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華
在世界各地走走,有時會感到眼前一亮:街上雖然滿眼異國風(fēng)情,但常會有一個讓中國人感到親切的街名。比如在英國北約克郡就有一條“龍道”,雖然沒有一幢中式建筑,連家中餐館也不見,但是就沖這個“dragon”就不禁讓人聯(lián)想起中國。在西方,這樣的名字并不罕見,在英國漢普郡也有一條“龍街”,街上還有一幢稱為“綠龍”的老宅子。
當(dāng)然,“龍道”至多只是一個含有中國元素的街名,還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名字。曾經(jīng)在津巴布韋的鄉(xiāng)間公路上,不經(jīng)意間看到“孫逸仙博士路”的路標(biāo)。距此不遠,還有一條“魯迅路”;在成為國外街名的中國人中,還有幾位比孫中山和魯迅還老。比如,新加坡有“李白大道”和“杜甫大道”;馬來西亞古城馬六甲市有一條“鄭和將軍路”,是在20世紀(jì)80年代命名的;2005年6月26日國際禁毒日,紐約市將曼哈頓的一段東百老匯街命名為“林則徐路”,這附近還有一個林則徐廣場,矗立著林則徐的銅像。
孫中山以后的中國政界名人中也有幾位成了外國的街名。在南美的巴拉圭首都亞松森有一條“蔣介石大道”,位于亞松森南部郊區(qū),長約400米,是一條四線街道,中間有安全島分隔。在街道中間有一座蔣介石銅像,其后并有兩座簡單的中式?jīng)鐾?,林蔭茂密,頗受附近居民喜愛。前兩年巴拉圭大選,左翼的社會黨發(fā)起簽名運動,要求政府將“蔣介石大道”改名為“巴勒斯丁諾街”,以紀(jì)念流亡阿根廷的一位人權(quán)斗士,但遭到當(dāng)?shù)鼐用穹磳Α?/p>
毛澤東的名字也在兩個國家首都成為街名,一個是非洲的莫桑比克,另一個是東南亞的柬埔寨。在莫桑比克首都馬普托,由市中心向東通往馬普托灣方向有一條兩公里長的街道稱為“毛澤東大街”,街道兩邊有枝葉茂盛的刺槐,街心是綠化隔離帶。大街有40米寬,足夠六輛機動車雙向并排行駛?!懊珴蓶|大街”的西端與南北向的“列寧大街”相連。再往西去,有一條與“列寧大街”相平行的“馬克思大街”,是馬普托市南北交通的主干道。柬埔寨首都金邊的“毛澤東大道”的歷史就更早了,還是柬埔寨老國王西哈努克倡議修建的,1965年3月動工,同年8月底建成,全長5公里,是穿越金邊市西南部最長、最寬的一條街道,也是金邊市的交通要道。這條大道后來因戰(zhàn)亂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柬埔寨恢復(fù)和平以后,由華僑和中國政府出資對“毛澤東大道”的照明、排水系統(tǒng)及部分路面進行了修復(fù)。金邊的一些豪華酒店如洲際酒店以及一些銀行、航空公司、高檔餐館都在“毛澤東大道”兩旁。
除了以中國名人命名以外,國外還有以中國地名命名的街道。在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都有一條“北京大道”;新加坡有“上海路”;在馬來西亞檳城有一條大街干脆就以“中國”為名;更絕的是阿根廷,2001年9月,其中部重鎮(zhèn)科爾多瓦市西北一個新市區(qū)命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街”。為什么為這條街起了這樣一個名字?科爾多瓦市市長這樣解釋:“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舉世聞名,這里是本市一個建設(shè)中的新區(qū),把這條大街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大街,是希望我們可以使這里的建設(shè)速度像中國一樣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