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幼兒園后,孩子開始了系統(tǒng)的教育和學習。老師為了強化學習內容,促進幼兒成長,加強親子溝通,常常會布置一些“親子小任務”。一些家長在“小任務”面前要么包辦代替,要么放任不管。那么,如何達到理想的效果呢?
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3-6歲是幼兒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家長們要善于抓住任何一個發(fā)展孩子語言能力的機會。老師布置的“小任務”,雖然會通過家校路路通平臺通知家長,但家長可以故作不知,讓孩子講清楚任務要求、達到標準、完成時間等。
譬如:一次我們班布置了一項親子任務——我會講的故事。要求孩子講述故事,家長記錄。第二天,小朋友把作業(yè)交上來后,我發(fā)現,作業(yè)質量參差不齊。有的家長晚上回家較晚,又擔心孩子沒交,會被老師批評,干脆“越俎代庖”,這樣就失去了意義。有的家長是認真完成的,但怕耽誤時間,沒耐心聽孩子講完故事。還有的家長,孩子不會的就不做,干脆空在那里,這種家長雖然態(tài)度誠實,但沒有盡到引導孩子的責任。
面對這類親子小任務時,家長們不應該著急,要慢慢引導,耐心傾聽,適時鼓勵。久而久之,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才會突飛猛進。
鍛煉動手能力
“幼兒園布置給小朋友的手工作業(yè),大部分都是我做的,我可不敢讓他自己動手,碰剪刀多危險啊?!蔽野嗟囊晃患议L表示。是啊,考慮到小朋友拿剪刀不安全,大多數家長就不讓孩子做手工作業(yè)。其實,給孩子們布置的回家手工作業(yè),都是用廢報紙、可樂瓶做小玩意或用水果做小動物。有點難度的手工作業(yè)確實可以讓家長協助完成,其目的也是通過親子合作,促進彼此的交流與溝通。
家長在引導孩子對剪子、小刀這些手工工具使用時,可以先做簡單的講解,再告訴孩子有什么危險,還要耐心說清楚使用的方法、注意事項等。讓孩子大膽地去試,不斷激發(fā)孩子對活動的興趣,提高動手能力,促進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因此,家長應該轉變“一手包辦”的觀念,學習一些培養(yǎng)幼兒動手能力的經驗和方法,與孩子一同完成。
養(yǎng)成做事精益求精的良好習慣
家長要教育孩子無論對于學習還是愛好,都要講究一個“精”字。事實證明,對自己要求嚴的孩子,做事就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反之,凡事馬馬虎虎,大大咧咧,就容易出現差錯。
在我們幼兒園,五月是親子閱讀月,有項親子作業(yè)是和媽媽一起制作圖書。要求媽媽畫難點的畫,容易的畫由孩子自己畫,涂顏色也都由孩子來完成。孩子畫畫時,應該讓他按自己的意愿來畫,不一定要和故事書上畫的一樣,家長要做的是從他的畫中找出優(yōu)點來表揚,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閃光點。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不能用敷衍的“畫得真好”“你真有天賦”等這樣籠統(tǒng)的表揚,要說出具體哪里好,比如“你的這根線條畫的真流暢,曲線特別優(yōu)美”“你這塊顏色用的真好,給人感覺很舒服”等等。對于出現的小問題,例如顏色涂得不均勻,不飽滿,不鮮艷,媽媽要耐心地說出怎樣涂顏色才會更好,這樣,孩子從中才能夠逐漸養(yǎng)成做事精益求精的良好習慣。
“親子小任務”是一種教會家長如何教育孩子的教育活動,所以需要家長以正確的心態(tài)參與其中,鼓勵孩子勇敢自信,避免包辦代替,把學習鍛煉完成任務的機會留給孩子,使幼兒的情感在“親子小任務”中獲得發(fā)展。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