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介紹:
16歲的小兵出生在江蘇蘇北農(nóng)村,3歲時,父母為了生計,遠赴上海打工,小兵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他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好,五年級時就輟學了。小兵平時沉默寡言,每次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有爸爸媽媽在身旁照顧,十分羨慕。終于,在他14歲時,父母來到了離老家相對較近的蘇州打工,也把小兵接到身邊,一家人終于團聚了。但因從小沒和父母一起生活,小兵與父母關(guān)系很淡漠。
一天,小兵的幾個好伙伴從老家遠道而來,小兵想請他們吃飯,就回家向母親要200元錢。母親說沒有錢,父親正巧在旁邊,看到兒子又來要錢,把他數(shù)落了一通,父親越說越氣,最后還要打他。小兵心里很窩火,氣呼呼地走了。他覺得自己不僅沒能如愿招待朋友,而且還在朋友面前丟了臉,這一切都是父親的錯。恰巧叔叔喊他去喝酒,小兵正想解解心頭悶氣,便滿口答應。三瓶啤酒下肚,小兵一肚子的怨氣出來了:“老頭子今天又不給我面子,還打我罵我,總有一天我要殺了他!”叔叔并沒在意小兵的狂言,以為他在說醉話。
小兵知道,殺人需要膽量和武器。他到附近小賣部向店主賒了一瓶“雙溝大曲”,一路走,一路喝,還沒走到家,半瓶白酒已經(jīng)下肚,借著酒勁,小兵殺人的欲望更加強烈。他忽然想到,叔叔家里有把西瓜刀,于是返回叔叔家,二話沒說,拿起那把雙刃西瓜刀就直奔父母家里。
一進家門,小兵看見只有母親一人在家。他滿身酒氣拿著一把長刀,殺氣騰騰。母親感覺不對,正想責問小兵,沒想到小兵先開口了:“老頭子在哪,我要宰了他,他死了,我再自殺,一了百了……”母親一聽連忙勸小兵:“我給你200塊錢,快把刀丟掉,不要鬧了?!毙”徊悄赣H,反復嚷嚷說,先殺父親,然后自殺。母親越聽越心驚,趕忙到隔壁鄰居家打電話告訴丈夫,“兒子酒喝多了,說要殺你,你先別回來?!?/p>
小兵的父親一接電話,大怒不止,“反了天了,這個小兔崽子還敢殺老子,我就讓他殺殺看……”他騎上摩托車,風馳電掣般地回到家。剛想抬手狠揍兒子,哪知小兵先用刀對準父親就刺,連捅十余刀還不住手。幸虧叔叔聞訊趕來,沖上前將侄兒按倒在地,并將小兵制服。受到嚴重驚嚇的母親這時才想起撥打110和120。
父親被送到醫(yī)院搶救,命是保住了,但脾臟破裂、血氣胸、肋骨骨折和失血性休克。經(jīng)法醫(yī)鑒定,已構(gòu)成重傷。
小兵酒醒后,對自己的行為十分后悔。在派出所,他如實交代了全部作案過程。后經(jīng)法院審理,小兵因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
(文中人物系化名)
>>法律分析:
我國《刑法》第232條規(guī)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49條規(guī)定: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第17條規(guī)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第23條規(guī)定: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根據(jù)以上法律規(guī)定,又鑒于受害人得救,小兵屬于犯罪未遂,所以,法院判小兵有期徒刑3年是有法可依的。
>>律師點評:
小兵從小做了10年的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外出打工,導致親情缺失,他養(yǎng)成了內(nèi)向、孤僻、偏激的性格。而性格缺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善的。后來雖然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小兵并沒有與父母建立起良好的溝通關(guān)系,更關(guān)鍵的是父母對這方面沒能給予足夠的重視。
案發(fā)后,法院專門聘請心理咨詢師為小兵進行心理疏導,心理咨詢師分析認為,“其實在小兵心底深處,是十分渴望得到父母的關(guān)愛的。但他越是期待,越是失望,從而造成內(nèi)心自卑、孤僻,不愿與人交往,不愿意表達想法,這也是留守兒童比較普遍的心理狀況?!?/p>
父親對小兵動輒打罵,這種粗野、蠻橫的教育方式,不僅不能讓小兵心服口服,起不到任何教育效果,反而使他產(chǎn)生逆反心理,甚至演變成對父親的仇親心理。
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日子大多過得非常艱辛,再加上文化水平有限,使得他們的法制觀念比較薄弱。但既然生養(yǎng)了孩子,就要擔負起教養(yǎng)之責。在遇到問題或沖突時,應該學會和子女換位思考,盡力說服他。而不能像小兵父親那樣看到孩子來要錢,就不由分說把他數(shù)落了一通,還要動手打他。父母應該給孩子留有面子,不要一味地去傷害他的自尊心。
另外,留守兒童的父母也應該多和孩子說說自己在外打工的辛勞,以及對子女的期望,讓孩子正視現(xiàn)實,體諒父母背井離鄉(xiāng)的不易、與家人聚少離多的無奈,從而更加努力地學習,將來幫助父母改善生活,更好地立足社會,謀求發(fā)展。
(作者系江蘇省律師協(xié)會未成年人保護業(yè)務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維世德律師事務所副主任。)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