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魯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夏天,楚國進攻趙國,不利;轉(zhuǎn)而進攻晉國的附屬國鄭國(國都在今新鄭市)。
楚軍的前鋒將領(lǐng)有兩位,一位是平民出身的猛將穿封戌,另一位是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圍。穿封戌英勇善戰(zhàn),機智多謀,公子圍出身貴族,功夫稀松。
戰(zhàn)斗剛一打響,穿封戌便一馬當(dāng)先,沖上前去,和鄭軍守將皇頡廝殺開來。幾個回合下來,皇頡漸漸力不從心,倉皇之中馬失前蹄,皇頡滾下鞍來,穿封戌將皇頡活捉。
鄭國主將被擒,戰(zhàn)爭很快就結(jié)束了。公子圍心里卻很是不爽。他沒想到這個皇頡竟然這么不經(jīng)打,三五個回合就做了俘虜??删褪沁@么好的一個機會,卻讓穿封戌出了風(fēng)頭。
好個公子圍,作戰(zhàn)無能,搶功的臉皮卻足夠厚。他橫下心來,耍賴說皇頡是自己俘虜?shù)?。穿封戌早對公子圍仗勢欺人懷有不滿,這次自然不肯相讓。二人爭得面紅耳赤。
后來,他們請隨軍的太宰伯洲犁做公證人,判定是誰的功勞。
伯洲犁命人把皇頡帶來,向他說明原委,然后故意把手抬得很高,畢恭畢敬地指著公子圍說:“這位是公子圍,他是我國國君最寵愛的弟弟!”接著,伯洲犁又把手壓得很低,不屑一顧地指著穿封戌說:“這個人叫穿封戌,是我國方城外的一名小縣尹。你看清楚了,這二位中的哪一位生擒了你?”
皇頡從伯洲犁的手勢中明白了他的意圖,于是指認說是公子圍俘獲了自己,還拍馬屁說:“公子圍身手過人,驍勇善戰(zhàn),在下服輸?!庇谑遣蘩绫惆焉芑暑R的功勞判給了公子圍。
不久,公子圍加封,伯洲犁提升,穿封戌被貶,皇頡脫險。這就是著名的“上下其手”的典故,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作弊。
重讀這段舊事,與其感慨伯洲犁作弊手法的高明,不如警惕在形形色色的利益博弈中人們對權(quán)勢的趨奉。當(dāng)年伯洲犁顛倒黑白倒向公子圍,無非是沖著他國君弟弟的特殊身份;皇頡順著伯洲犁的意思公然撒謊,無非是在強權(quán)面前追求自保。
故事告訴我們:在利益的博弈中,只要有權(quán)勢的介入,那看似公正的“手”,就會發(fā)生或上或下的偏移,不管那只“手”,是伯洲犁的還是叔洲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