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
慢跑流行
如果之前沒見過這一幕的話,遠遠望去,你一定會以為那個在十字路口像彈簧一樣繞著信號桿蹦來跳去的人精神上可能出了毛病。但你走近一看,才知道這個穿著短褲、圓領衫、運動鞋的人只是在慢跑,他/她之所以在這里表演原地跑是為了等對面的紅燈變綠好穿過馬路而已。顯然,他對你的到來置若罔聞。而若在平時,十有八九,在這么近的距離與一個人相遇,他總會禮貌地向你“嗨”那么一聲,可此時他對你基本上是視若不見?;蛟S,你以為他正沉浸在令人陶醉的音樂之中,這只要看看他的胳膊上綁著的iPod和耳朵里塞著的耳機就可以知道了,似乎是那看不見的音樂像一堵玻璃墻一樣把你們隔開了。但其實他并不是沉浸在音樂之中,而是沉浸在慢跑的迷狂之中。那個耳機的真正的作用并不是播放迷人的音樂,而是要告訴別人,他正在慢跑,正在健身,所以,“請勿打擾”!
事實上,在加州,幾乎從早到晚,隨時都有人在慢跑。當你一個人在人行道上走的時候,經(jīng)常不是看見有人向你迎面跑來,就是聽見身后有腳步聲傳來。這要是在晚上,看到或聽到有人向你跑過來,難免會有點緊張,因為,說不定這人懷里揣了把槍想問你借點錢或者干脆把你結果了也未可知。不過,這方面的傳言雖然很多,最起碼到現(xiàn)在我還沒遇到過這樣的家伙,否則,寫這篇文章的人大概就不是我了。
當然,對此也無需緊張,只要知道在美國生活和在中國一樣,都不容易就是了。比如,總有人喜歡牽著自己的狗在沙灘上慢跑??擅慨斘铱吹焦防鄣脷獯跤酰囝^伸得比吊死鬼的還要長還被主人扯著拼命跑時,就不禁頓生同情之心,在美國做條狗也不是那么簡單,最起碼,它得會慢跑才行。而更多的人是在健身房里慢跑,在跑步機吱吱扭扭的聲音中邊看電視或邊聽音樂邊邁動雙腿。但就像漢堡包一樣,慢跑這個幾乎與橄欖球、NBA和棒球一起成為美國的體育符號的運動卻不是美國人發(fā)明的,它是新西蘭教練阿瑟·里迪亞德(Arthur Lydiard)在20世紀60年代初首先提倡的。但讓其在美國發(fā)揚光大的卻是他的朋友,俄勒岡大學田徑教練比爾·伯爾曼(Bill Bowerman)。
1962年,比爾到新西蘭旅行,在接觸了阿瑟的同時也接觸了這項運動。此行讓他對慢跑一見鐘情,回國后,他就開始熱心推廣慢跑。須知,比爾不僅是美國偉大的田徑教練,還是耐克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與合伙人,他帶領的運動隊曾贏得24個美國大學生聯(lián)盟錦標賽的個人冠軍,并培養(yǎng)了33名奧運會選手,他還親自設計了耐克的多款跑鞋并享譽一時??上攵?,由他出面推動慢跑的發(fā)展,該有多么大的影響力。這點僅從1966年他與心臟病專家哈瑞斯(W.E. Harris)合著的那本90頁的《慢跑》(Jogging)居然在短時間內賣出100萬冊就可見一斑。
在這本暢銷書的背后,是這項以長時間的勻速跑動為特征的有氧運動,這項過去常常是拳擊運動員用于熱身的運動在美國一夜之間風靡了起來。時至今日,慢跑在美國早已不僅僅是時尚,而是成為一種美國人在日常鍛煉中最常見的運動。我覺得,這除了與該項運動的簡便易行,老少咸宜和美國所具有的開闊的空間有關以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國人對健身的癡迷。正是出于對健身的癡迷,美國人才會那么喜歡慢跑,喜歡運動。正是由于慢跑是美國的一項標志性的運動,為贏得大眾的歡心,美國政客也常常拿它來作秀。如2006年6月27日,時為總統(tǒng)的布什就和因伊戰(zhàn)失去雙腿的陸軍士兵克里斯蒂安·巴奇在白宮南草坪進行了一場慢跑,以鼓勵已裝上假肢的后者身殘志堅,勇于生活。而他的前任克林頓在白宮時,每周一都要跑上個5英里,他的繼任者奧巴馬也是個慢跑迷,據(jù)稱每天都要跑個3英里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為此,以生產(chǎn)運動鞋知名的新拜倫公司在向其獻媚的同時也為了多賺點錢,還特地推出了一款名為“總統(tǒng)奧巴馬”的慢跑鞋,以滿足市場強勁的需求。
