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關起門來就是一桌麻將
在小說《五四遺事》的尾聲,新青年“羅”坐擁三位嬌妻。張愛玲寫道:“難得有兩次他向朋友訴苦,朋友總是將他取笑了一番說:‘至少你們不用另外找搭子。關起門來就是一桌麻將。”
舊時代里,大家族的妻妾成群為麻將這種游藝項目營造了天然的溫床。關起門來就是一桌麻將的例子比比皆是:《大紅燈籠高高掛》、《半生緣》、《海上花》……考究一點的大戶人家,象牙鏤刻的牌面配上黃竹板的牌身,每一枚小小的牌張都仿佛精細的藝術品,被小姐少奶們的纖纖玉手夾起,在八仙桌上掠過一個飽滿的弧形,再清脆地落到牌池,擲地有聲。一個下午的時光就這樣在氤氳的燈下消磨去,再閃回到電影里,教后來的人得以一窺當年風物。
生活消遣之余,麻將桌還是個社交所?!督疰i記》里,曹七巧“在麻將桌上一五一十將她兒子親口招供的她媳婦的秘密宣布了出來,略加渲染,越發(fā)有聲有色”。到了《花樣年華》,一對中年男女欲行還止、欲拒還迎的情態(tài)又借著一桌麻將顯山露水。
看過《色·戒》的想必都還對電影的那一幕開場戲記憶猶新。和小說一樣,電影也是在太太們的麻將桌上開始的——牌局上的易太太馬太太麥太太,易太太馬太太麥太太嘴里牽扯出的那些個李太太廖太太麻太太,還有那些迅疾閃過的摸牌搭話、金鏈鉆戒、淺笑蹙眉、端茶遞水送羹湯……眼花繚亂程度,頗得小說神韻——就是要先教觀眾一頭霧水,再從復雜的人際關系里去蕪存菁,終于在那一片喧囂底下,辨識出秘而不宣的東西來。
何賽飛回憶當時拍戲的情景,短短幾分鐘的麻將戲、兩頁紙的對白,足足拍了一整天,“稍微有一點不對就得重來”。而麻將對于《色·戒》,幾乎也從小道具升格為大配角。小說里寫老易得手后的暗喜:“不吃辣的怎么和得出辣子?”電影里則安排王佳芝在牌局過后與老易幽會,佳芝道:“整晚都輸,就贏了你一次?!?/p>
當年看楊德昌自編自導的電影《麻將》,初以為必是對小市民生活的白描??春髤s不免生疑:一個“臺北朝五晚九”式的故事,還像《春光乍泄》般搞了不少“香港”、“安琪拉”、“馬特拉”的政治隱喻,從頭到尾沒出現(xiàn)過一張麻將牌,跟麻將有什么瓜葛?如今想來,張震在其中的遭遇,豈不正和王佳芝一樣: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在人生這個大牌局里,誰知道一只勢單力孤的蟬,什么時候就會變成致命的黃雀?
打麻將打成了類型片
麻將在香港叫“麻雀”,由此衍生的名詞還有“雀牌”、“雀友”、“雀館”。油尖旺一帶,沿著彌敦道一路行來,稍稍抬頭四望,就能看到“××麻雀館”、“××聯(lián)誼會”、“××娛樂公司”的霓虹燈,白天都在閃爍。大大的“中發(fā)白”字樣明示路人:不管名目為何,雀友總是其中???。夜幕降臨,雀館的磨砂玻璃移門緩緩打開,你可以看到一個偌大的場館,幾十張麻雀臺齊齊擺開,彼此之間不設屏風。煙霧繚繞中,上了年紀的街坊、叼著香煙進進出出的小年輕,就這樣熱鬧地圍坐在一起,共同用嘈雜的搓牌聲聊以消遣。
這樣家?;膴蕵穲雒?,在港片中卻往往被以夸張的方式呈現(xiàn):譬如給館主派發(fā)個黑社會的背景,或是幾個幫派在此談判,一語不合立即拔出西瓜刀怒目相向,中間最勇最無畏的那個光膀子大漢,一般都叫“喪彪”。
除此之外,各種神乎其神的雀牌技藝、出千秘門也被歷代港片一再揣摩、宣布、發(fā)揚光大?!肚踔酢?、《千王群英會》、《雀圣》、《千門八將》、《不夜天》、《大四喜》……聽名字就跟麻將息息相關,再加上撲克、牌九、輪盤,以“賭”為名的影片在香江可謂自成一派,獨開類型先河。高手名錄從上世紀70年代的謝賢、陳觀泰到80年代的周潤發(fā)、萬梓良,再到90年代的周星馳、00年代的杜汶澤,不一而足。
