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失敗了呢?怎么辦?”
“問題是,你怎么去定義失敗。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并不意味著失敗。因為,他也同時為學校的知識體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這,體現在劍橋的崇高地位上?!?/p>
2012年7月,在央視記者柴靜的鏡頭前,劍橋大學校長樂思哲如是說。問題的來由是記者談到了劍橋最近的一位諾貝爾獲獎者,他就是人稱“試管嬰兒之父”的羅伯特·愛德華茲教授,在他成功之前,長達14年里沒出任何成果。
樂思哲先生的回答,是在人聲鼎沸的倫敦奧運會到來之前,聲音安靜,卻有著巨大的力量。
換了是你,你又將如何面對高考?如何在滿是失敗的瓦礫上走完這一旅程?
對于貝克漢姆來說,失敗是“世事無?!?。當曼聯決定把他賣掉,他必須轉身離開的時候,那時候的心情,貝克漢姆自稱比1998年世界杯被紅牌罰下場還要沮喪,因為在此之前,他一直以為自己會為曼聯終身效力,直到有朝一日踢不動為止。
對于只穿短褲的農民Macheal Evewis來說,失敗是他舉辦的第一場音樂會。當時,前來觀看這場演唱會的只有1500名觀眾和60頭一聽到聲音就落荒而逃的奶牛。但他毫不氣餒,第二年,他繼續(xù)“破罐破摔”接著辦,就這樣前后連續(xù)辦了四十年,最終,他被冠上了“草地音樂節(jié)之父”的稱號。
這就是失敗,它看上去真的不是什么大事,它更像是我們每天必須經歷的一些事情:起床,吃早餐,早讀課,打開測試卷,開始做第一道習題……失敗,就潛藏在這些瑣碎的學習生活細節(jié)里,不定時地,與你不期而遇。它不可怕,但它的出現總會讓人很沮喪。因為,那意味著我們必須“再來一次”“再來一次”。而就是這種“再來一次”所帶來的麻煩和焦慮感,相信是你我最為痛恨的。
但貝克漢姆、Macheal Evewis是不怕麻煩的。貝克漢姆在倫敦奧運會前報名了英國國奧隊,再次落選的他當選了奧運文化大使; Macheal Evewis的“破罐破摔”,最后卻讓他的場地成為Beatles、鮑勃·迪倫、LadyGaga都樂于光顧的世界級最大的戶外音樂節(jié)舉辦地。
失敗的意義就在于此,它不在于最后你是否能誕生成功,而在于你最后如何學會“耐煩”,如何忘掉那些所謂的“失敗”與“成功”,找到你自己,找到你自己喜歡的,并一直堅持下去。
知名編劇廖一梅曾說過:“在每個死胡同的盡頭,都有另一個維度的天空,在無路可走的時候迫使你騰空而起,那就是奇跡?!彼?,當有一天,你試卷上的分數不太好看時,當有一天,你覺得自己快要掉到低谷的時候,也許,那一刻,就是你騰空而起的時候。
這——也是高考那道門檻最想要檢驗你的時候。
因此,從現在開始,在快速奔跑的同時,請耐煩一些,等風來,也等待騰飛時刻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