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婦孺皆知的古代寓言,說的是:“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比欢?,在管理學(xué)上,這個寓言卻常常使人陷入誤區(qū)。
一個單位、一個企業(yè),面對效益不好,不找其它原因,總是簡單地歸罪于“和尚”多了,于是減員、下崗。然而,往往人員減了卻并沒有增效,“和尚”少了卻還是沒水吃。其實,有沒有水吃,與和尚數(shù)量的多少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關(guān)鍵在于完善提水的管理機制。以下四種方法也許有助于破解和尚的“提水”困局。
第一種淺層解困之道:三個和尚輪流挑水,從而解決吃水的問題。
第二種中層破題之法:三個和尚分別承擔(dān)挑水、砍柴、做飯之責(zé),既分工又合作,這樣,不僅可解決吃水之難,也建立了新的管理機制。
第三種激勵解困之道:構(gòu)建完善的激勵機制,事先明確,哪個和尚主動承擔(dān)挑水任務(wù),就是對寺里工作的最大貢獻,在物質(zhì)分配、職務(wù)晉升等方面優(yōu)先予以考慮;如果挑水成績顯著,還將給予重獎。這樣,吃水問題將不再是問題,還能促進這個寺廟的“精神文明”建設(shè),使寺廟管理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第四種深層破題之法:分別給三個和尚各一個桶,每次三人一起去打水。雖然表面上看三個和尚各自為政,但在他們?nèi)艘黄鸫蛩倪^程中,既可以增加三個和尚的溝通協(xié)作,又可以使大家為了同一個大目標(biāo)而共同努力。
這一寓言的管理學(xué)啟示是:
破解工作中的難題,必須堅持向管理要效益,從建立管理制度入手,形成分工合理、職責(zé)明確、獎罰分明的管理機制;同時,不斷提高從業(yè)者的整體素質(zhì),建立一個有利于人才競爭、有利于人才成長的舞臺,形成盡可能攬?zhí)煜掠⒉艦槲宜玫募顧C制。
本刊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