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劇將不可避免的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城鎮(zhèn)用地要增加,城鎮(zhèn)環(huán)境要優(yōu)化,用地結構要調整,用地效率要提高,這既是一個不爭的客觀趨勢,也是一個不容回避的課題。
廢棄居民點和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實施規(guī)劃工作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統(tǒng)領,以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與土地資源利用相協(xié)調為根本目的,創(chuàng)新土地管理方式,通過對廢棄居民點和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確保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合理調整建設用地布局,促進土地資源節(jié)約和高效利用,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土地資源的綜合承載能力。
一、復墾區(qū)土地適應性評價方法
廢棄居民點和工礦廢棄地復墾應該采用綜合指數法進行適宜性評價,土地適宜性程度是通過評價土地構成要素質量好壞來確定的。
二、復墾區(qū)土地適應性評價因素的選取
參評因子的選取應結合影響土地適宜性的自然屬性和社會經濟屬性,按照可比性原則,不可替代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原則,綜合地質地貌、氣候條件、土壤條件和區(qū)位條件各個方面,選擇對居民點和工礦復墾后土地利用起關鍵作用而又相對穩(wěn)定,空間上有較大差異、性狀指標數據較易獲取的因素作為評價的參評因子,以便能通過參評因子指標值的變動評價土地的適宜狀況。
根據我國土地復墾行業(yè)標準中的各種土地復墾的技術要求,借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以及結合當地自然地理條件共選出6項參評因子,分別為:地形坡度、排水條件、灌溉條件、有效土層厚度和地表物質、土地利用兼容程度組成,工礦廢棄地復墾后土地利用受到6項因子的共同影響。
(一)地形坡度。地形坡度是影響土壤侵蝕的主要因素。坡度的大小直接影響降雨過程中土壤的入滲量,有機質的保持、水土保持,耕作的難易程度,田塊的規(guī)劃布局等,坡度增大,給農業(yè)生產條件的改善和田間管理帶來許多不便,決定了該地塊的土地利用方向。
(二)土地地表物質。土地地表物質的組成有壤土、粘土、砂壤土、重粘土、石質等之分。是影響土壤一系列物理與化學性質的重要因子,不同的組成物質對土壤的保肥性、保水性、農作物的生長及復墾施工的難易程度等均有重要影響,決定土地利用方向和土地利用類型。
(三)有效土層厚度。土壤厚度是土壤肥力存在和植物生長的重要物質基礎。土層厚度達不到一定的標準就無法進行耕作。有效土層厚度是居民點和工礦復墾的重要限制性因素。
(四)排灌條件。包括排水條件和灌溉條件。農業(yè)生產需要便利的排灌條件,以便在雨季完成排澇,旱季完成灌溉的耕作需求。較為普遍應用的灌溉取水方式通過水泵提水灌溉,自流引水灌溉和井灌。
(五)土地利用兼容程度。土地利用兼容程度表示的是該地塊復墾后在土壤質地、水文、土壤肥力等方面是否與周邊地塊是否一致。
三、參評因子權重的分配
土地適宜性評價體系通過選取自然條件和農田基本建設兩大基本因素建立指標體系,采用德爾菲法對所選的參評因子賦予權重系數。
按照土地適宜性評價所需要的知識技術范圍,選擇聘請土地、土壤、水文、農業(yè)技術、工程施工等相關專業(yè)專家和當地有經驗的村民參與評價。向所有選取的專家和村民提供參評因子和土地適宜性評價的背景資料,請他們根據參評因子對居民點復墾影響的差異性和特征賦予不同的權重系數。
各個專家根據他們所收到的材料,第一次對參評因子賦予不同的權重,說明自己理由,并作出書面答復。收到各位專家第一次權重分配的反饋意見后,進行匯總,列成圖表,進行對比,再分發(fā)給各位專家,讓專家比較自己同其他專家的不同意見,修改自己的權重分配,得出各參評因子的權重值,見下表1。
四、復墾土地適宜性評價等級的劃分
評價因子的作用分值采用0~100分的封閉區(qū)間體系,最優(yōu)的條件取100分,相對最惡劣的條件取0分,其余條件的作用分值根據它對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影響程度給定。
根據《土地復墾技術標準》和有關政策法規(guī),借鑒全國各地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中參評因素屬性及權重的確定方法,把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參評因子等級數確定為3級標準,分別定為:一級適宜復墾區(qū)、二級適宜復墾區(qū)、三級適宜復墾區(qū)。二級和三級兩等級之間反映的是復墾土地的利用方向之間的質變過程,決定復墾土地的利用方向;一級和二級以及三級等級之間反映的是復墾土地的量變過程,決定復墾土地利用方向的優(yōu)劣。
五、評價標準的建立
廢棄居民點和工礦廢棄地復墾適宜性評價研究的目的在于對區(qū)域居民點和工礦現狀土地質量以及利用方向做出真實客觀的評估,為居民點和工礦土地復墾提供科學的依據。按照計算模型計算出的分值,即居民點和工礦土地質量的優(yōu)劣情況,將項目區(qū)內的各片塊土地的質量劃分為三個等級。
一級地(綜合評價分值在80分以上):該類土地地勢平坦,地表組成物質多為壤土,項目區(qū)各片塊周邊多為農用地,復墾后主要為耕地或者草地,土地利用兼容度高,地塊地勢平坦,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強,有效土層厚度能滿足作物生長的需求,適合耕作或者種草。
二級地(綜合評價分值在60~80分之間):該類土地質量較好,地勢比較平坦。由于地上建筑物的多年壓占,造成了土壤板結,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建構筑物拆除后,直接使用原建筑的土墻體或者工礦廢棄物通過搗碎作為土層,需經翻耕、少量客土后可作為耕地利用。土壤質地一般,有效土層厚度基本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求,復墾以后可成為耕地或者草地。
三級地(綜合評價分值小于60分):本類土地質量差,適宜性較差,有少數片塊地壩直接修于基巖上無土層覆蓋,地表物質組成是本次復墾最大的限制因素。有效土層厚度不能夠滿足農作物生產的需要,且地形具有一定坡度,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較差。項目區(qū)四季降水少,農田水利條件差,暴雨時坡面亂流將增大,覆土后將會加劇水土流失,因此,排水條件為復墾限制因素之一。
進行農業(yè)生產時需要通過土地平整工程,到項目區(qū)外荒草地取土,進行覆土翻耕工程,增加有效土層厚度,使耕作土層厚度達到30cm以上,土壤質地得以改良。通過坡改梯降低地形坡度,增強保水保肥的能力,同時改善農田水利等配套設施建設,使地塊的排灌條件有保證,最終使得土地質量得到一定的提高,為其恢復農業(yè)生產能力提供保證。
當前,我們應該貫徹科學發(fā)展觀,科學地編制一個地區(qū)的廢棄居民點和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實施規(guī)劃,以促進地區(qū)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需要。通過開展廢棄居民點和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工作,調整優(yōu)化城鄉(xiāng)用地結構和布局,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可持續(xù)利用,促進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拓展建設用地空間,改善農民的居住環(huán)境和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牧民的經濟收入,保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作者單位:內蒙古阿拉善盟國土資源勘測規(guī)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