而麻雀之于港人,不僅是戲劇化的夸張想象,更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潛臺詞。港劇《陀槍師姐》里,朱咪咪給她三個女兒分別取名“三元”、“四喜”、“五福”,盡是麻將大牌術語,可見深入人心的程度。各種8點檔熱播港劇里總有人數(shù)一齊就準備開臺的場面,牌桌上閑話家??梢?,談經(jīng)論緯也不妨。娛樂圈中人不僅在戲臺上演,還在生活里親身實踐。英皇老板楊受成就曾在生意受阻時,特意邀請合作方某女士入席同戰(zhàn),席間投其所好,頻頻點炮,將她的荷包喂飽,終于精誠所至,換來對方的主動配合,才做得成大生意。麻將風格之于香港人,可以體現(xiàn)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在“和牌”的核心目標下,各出奇招,盡顯才能。
就連慣以浪漫武俠見長的徐克,也拍過勵志喜劇片《大三元》。片中主演的綽號直接就叫紅中、發(fā)財、白板、東東、南南、北北。流鶯加上麻將,夸張的手法帶出徐克獨有的幽默感。
許鞍華靜如止水的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中,也有一大家子親戚上酒家聚會,開飯前先要開席打麻將的場面。這在香港幾乎成為一種慣例,即使是晚上喝喜酒,酒店也會在下午就擺好牌桌,來往賓客先入局開牌,形同暖身熱場。
普遍被認為很能抓住香港本土精神的動畫片麥兜系列,同樣沒有放過這一風俗:春田花花幼稚園校長多年后找尋當年桃李回校園慶賀周年紀念,在大角咀舊樓上的天臺設下火鍋宴,開席前一樣以打麻將為娛樂項目。甚至連幼稚園都有打麻將課程教給小朋友,《麥兜故事》里的麥兜就曾在噩夢中被一只比自己身體還大幾倍的麻將牌追逐,奪路而逃。
因地制宜的老戲骨
香港的亞洲近鄰日本,一樣稱麻將為麻雀,并且樂此不疲地將生活投射進影視劇。最近在中國很紅的日本影星堺雅人就是其一。電影《南極料理人》中,他飾演技術一流的廚師,給駐守在南極圓頂富士基地的觀察員們烹飪各種美食。再看看那些觀察員,百無聊賴又無處可去消遣時,除了吃,就是圍在暖爐前湊一桌麻將,還美其名曰“中國文化研究會”。
再往前看,《極道鮮師》、《最后的朋友》……也不少麻將場面。更為極致的是,動漫根基深厚的霓虹國,還以麻將為核心題材創(chuàng)作了動漫劇《斗牌傳說》、《天才麻將少女》。盡管麻將的計分規(guī)則與中國不同,但游戲規(guī)則如出一轍?!短觳怕閷⑸倥返墓适露ㄎ辉谥袑W學生社團,既是日本動漫擅長的領域,也使麻將的流行凸顯得更加年輕化。
隨著亞洲赴歐洲、北美的移民日益增多,麻將這種市民文化也隨漢字、粵語、中國菜、牌九、幸運字條餡餅等等東方元素一起,匯聚到了唐人街,乃至歐美影視劇中。從前,我們可能在《新福爾摩斯》里領教過漢字的推理元素;在《犯罪現(xiàn)場調(diào)查》里見過賭牌九的日本黑幫;在《欲望都市》里看主角吃出幸運餅里富有暗示性的字條;在《老友記》里聽過他們點中國菜。到了今年,《魔幻都市》里的女人們開始打起了麻將而不是橋牌,甚至功夫熊貓阿寶,從大銀幕走到小屏幕以后,也和城里的兔子鴨子豬們,湊成了一桌麻將。
和高貴的橋牌、奢靡的輪盤、神秘古老的牌九相比,麻將上得了大戶人家的廳堂,也下得了幽巷潮濕的陋室。垂垂老者圍坐起來是一場生活秀,年輕人熱鬧開局則立即化身新的潮流。陽光很好的下午,它像是可以令歲月的流逝減速;性命維系的深夜,它又隨時可以令人一念生,一念死。說起來,麻將的銀幕形象正像個一人千面的老戲骨:有時明艷,有時家常,也有躲不過的陰暗。
而說到陰暗,最熟悉的詬病便與“賭”字相關。賭能成癮,歷來人們對毒癮的成因都有各種分析,譬如成就感、譬如翻本心切、譬如以激情挽救乏味人生。但最近一部以刻畫人性見長的英劇《殊途同歸》卻給出了另一種解釋:
男主角沉迷賭博無法自拔,終于淪為跟蹤狂。在被捕前的促膝長談中,他告訴剛剛成年的女兒:“你知道我為什么賭博嗎?因為我很聰明,而我沒有把聰明用在正道上。我成天不費腦子地開著出租車來來去去,所以一有機會就想做點需要動腦筋的事……而我唯一能做的需要動腦筋的事,就是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