斷地銷售到了邊遠的鄉(xiāng)村集鎮(zhèn)。我在六枝長角苗支系的社區(qū)調(diào)查時,曾參加過一個叫小金盆的青年人的婚禮,在他新房最顯眼的地方赫然擺放著一部這樣的電視機。村里人擁擠在新房里伸長了脖子試圖看清那一團模模糊糊的畫面,小金盆站在一旁,臉上是一副驕傲又滿足的神態(tài)。

      收荒者之上是更頂尖的一個階層,那就是收購商。這些收購商具備更大的經(jīng)濟實力,可以一次性收購幾千元乃至上萬元的物品,銷售到加工部門去。這個層面的人大多是本地人,諳熟經(jīng)營之道。他們高踞于拾荒者隊伍的寶塔尖上,這類人數(shù)量很少,獲利也最大。當然,他們有時也會冒較大的風險。

      五、沸騰的垃圾場

      四年前的一天,我將領口、袖口、褲腳等凡是可能會被灰塵和細菌侵入的地方都束得嚴嚴實實,又在頭上戴了一頂帽檐寬大的帽子,裝束得像是一名走進核污染區(qū)的士兵,然后邁步走進了這座城市中最大的垃圾填埋場——大轉(zhuǎn)彎垃圾場,感覺自己像個奔赴沙場的勇士,心里被激壯的情緒填得滿滿的。

      眼前是一幅壯麗的場景:十幾輛滿載城市垃圾的大卡車呼嘯著,一輛接著一輛奔了進來,蓋在上面遮擋垃圾的白色塑料布旗幟般高高飛揚;車后,翻卷起滾滾塵煙……

      填埋場內(nèi),早就聚集著一大群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人背上都背著一個碩大的竹背簍。汽車一進場,就像士兵聽到了沖鋒號,人群奮不顧身地朝著汽車奔去。幾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動作敏捷,手中的鐵鉤子只一下,便牢牢抓住了奔馳的卡車,兩步三步便飛身上了卡車。然后,一面呼叫著指揮垃圾車倒車、卸貨,一面開始在車上尋找目標,手腳麻利地將找到的可用之物放進背后的竹簍中。車下,沒有飛車本事的女人、老人和小孩們也不甘示弱,爭先恐后地圍在了車旁,推推擁擁地開始同樣的尋找工作。一些身體更弱的爭不過別人,只能跟在后面撿別人挑選剩下的東西。那場面是“狹路相逢勇者勝”。

      一輛翻斗車卸完垃圾,開走了,留下一堆垃圾。那堆垃圾旁立刻團團地圍上一圈人,一個個鐵鉤子熟練地翻撿著,很快,大堆的垃圾被挑揀完畢,一臺推土機“突突”地開過來,將垃圾推下山谷。又一輛卡車跟了上來,前番情景又一次開始重演……填埋場上,汽車馬達聲、喊叫聲攪合成一片。

      在車流中斷的間歇,是難得的休整時間。人們就地而坐,男人抽上一支煙,心滿意足地將一口煙吐了出去,女人們圍成若干的小圈子,或給孩子喂奶,或扯些家常,旁邊有幾個男人在同她們嬉笑逗樂。除了疲憊之外,我沒有在他們的臉上看見厭倦和煩惱。

      每日,這個垃圾填埋場內(nèi)要卸下150至200車城市垃圾。在這個城市里,像這樣的垃圾填埋場有五六個,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大,垃圾量在大量增加。

      這是四年前的一個場景,那時,貴州山地的農(nóng)民剛剛走出大山,來到城市,一切都才剛剛開始。后來,政府主管部門下決心對這些垃圾場進行了整治。

      六、垃圾村的管理者

      陳老板是當?shù)氐霓r(nóng)民,原先,除了自家田地上的活路外,還兼做些收荒的生意。跟其他的收荒人不同的是,他是個懂得管理出效益的人。他與環(huán)衛(wèi)部門簽訂合同,承包垃圾填埋場,承諾對這里的衛(wèi)生、安全、拾荒人員等進行文明化管理;條件是除了交付承包管理費之外,還必須投資進行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修建一定數(shù)量的垃圾村公寓,建一座垃圾回收場等。

