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雪
呀呀,一輛輛自行車從校園里飛馳而過。在清華的日子,除了書籍、同學,最親密的伙伴就是自行車了,每日生活離不了它,在清華的日子就是與自行車相伴的日子。
剛開始到學校時,一位學長向我介紹到校最先做的兩件事:買筆記本,買車。話一出口,嚇我一跳,傳說中因為打工機會多,清華學生都比較富裕,買臺筆記本方便學習倒還說得過去,怎么一進校門就得買車?后來才聽明白,筆記本就是普通記筆記的本子,清華的學生都有認真記筆記本的習慣,不買上一摞一學期是不夠用的。車乃自行車,原因主要是學校太大,如果你要在學校里走著上課、吃飯,非累死你不可。
一到下課時,主干道上真可謂車輪滾滾,兩輛自行車“親密接觸”的事件屢見不鮮,據(jù)說還發(fā)生過因為自行車的相撞,自行車的男女主人撞出一段美好戀情的故事。不過最常見的解決方式是相撞后默默地分開,各奔東西。
自行車的大量需求帶動了偷車行為的猖獗,據(jù)說進校兩年還沒丟過車就是一件極為稀罕的事了。大部分人平均一年丟一輛車,我的一位同學居然在一個星期內(nèi)丟了兩輛車。
清華BBS上曾流行過這么一個帖子:某人為防自行車被偷,在一輛自行車上面鎖了五把鎖,但仍是被偷;此人購了新車后又加了十幾把鎖,并貼紙上書,“看你怎么偷?”車倒是沒有被偷,只是上面又加了一把鎖,有人留言:“看你怎么騎?”此人郁悶至極。
帖子雖為杜撰,未必為真,但確實也道出了清華學子們對偷車行為的無奈。一到放假,大家最擔心的就是自行車長時間沒有看管的安全問題,假期歸來,大家互問的一句就是:“你的自行車還在嗎?”
為了防止自行車被偷,清華的自行車都是“除了車鈴不響哪都響”的貨色,市場上一輛新的自行車價格也就是一百多點,但是清華附近的舊車價格都在七八十元,居高不下。新的自行車容易被偷,大家還是鐘愛舊車,新自行車在學校里是沒有市場的。害怕自行車被偷,大家都養(yǎng)成了不擦車的習慣,唯一要擦的地方就是車座。
因為車舊,毛病也就多,今天爆個胎,明天掉個腳蹬子,免不了要修,據(jù)統(tǒng)計清華校內(nèi)的修車攤子足有三十幾個,隔幾步就有一個,隨壞隨修。無論什么時候,來到哪個攤子上,修車人都是絡(luò)繹不絕。在清華園里,就有一位因修車而聞名全校并受到校黨委書記會見的師傅,因為他的攤位設(shè)在一座小橋旁邊,學生們都親切地叫他“小橋師傅”,小橋師傅態(tài)度好、技術(shù)過硬和價格低廉使他在同學中間口碑頗佳。為方便小橋師傅晚上修車,學生們還上書學校有關(guān)部門,在小橋師傅的車攤子上架起了電線,校內(nèi)報紙專門為此撰文《修車小燈為誰亮》,一盞小燈的點亮,點亮的不僅是修車人的心,更點亮了莘莘學子的心。
六七月份的畢業(yè)時節(jié),二手版上交易最多的就是自行車了,許多赴外地就業(yè)的畢業(yè)生不得不將自己多年的 “寶馬”發(fā)帖低價賣掉,需要自行車的學生們也趁機搶購一輛“物美價廉”的自行車。留在北京工作的學生則用出租車將自己的“愛車”拖到新的租住處,這些駛過清華園里風風雨雨的舊自行車們將繼續(xù)陪伴清華學子們駛向人生的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