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蘭
因文物工作的特殊性,我們的普查沒有轟轟烈烈的場面,沒有豪言壯語般的誓言,也不可能創(chuàng)造驚天動地的宏偉業(yè)績,但全省普查隊員在平凡崗位上無私奉獻、求實創(chuàng)新的精神,卻感人至深,令人敬仰。
一幅影響廣泛的文物普查宣傳冊頁
作為文物普查工作的試點省份,經過2006年的實踐探索,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對文物普查的認識更深刻,準備更充分。因而,當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下發(fā)后,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隨之啟動。其中,省文物普查辦公室精心創(chuàng)作的宣傳冊頁,內容通俗易懂,語言瑯瑯上口,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河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已經全面啟動,這是一次對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全面普查。請把你知道的告訴我們,也許一片瓦礫、一片碎磚就是一段歷史;請把你發(fā)現(xiàn)的告訴我們,也許一塊石頭、一通殘碑就是一個故事;請把你聽到的告訴我們,也許一個傳說、幾句碎語就是一個文化空間……總之,你能告訴我們的,就是我們想知道的。讓我們一起把昨天的歷史尋找,把今天的文明延續(xù),為中華民族明天的輝煌貢獻力量!”這份文物普查宣傳冊,于2007年全國文化遺產日期間印發(fā)后,各地文物普查辦公室以不同的形式印制宣傳,或為張貼彩頁,或為公告告示。形式各異的文物普查宣傳材料張貼到全省各地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大街小巷,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廣大群眾紛紛參加到普查工作中來,有的提供文物遺存線索,有的做義務向導。據開封縣文物普查辦公室統(tǒng)計,在文物普查開始的前三個月,他們就收到有價值的普查線索200余條。在西華縣文物普查座談會上,一位92歲高齡的老人爭先發(fā)言,“讓我把知道的都告訴普查隊員,如果我不說,以后就沒有人知道了。”2008年4月,我們到地處偏遠的臺前縣調研文物普查,一位曾參加過解放戰(zhàn)爭的老船工,主動向我們介紹1947年6月劉鄧大軍在臺前縣孫口村搶渡黃河時的事情經過、渡河地點和有關遺跡遺址。說明我們的宣傳已深入人心,民眾已逐步成為文物普查的重要力量。
一頁科學規(guī)范的文物普查工作流程圖
走進焦作市文物普查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規(guī)格統(tǒng)一、印制精美的田野調查工作流程圖。工作流程規(guī)定,普查隊員首先要完成前置作業(yè),然后進行田野調查,最后做好普查資料整理工作。限于篇幅,簡單記錄了前置作業(yè)流程:首先收集本行政區(qū)域相關文獻檔案資料、地理信息資料、區(qū)域信息資料、需復查的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等;然后制定田野調查工作計劃,包括工作目標、隊伍組織、人員分工、技術線路、工作時限、普查設備、交通聯(lián)絡、保障措施,成果形式等。工作流程既科學實用,又便于操作。
文物普查流程圖的設計,不是焦作市的首創(chuàng)。它最早由許昌市文物普查辦公室在實踐中探索,后經周口等地文物普查工作者的逐步完善,最后在焦作市開花結果。經省文物普查辦公室的總結推廣,流程圖張貼到了全省各級文物普查辦公室的墻面,記在了每個文物普查隊員的心頭,落實到了每一天的普查實踐中。同時,各地文物普查隊員在普查實踐中結合當地實際,都精心準備了一系列文物普查參考資料,如縣鄉(xiāng)村文物保護網絡圖、文物分布一覽表、地名詞條選,地形地貌圖等等。這些來自基層又在實踐中反復修改完善的工作程序,規(guī)范了全省的文物普查工作,使全省扎實、有序、高效地完成了文物普查任務。
一份感人至深的古建筑普查要訣
“古建筑,按群算,
查進數,量長寬,
論朝向,中軸線,
大門、二門、大殿、二殿、寢殿、坐北南。
兩廂房,前后院,
順山房,連著山,
垂花門,建中間,
倒座、平座、照壁、影壁、門樓、有套間。”
這是鄭州市各縣區(qū)的文物普查隊員人手一冊的古建筑普查歌,也可以稱為古建筑普查要訣。古建筑普查歌共有13段,詳細體現(xiàn)了古建筑的特色和普查要領。文中僅僅摘錄了其中的前2段。古建筑普查要訣的創(chuàng)作者,是曾參加過第二次文物普查并且已經退休多年的鄭州市老文物專家于小興、馮百毅等同志。他們把一生文物知識的積累,編寫成各類文物普查要領傳授給年輕人。大家都知道,第二次文物普查距今已經二十多年,當時的文物普查隊員已經成為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年事已高,絕大多數已經休息。而參加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多為年輕人,學識水平高,知識面寬,上進心強,適應工作快。但是,他們缺乏文物普查的基本知識和實踐經驗,雖然經過層層培訓,掌握了一些普查的基本方法,還缺乏文物知識的積累,急需老師在實踐中傳幫帶。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一開始,從省直,到市、縣,曾參加過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已經退休多年的老一代文物專家,不計名利,不計報酬,不顧年邁體弱,積極投身于文物普查第一線,同年輕隊員一樣成為文物普查的中堅力量。同時,他們手把手的傳幫帶,起到了書本無法替代的作用,使這支年輕的隊伍茁壯成長。