      小陸兵今年20歲,讀過初中,人很機靈,在垃圾場拾荒三年。陳老板承包了垃圾場的管理業(yè)務后,決定建立文明安全的撿拾垃圾制度。于是,小陸兵被聘為管理員,任務是指揮進場的垃圾車將垃圾傾倒在合適的位置,同時招呼拾荒人按規(guī)矩操作。他的權力很大,如果有人不聽指揮,亂爬亂搶,他就有權將違規(guī)者驅(qū)趕出去。每天,小陸兵一手拿話筒,一手舉著指揮棒,場內(nèi)一兩百號拾荒人和翻斗車駕駛員、推土機駕駛員都得聽他調(diào)度。這項工作很稱他的心,盡管每天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但他一點也不覺得累。

      陳老板除了承包管理,還承包了收購,拾荒人的收獲只能賣給陳老板。這樣一來,那些挑著籮筐、推著板車、成天等在垃圾填埋場門口收荒的人都不來了。陳老板的兒子小陳強放學以后,也來幫著父親做些收購工作。“業(yè)務太多,忙都忙不贏嘞”,陳老板說。

      垃圾場修建了拾荒人公寓,月租金30元。周邊的一些農(nóng)民也仿效陳老板的做法,在自家房前屋后修建了一些簡易房屋出租給拾荒人。垃圾分選場則免費提供給拾荒人使用,這樣一來,破破爛爛的棚屋不見了,鋪天蓋地堆放的垃圾如今都被整整齊齊地歸類堆放。

      垃圾村里有專設的蔬菜糧食專營點以及小型煙酒雜貨店,還有一家“服裝專賣店”。專賣店設在一輛三輪車上,店主是同樣出身于拾荒業(yè)的黃開明。他了解拾荒人的需求,銷售舊服裝和解放鞋。解放鞋不僅適合解放軍行軍作戰(zhàn),也適用于拾荒人。因為價格便宜,經(jīng)濟實惠,生意倒也做得下去。

      城市社區(qū)建設中講究一條龍、系統(tǒng)化服務,垃圾村同樣基本上實現(xiàn)了經(jīng)營、管理、服務和教育的一條龍。正像管理學家們常說的那樣,好的管理可以產(chǎn)生好的效益,陳老板管理得好,他的腰包也越來越鼓了。

      七、天中學校是孩子們走出垃圾村的人生起點

      前些年,垃圾村曾是環(huán)境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的盲區(qū)死角,成了“超生游擊隊”和輟學孩子聚集的地方。政府部門十分頭疼,但孩子們很快樂,這里每天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城里孩子丟棄的玩具在這里重新發(fā)揮作用。妹英今年8歲,她的工作是照看小妹妹。當爸媽去揀垃圾的時候,她負責抱著妹妹看守揀來的物品,等待父母撿拾完畢再進行分類。小妹妹津津有味地玩著一個撿來的芭比娃娃,那個娃娃缺了一只胳膊,披著一頭金色的長發(fā)。

      小碧英隨父母來的時候才4歲,今年她13歲。小碧英熟悉這里的每個角落,也熟知垃圾分類和收荒價格,她常常從與收荒人的討價還價中為爸媽多賣些錢。小碧英下面有一個弟弟兩個妹妹,平日里,她負責煮飯喂豬洗衣服分揀垃圾帶弟妹。后來,小碧英的爸爸從拾荒者變成收荒者,她家的經(jīng)濟就一天天增長起來。再后來,家里養(yǎng)了十幾頭豬,小碧英又兼任了飼養(yǎng)員。

