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較冷,且室外有風,外出約會可能會讓戀人受些苦,最好在溫暖的室內促膝談心?!边@是“中國天氣網”北京頻道在情人節(jié)“約會指數(shù)”中的溫馨提示。2月14日的天氣不夠“應景”,這一天,北京最低氣溫零下6度。
我國自去年入冬以來,氣候總體呈現(xiàn)偏冷態(tài)勢,全國平均氣溫為1986年以來同期次低值。受寒冷低溫天氣影響,南北方的紅、白、香檳玫瑰和百合等情人節(jié)專屬花長勢不好,寒冷的天氣又催高了鮮花生產、運輸和貯存的成本,因此花的質量下降,身價卻飛漲,情人節(jié)當天,一束20多朵的玫瑰花在北京賣到400元~800元。
實際上,自2012年1月以來,歐亞部分地區(qū)寒流肆虐,氣溫持續(xù)偏低,歐洲的情況則更為嚴重:持續(xù)的嚴寒已奪走500多條生命;羅馬尼亞部分地區(qū)積雪沒過屋頂,數(shù)十萬偏遠地區(qū)的民眾受困屋內;多瑙河因結冰而關閉數(shù)百公里的航運;被大雪覆蓋的意大利,由于寒流和大雪,學校無法正常上課,交通運輸受阻;而塞爾維亞電力吃緊,政府已采取限電措施。氣象預報預測,寒流將持續(xù)至2月中旬。
“小冰期”傳言
趁著嚴寒的天氣,向來不怕出風頭的英國《每日郵報》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忘掉全球變暖:第25個太陽活動周期才是我們要擔心的》。這篇報道的主題并不是今冬歐亞的寒潮,而是根據(jù)一些氣象資料稱“過去15年,地球就已停止了變暖的趨勢”,并宣稱地球已經開始或者未來20~30年將出現(xiàn)一段偏冷的階段。為了突出對這個“偏冷階段”的描述,作者寫道,“這些數(shù)據(jù)顯示,我們可能甚至會走向一個小冰期”。
這句話在不斷的傳播下,中外媒體逐漸演繹出“地球可能進入一個長達數(shù)十年的小冰期”的說法。一時間,“小冰期”“全球最冷冬天”“全球變暖逆轉”等吸引眼球的字眼引起廣泛關注。氣候變化論的反對者一時間也活躍起來,2月9日,16位科學家共同簽署發(fā)表一篇文章,“對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一說提出質疑”。
然而,《每日郵報》的文章并非出自權威的專業(yè)研究機構和科學家。就在文章見報當天,英國氣象局就在網上發(fā)布了一篇官方博客,反駁這篇文章中的多處錯誤。英國氣象局稱,《每日郵報》記者對氣象局的回答斷章取義,“全球氣溫在過去15年里沒有升高”的說法完全是一種誤導。
所謂“小冰期”,是1550年到1850年之間,全球出現(xiàn)的“相對寒冷期”。史上曾經歷過的這一冰河時代,除了顯著的全球大范圍氣溫下降之外,還以冰川在大陸上的不斷擴張為特征。
雖然今年的歐亞寒流看上去來勢兇猛,但實際上此次降溫無論是程度還是范圍都和“小冰期”相差甚遠。即使是歐洲天氣的嚴寒程度也被過分夸張。世界氣象組織指出,對比歐洲2009年至2010年那個冬季,當時寒潮來得更早,持續(xù)時間更長,自2009年12月開始,貫穿整個2010年1月和2月的大部分時間。而2006年冬天的情況也比今年嚴重,可是冬季的階段性寒冷天氣過后,全球氣溫仍然轉為偏暖的趨勢。
冰河期氣溫降低的影響之一就是全球范圍內的冰川面積增大。而目前的情況則是,因全球變暖,北極冰蓋仍在退縮。北極海冰面積在2007年9月份達到有觀測資料以來的最低值,之后海冰范圍每年都有波動,雖到2009年夏季,海冰面積回升了不少,但是總體的趨勢仍是降低的,到2011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降到了有觀測以來的次低值,僅次于2007年。
劍橋大學古氣象學家盧克·斯金納研究指出:即使現(xiàn)在停止碳排放,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仍會在至少1000年內處于升高狀態(tài),所儲存的熱量可以阻止下一次冰河形成。
“冷熱不均”中的變暖趨勢
實際上,《每日郵報》文章中所提到的“持續(xù)20年~30年的冷期”,只不過是氣候中的年代際變化。在最近100年全球氣溫總體變暖的趨勢里,也曾經歷過這種尺度的氣候波動。比如,上世紀20至40年代是一個相對顯著偏暖的階段,之后的50至70年代,就經歷了一個相對冷期。但從80年代開始,全球又進入一個變暖的時期。最近幾年雖然全球氣溫沒有逐年增加,但總體增暖的趨勢并沒有改變。
因而,即使我們已經進入了又一個可能“持續(xù)20~30年的冷期”,那也是在近百年全球變暖總體趨勢上的冷波動期,而不是真正的冰期。
