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丁丁總愛隨手亂扔垃圾,玩過的玩具也不及時整理,每次我苦口婆心地說:“丁丁,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丁丁,把玩具放回玩具箱!”可是他似乎是習慣動作,總也記不住,弄得我總像他的隨從一樣跟在他后面,撿他隨時扔下的垃圾、玩過的玩具。
我想了很多辦法試圖改變這種狀況。每次玩玩具前,我都跟兒子說好:“玩過之后,我們把玩具送回玩具箱,要不然下次就不給玩了。”他答應得好好的,可是玩過之后又隨地亂扔,一氣之下我把他的玩具統(tǒng)統(tǒng)收起不允許玩,兒子哇畦大哭好一陣,終于不情愿地開始收拾。強硬的辦法收效不
大,我決定實行獎勵政策,每次垃圾扔到垃圾桶里或玩具送回玩具箱,我就給兒子
獎勵一個小貼花。可這樣的方式兒子只新鮮了幾天就不買賬
了,弄得我一籌莫展。
有一天,去超市閑逛,看見貨架上一個青蛙
形象的垃圾桶,垃圾可以從青蛙張開的大嘴里扔進去。我眼前一亮,把“青蛙”請回家,迫不及待地對兒子說:“兒子,快看,我們家來了一只小青蛙,它還沒吃飯呢,肚子一定餓了,我們去找點東西給它吃吧!它最喜歡吃垃圾了,快去找找!”聽我這么一說,兒子興奮起來,趕緊找來一張?zhí)枪埲舆M了“青蛙”嘴里,還說:“小青蛙,快吃吧!”見兒子這副模樣,我接著說:“下次,我們把垃圾都送給小“青蛙”吃吧,它一定會謝謝我們的。”兒子一聽,連聲說好。從此以后,每天到處找垃圾喂給小“青蛙”吃,成了他最愛做的事情。受到垃圾桶的啟示,我在玩具箱的兩面貼上了五官,一邊是開心的臉,一邊是傷心的臉。每次兒子玩過玩具,扔得一地不收拾時,我就把玩具箱轉到傷心的一面,模仿玩具箱傷心的表情對兒子說:“玩具箱沒有了玩具好朋友,好難過啊!我們快點把它的好朋友送回去吧!”這時兒子立刻就把玩具撿到了玩具箱里。當兒子整理好玩具后,我連忙把玩具箱轉到開心的一面,模仿玩具箱開心的表情說:“啊!它找到玩具好朋友了,心里真開心,謝謝你!”兒子聽了樂得呵呵直笑。經(jīng)過幾次提醒,兒子能主動將玩具送回玩具箱,玩具箱露出的開心笑臉一天比一天多!就這樣,原本艱難的收拾整理過程變成了有趣好玩的游戲,兒子樂在其中,不知不覺養(yǎng)成了好習慣!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復練習,不斷強化。其間孩子會覺得枯燥乏味,家長的威逼利誘往往收效甚微,甚至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游戲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最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長不妨借助生動有趣的游戲,創(chuàng)設擬人化的游戲情節(jié),激發(fā)孩子的活動興趣,讓孩子在游戲中反復體驗、模仿好的行為。這既能增加生活活動的趣味性,又能讓孩子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