可因此就得出美國人喜歡慢跑或喜歡運動是因為他們異常喜愛自己的身體并對其癡迷的結論,那就錯了。因為,他們所癡迷的只是身體所能提供的“功能”,而非其本身。換句話說,“身體”在他們的意識中只是一種“工具”,它就像是一臺供人們使用的用各種肉體零件組裝成的機器,并無特別之處。所以,他們才會在談到“健身”(Bodybuilding)的時候,用“建造”(build)這個單詞,而建房子也好,造飛機也好,用的同樣也都是這個單詞。就是出于這樣的觀念,美國人對身體的建構與維護也才自成一格。不過,也因此引發(fā)了另外一種奇特的現(xiàn)象,那就是美國人在拼命鍛煉身體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對各種藥片的崇拜,亦可說是癡迷,他們無不在瘋狂健身的同時也瘋狂吞下無數(shù)藥片。這個現(xiàn)象幾可與慢跑相映成趣。
藥片癡迷
在這些名目繁多的藥片中,我以為最為有名的當數(shù)“偉哥”的發(fā)明,它的作用無非是想讓身體的某一部位在某一時刻發(fā)揮其最大功能。但從這個小小的藍色的藥片里,無疑既可以看到美國人對藥片的崇拜,也可以看到他們對身體的態(tài)度,也即身體說穿了是可以通過人工手段控制的,慢跑也好,吃藥也好,其目的都是如此。顯然,相對于慢跑,吃藥更為簡便,也更為直接,也更易被美國人所接受和“吸收”。這也是為何在美國不管你走到哪家超市,都能發(fā)現(xiàn)總有一排長長的貨架上擺著各種維生素片、深海魚油和其他的不知名的營養(yǎng)藥片的原因。它們劑量不同,從每天吃一片到每天吃三次每次吃一大把;顏色不同,從單一的白色到赤橙黃綠青藍紫各色俱全;功用也多種多樣,從緩解愛美女士穿高跟鞋所引起的腳踝肌肉疼痛,到可以讓練健美的男人的肌肉更有型也更快有型的“肌肉奶粉”或蛋白粉,乃至為前列腺炎癥苦惱的中年男特制的添加有西紅柿或南瓜提煉物的維生素藥片等,不一而足,真可謂極盡巧思。
每次去感覺比泰坦尼克號還要大很多的“好市多”(COSTCO)超市買東西,只要經(jīng)過那排專賣各種維生素的巨大的貨架和堆得像小山一樣的各種巨大的藥瓶,我都會感到無比震撼。尤其是那些正把一瓶一瓶藥片往購物車里扔去的熙熙攘攘的顧客們臉上若無其事的神情,總是讓我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那就是,美國人很有可能是世界上攝入各種藥片最多的國家。當然,來這里買藥的不僅僅是美國人,就像吃“偉哥”的人不一定必然是美國人一樣。前些天,我在上海的一個朋友給我來了一封雞毛信,他因為在單位里從事接待工作而不得不經(jīng)常飲酒,為避免傷身,想讓我給他買幾瓶可以保護肝臟的維生素片托人帶回去。這也恰好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美國藥片的威力之大,影響之大。
而在我看來,美國人這種對藥片的癡迷實際上是對身體的輕蔑,因為他們認為身體的各種癥狀皆可通過藥片來調節(jié),他們相信各種藥片甚于自己的身體本身,所以,美國才會有那么多人因服用各種藥片而上癮,甚至死亡。近年不幸去世的邁克爾·杰克遜,惠特尼·休斯頓,皆為此例。在美國,想減肥可以吃藥,想變胖也可以吃藥。而且,更重要的是,美國人因此形成了通過改變身體的狀況來改變精神的狀態(tài)的習慣。所以,一個人高興了可以吃藥,不高興了也可以通過吃藥讓自己重新高興起來,一個人的性格太內向了可以吃藥,性格太外向同樣也可以吃藥,總之,身體是隨時隨地可以用各種藥片控制的,精神也是可以借對身體的控制隨時隨地得到改善的。
可藥片的本質,不就是一種人造的某種抽象理念的承載物嗎?所以,與其說它是一種醫(yī)治肉體的淀粉化合物,還不如說它是一種醫(yī)治精神的理念。由此亦可看出,美國人所真正癡迷和崇拜的并不是身體這樣的有形的物體,而是那些抽象的理念,如莫名其妙的愉快,良好的自我感覺,像電影中的明星那樣有型有款等。說到底,身體只不過是為這些理念服務的工具和手段罷了。因此,慢跑也只是某種形式的藥片而已,美國人拼命鍛煉與拼命吃藥其實是一回事,盡管它們在美國現(xiàn)實生活中的并行不悖多少讓人感到有些奇怪也有些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