實際上,全球氣候變暖以全球平均氣溫波動式變化、呈升溫趨勢為特征,在這個過程中還受到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和氣候系統(tǒng)內部調整過程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形成年際(年與年之間)、年代際(十年至數(shù)十年周期)甚至更長的波動。
由此可見,全球氣候變暖在時間上并不是均勻的,有相對的冷期,也有相對的暖期,但總體趨勢是上升的?,F(xiàn)有的觀測表明,全球氣候變暖的總體趨勢并沒有因個別地區(qū)某個時段出現(xiàn)的“冷事件”而發(fā)生改變。
氣候學家認為,看氣候變化是否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至少需要考察30年的平均值變化。這是世界氣象組織確定的、氣候變化科學家所遵循的一個時間尺度。這樣才能對氣候變化發(fā)生的情況進行統(tǒng)一的比較。
以此來考察,盡管近年來歐洲嚴寒天氣已經連續(xù)多個冬天,卻未能改變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而另一方面,同屬北半球、尚處冬季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卻連日出現(xiàn)反常高溫。如果看北美的天氣,恐怕人們只會想到全球氣候變暖。世界氣象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在全球最熱年份榜單上,前13位都出現(xiàn)在過去15年中。
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科學家也在近日發(fā)布的一篇報告中表示,2011年全球平均氣溫位居最高氣溫排行榜的第九位,最熱的10年中有9年在2000年以后的這一趨勢得以延續(xù)。NASA的研究人員在聲明中稱,2011年全球地表平均氣溫較20世紀中葉的基準溫度高0.51攝氏度。而各國的科學家也不約而同將全球變暖引起的北極冰川消融,歸結為導致歐洲寒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誰來解釋“寒潮”
2月7日,世界氣象組織在日內瓦發(fā)布消息說,根據(jù)成員氣象組織提供的信息,近期歐亞大陸部分中緯度地區(qū)出現(xiàn)的寒冷天氣與北極地區(qū)大氣環(huán)流現(xiàn)象“北極濤動”的變化密切相關:由于氣候變暖,北極冰蓋的體積在近30年里減少了20%。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huán),其結果是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tǒng)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qū)進發(fā),導致當?shù)貧鉁伢E降。
歐洲地區(qū)今冬的持續(xù)低溫正是由此而產生的。與之相反的是,北大西洋、冰島至北極地區(qū)氣溫偏高,北美地區(qū)氣溫也較常年偏高。世界氣象組織表示,類似現(xiàn)象在過去10年中曾數(shù)次發(fā)生,歐洲在2009年至2010年的冬季就經歷了類似的寒潮天氣。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fā)機構公布成果說,氣候變暖使北極圈內巴倫支海的海冰減少,造成低氣壓北移,西伯利亞高壓范圍擴大,形成強冷空氣襲擊日本。日本和中國的氣象學家還普遍認為,拉尼娜現(xiàn)象(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圍持續(xù)異常變冷的現(xiàn)象)也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加劇了此次寒潮的嚴重程度。
根據(jù)國際氣象學界的主流觀點,今冬歐亞的嚴寒天氣只是正常的氣象變化,然而,它卻被誤讀為“冰河期”的開端,甚至成為質疑全球變暖者“發(fā)難”的契機。由此可見,氣候問題正在全球范圍內變得越發(fā)敏感。在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還需要進一步砸實和達成統(tǒng)一的情況下,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更是一場政治較量和經濟利益的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