      經(jīng)過幾次大規(guī)模的整治之后,垃圾村變得整齊有序了,還辦起了一所“天中流動人口學?!?,以校長陳天中的名字命名。陳天中原本是織金縣來的拾荒人,上過中學,做過小學教師。在垃圾村承包人陳老板的幫助下,天中學校修建了4間教室,還有水泥做的乒乓球臺。學校建成后招收了40多名學生,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學校嚴格按照國家規(guī)定教學和管理,每周一早晨舉行升國旗儀式,有4位老師,都是陳校長從織金老家請來的。按照國家教育部門的規(guī)定,孩子們每學期需交納140元學雜費,父母們基本上都能按時交納。他們說,讓孩子們讀點書,學點本事,將來不再干拾荒這個苦命的活路。天中學校是孩子們的樂園,也是他們走出垃圾村的人生起點。

      有一天,貴州啤酒廠的年輕人給孩子們送來了許多書本文具,還為那些交不起學費的孩子們捐贈了5000元錢。

      八、生活在異鄉(xiāng)的人們

      垃圾填埋場里的拾荒者大多來自黔西北高原上的納雍、織金、六枝、關嶺、鎮(zhèn)寧以及南部的惠水、都勻等地。在這里我見到了更多的男性,他們不愿走街串巷拾垃圾,寧愿在條件很差的環(huán)境中討生活。因為在集體化規(guī)?;膭趧又腥巳似降?,不會像在大街上那樣可能遭遇蔑視和羞辱。即使在最艱難的生存條件下,在求溫飽的基本需求時,人的尊嚴也是頭等重要的大事。從“打鐵苗”、“歪梳苗”、“尖尖苗”以及其他許多女性拾荒者對艱難生活的驚人的適應力和耐受力中,我也感受到同樣強烈的人的尊嚴感和意志力量。

      當山里的人們走進都市,面對全新的而且每一天都充滿著機遇、挑戰(zhàn)、威脅以及未知的城市生活時,他們的適應能力令人驚訝。僅僅幾年時間,一些人已經(jīng)從拾荒和“背兜”生活中走出來,開始從事新的更富于挑戰(zhàn)性的工作,他們中也有一些人完成了從貧困向小康的跨越。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不僅基本解決了溫飽,還在家鄉(xiāng)蓋起成片的新房子。每逢新年到來,他們便穿上城里買來的新衣服,穿著新皮鞋,回到家鄉(xiāng)。那是他們一年中最快樂最自豪的日子,多多少少都有些衣錦還鄉(xiāng)的感覺,那是付出了艱辛勞動換來的。

      貴陽山城這幾年變化很快,昨天背兜們還在工地上背泥巴,今天,一座座漂亮的廣場就出現(xiàn)了。廣場上不僅有大片的綠草地,還建有玻璃金字塔。廣場上還安裝了一座特大型電視屏幕,足有一個小籃球場那么大!每天晚上,勞累一天的背兜們和拾荒者們,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這里,一邊休憩,一邊欣賞那碩大的電視。他們想了解更多更遠更新的信息,看處身其間的這個花花世界每天發(fā)生的變化……

      猜你喜歡
      川軍貴陽垃圾
      垃圾去哪了
      那一雙“分揀垃圾”的手
      當代陜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46
      找朋友
      貴陽分店
      藝術品(2019年4期)2019-05-30 04:45:40
      尋味貴州——貴陽
      倒垃圾
      倒垃圾
      川軍將士抗日出征歌
      岷峨詩稿(2015年2期)2015-11-15 07:38:11
      為何是川軍?
      紅巖春秋(2015年7期)2015-09-10 07:22:44
      壯士山川一段悲壯歷史的再現(xiàn)(上篇)
      ——記中國共產(chǎn)黨在川軍出川抗日中的積極作用
      恩施市| 秦皇岛市| 宜都市| 五家渠市| 民丰县| 陵水| 曲周县| 延庆县| 高邑县| 武夷山市| 保靖县| 梧州市| 邛崃市| 滕州市| 江津市| 宁明县| 都匀市| 华宁县| 富宁县| 万源市| 台山市| 卫辉市| 永春县| 南丰县| 广州市| 汝阳县| 杭州市| 启东市| 依兰县| 四平市| 谢通门县| 无棣县| 延吉市| 乌拉特前旗| 稷山县| 天等县| 忻州市| 博兴县| 莱芜市| 视频| 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