一首發(fā)自肺腑的文物普查隊員之歌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河南省共組建了158個普查隊,1700余名專職普查隊員全身心投入田野普查工作。普查隊員多數為風華正茂朝氣蓬勃的年輕人。2008年5月6日,河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現(xiàn)場會在沁陽市召開。沁陽市的20名文物普查隊員滿懷激情,為會議代表演唱了由文物普查隊員辛中山同志創(chuàng)作的文物普查隊員之歌——《我是文物普查隊隊員》:“我是文物普查隊隊員,普查的任務擔負在肩。祖國的信任是我的驕傲,黨的關懷給了我力量無限。我沿著崎嶇羊腸板道尋找那前人文化遺產,我在那險要的懸崖壁上,記錄著石窟遺跡的文化內涵……”也許,與名曲名段相比,這首歌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優(yōu)美的旋律,但是,它是廣大文物普查隊員發(fā)自肺腑的心聲。它給大家?guī)砹肆α俊?/p>
科學的文物普查方法
在普查工作中,普查隊員反復探索實踐,把經驗性的東西規(guī)范化、制度化,逐步形成科學的普查方法。如三門峽市文物普查辦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五全”工作法,即,各自地盤要走全,不漏鄉(xiāng),不漏村,不漏地塊;信息資料采集全,不窩工,不誤時,不偷工減料;登記表格填寫全,不空格,不缺項,不出“半成品”;普查信息通報全,層層上報,同級通報,逐級下發(fā);檔案資料整理全,全面收集,分類整理,專人保管。在“五全”工作法的規(guī)范下,各縣市區(qū)的文物普查隊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洛陽市在普查中加強文物保護知識的宣傳,特別是對古民居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杜絕“前腳普查,后腳拆除”行為的發(fā)生。許昌市對普查中發(fā)現(xiàn)的可移動文物實行全面科學的登記制度,對自愿捐獻者,及時辦理收藏手續(xù),使可移動文物與不可移動文物的普查有機結合。武陟縣對全縣367個行政村進行拉網式普查,普查隊員在走訪群眾時得知,
本縣西小虹村有三座石牌坊,“文革”時期村民為防止破壞,將其壘砌在其他建筑物夾墻內。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8名普查隊員認真查找村內每一座建筑,三座石牌坊悉數找到,被當地群眾稱為“從墻縫中找出來的文物”。
切合實際的專題調查思路
在全面普查的同時,結合河南文物工作實際,我們開展了“舊石器時代晚期與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調查”“具茨山巖刻調查”“黃河水利遺跡調查”“淮河水利遺跡調查”“早期鐵路遺跡調查”等專項調查,均取得了一定成績。近兩年到焦作開封等地調研時,當地普查隊員都在進行早期修建鐵路遺跡遺物調查,因而印象頗深,記錄內容較多。
二十世紀初經過河南境內的鐵路有三條,即京漢鐵路,隴海鐵路和道清鐵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革,這三條始修的鐵路,有的被廢棄,有的被改道,有的被新興的現(xiàn)代鐵路所覆蓋或替代。特別是京漢鐵路,幾經擴寬改道,在河南境內,原來的道路幾乎不復存在,目前只有已廢棄幾十年的鄭州黃河鐵路大橋仍橫架在黃河激流中。對于這個飽經滄桑的鐵路大橋,一代又一代文物工作者呼吁保護,反對拆除。早年修建的隴海鐵路的狀況基本同于京漢鐵路。開封市一直沒有放棄對隴海鐵路的調查,并且在這次文物普查中有了重要發(fā)現(xiàn)。2008年初,開封縣普查隊沿著隴海鐵路開展拉網式調查,在距開封縣城東13公里處的興隆村,發(fā)現(xiàn)了修建于1913年的興隆火車站。火車站位于隴海鐵路路北,由法國、比利時和日本建造,現(xiàn)存有售票處、站長室和防空洞,主體建筑面積約有150平方米,歐式建筑風格,保存基本完好。該火車站很可能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隴海鐵路最早的火車站,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河南三條鐵路中,留下遺跡遺物最多的當數修建于1902年的道清鐵路。道清鐵路為當時在焦作開采煤礦的英國福公司建造,東起安陽滑縣道口鎮(zhèn),西至焦作博愛縣清化鎮(zhèn)。道清鐵路的修建使焦作成為當時經濟文化相對發(fā)達的地區(qū)。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時的焦作是河南省最早供應自來水、最早使用電燈、最早擁有電影放映機的城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之前,英福公司部分“澤煤盛礦廠”的井架、英福公司醫(yī)院舊址和總辦事處舊址等已由河南省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保存完好。在三普中,又普查到已經廢棄多年的道清鐵路路基和橋梁,它雖然只有150公里長,但有可能是三條鐵路中留下路基最長、實物最多的一條。在早期鐵路遺跡調查中還有意外收獲。桐柏縣普查發(fā)現(xiàn)一座建造于1969年的信陽明崗鎮(zhèn)至桐柏毛集鎮(zhèn)的鐵路橋梁,該橋梁屬于二次利用,由信陽明崗鋼鐵公司于1960年代在東北購買,鐵橋上鑄有“1935年路王公司制造”的字樣。一系列的調查發(fā)現(xiàn),為我國鐵路建造史的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見物,見人,見精神”是河南省文物工作者秉承的原則。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我們不僅看到了文物普查取得的豐碩成果,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幾代文物工作者創(chuàng)造的尊重科學、求實創(chuàng)新、忠誠事業(yè)、無私奉獻的精神,正在一代新人中傳承、發(fā)揚、光大。文物工作的新生力量正在茁壯成長,這是文物普查的又一重大收獲。
感人的精神、動人的事跡還有很多很多。工作之余,謹將部分耳聞目睹記述下來,以示對全省文物普查隊員的感謝,又為激勵自己,鼓舞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