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波
2011年7月25日,省戲劇藝術劇院在人民劇院演出了大型現代平弦戲《未婚媽媽》。這部由著名劇作家紀丁先生創(chuàng)作的劇目首場演出可謂盛況空前,臺下幾乎座無虛席,觀眾反響十分強烈。臺上劇情跌宕起伏,戲劇矛盾層層推進,演員們催人淚下的表演讓觀眾得到心靈的升華。
觀看《未婚媽媽》,更讓觀眾振奮的是劇情和音樂的完美結合。尤其是愛好平弦的觀眾,都被那熟悉又新穎的音樂所打動,大家都有一種特別的感受。本劇唱腔設計十分順暢,音樂渾厚動聽,旋律豐富而變化多彩,樂隊演奏層次分明,伴奏和主唱銜接得恰到好處。既不失平弦委婉凄美的音樂風格,又有大劇種的音樂厚度和輝煌??梢哉f在平弦音樂的創(chuàng)作上本劇達到了一個新的藝術境界,讓現場觀眾耳目一新。
長期以來,平弦劇目的唱腔設計與音樂創(chuàng)作是制約該劇種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化廳領導和平弦人最為關注的焦點。以周娟姑、陳啟明、李彥福等老一輩藝術家為代表的幾代平弦人曾為此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使平弦劇目在音樂方面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擔任《未婚媽媽》音樂創(chuàng)作的陳啟明老師是原平弦劇團資深作曲家,早已退休,且已年過花甲。這次受藝術劇院邀請,他在兩個月時間內完成了該劇的唱腔設計包括配器在內的全部音樂創(chuàng)作任務。這不能不說陳老師除了飽滿的創(chuàng)作激情外,他還有著對平弦音樂的長期積累和深厚底蘊。
2011年8月16日上午,在平弦劇團排練廳,藝術劇院院長陸曉華主持召開了部分專家學者參加的《未婚媽媽》音樂創(chuàng)作意見征求會。與會專家學者紛紛發(fā)言,充分肯定了本劇在音樂方面的創(chuàng)作成果。
通過觀看《未婚媽媽》和聆聽專家評論,筆者認為該劇唱腔及音樂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西寧賦子腔是本劇唱腔音樂的主要素材。《未婚媽媽》大膽使用了平弦戲的主要聲腔——賦子腔,并且在原賦子腔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改進和發(fā)展,使平弦音樂向戲曲化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讓賦子的音樂元素得以發(fā)展,讓它更接近戲曲,使演員的唱腔比原來更有激情。原來的賦子腔聽不出上下句之分,聽來聽去只有一句旋律,好多人物在多個劇目中的演唱也是一個樣子,沒有大的區(qū)別。這次整個戲中運用了多段賦子腔,但每段唱腔根據不同劇情、不同人物都有了不同的處理,唱腔設計可以做到高亢激昂,演員也可以做到聲情并茂,使賦子腔的表現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既有變化,又不失原來的特色,進一步濃縮和發(fā)展了賦子腔的風格。這是平弦戲音樂非??扇〉囊环N發(fā)展方法。
第二,《未婚媽媽》的音樂在聲腔方面大膽創(chuàng)新。第三場??〉囊欢纬辉O計很有新意,旋律流暢,結構新穎。第三場海清麗的一段板式是新設計的板類,不像快板,也不像原板。根據作者介紹是新創(chuàng)建的“賦子流水板”,很好地表現了海清麗當時比較急切的心情。我覺得平弦戲的聲腔應該在板式方面有更大的發(fā)展,進一步向板腔化的戲曲唱腔靠攏,這樣做符合平弦戲音樂的實際情況。
第三,在板式的轉換上《未婚媽媽》一劇進行了成功的嘗試。由原板轉為快板、再轉為緊打慢唱,然后轉入散板結束,其連接緊湊自然。男聲和女聲的唱腔轉調運用比較好,既在短暫的幾小節(jié)中完成了轉調,又非常流暢自然,一點也不感到生硬。男女演員都能根據角色需要自如地發(fā)揮感情。每個劇種必須按照自己的風格特點來解決自身的戲曲化問題,平弦戲運用轉調的方法來處理男女聲或者行當的分腔課題應該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第四,本劇在樂隊伴奏方面進行了探索和革新。主奏樂器組在整出戲的伴奏任務中擔負著既繁重又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前的平弦戲伴奏經常是演員演唱什么音符,樂隊伴奏就是什么音符,沒有任何的變化和發(fā)揮,基本上就是大齊奏加低音和彈撥,比較簡單。而這次不同,樂隊在演員演唱時做了很多的鋪墊和襯托,使得演員在演唱時既能利用樂隊的伴奏來進行換氣和情緒的轉換連接,又能夠在需要激情時補充力量,將激情發(fā)揮到極致。演奏員在演奏時得心應手,和演員共同投入到劇情之中,這不能不說是伴奏方法的革新起到的作用。也由此可見陳老師在戲曲樂隊配器方面深厚的功底。
第五,本劇的音樂主題運用了青海民間小調《五更調》。由板胡主奏的《五更調》音樂旋律,既突出了濃郁的青海地方風格,又能充分地表現出主題音樂的凄美風格。尤其是用平弦戲曲牌《青鳥歌》改編的副主題音樂,在場間的無字歌男聲或男女聲吟唱時,更加突出地渲染了主人翁的大愛精神和土家兒女的高尚情操,具有催人淚下的藝術效果。
《未婚媽媽》在平弦音樂上為演員的唱腔提供了合理規(guī)范的表演平臺,使演員的嗓音優(yōu)勢得到了充分挖掘。雖然平弦劇團的演員年齡老化(最小的也已過不惑之年),但在本劇中主要演員的唱腔無一例外地得到了正常發(fā)揮,較好地刻畫和塑造了人物形象。正如專家所述,平弦音樂通過本劇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把劇種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
我們應該慶幸和珍惜,正是有一批像陳啟明老師這樣不計得失、樂于奉獻的老藝術家們,他們雖已退休,但心系藝術,仍在默默無聞地為劇院發(fā)展做貢獻。他們是青海平弦繼承和發(fā)展的寶貴財富,也是青海文藝事業(yè)向前推進的重要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省戲劇藝術劇院有著一支編制較為完整的平弦戲曲樂隊,這也是眼下全省專業(yè)劇團范圍唯一的一支民族樂隊。在本劇的伴奏中,他們充分發(fā)揮了較強的音樂表現力,張弛適度,聲部平衡,尤其是板胡等主奏樂器較以往有很大進步,為音樂和唱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實屬難能可貴。我們祝愿這支樂隊在下一步劇團改革中發(fā)揮更大作用。我們也期盼平弦戲盡快發(fā)展為一個規(guī)范完整的藝術體系,真正成為青海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劇種,并不斷創(chuàng)作精品劇目,培養(yǎng)杰出表演人才,走出青海,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