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霞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今中外,許多名人,如李白、屈原、徐志摩、莎士比亞等等,他們不是老師教出名,而是自己博覽群書,自學成名。所以,教師不光要在課內把讀書的權利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學會讀書;還要在課外組織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因為,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是最經常最重要的語文課外活動,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形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措施之一。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有興趣地讀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币虼?,激發(fā)小學生對課外讀物的興趣,使他們懷著濃厚的興趣,把課外閱讀當成一種渴求性的自覺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激發(fā)學生投入地進行課外閱讀呢?
在課前,教師可以巧妙地引導學生帶著懸念讀書。富有強烈地好奇心,喜歡揭秘是小學生的性格特征。在學習一篇新課文之前,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懸念,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和課文有關的書籍。例如,在教學《獄中聯(lián)歡》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就課題質疑,就“獄中”、“聯(lián)歡”這兩者之間看似矛盾的關系創(chuàng)設懸念,讓學生閱讀小說《紅巖》和相關題材的革命書籍。學生通過課前閱讀,了解了當時復雜的歷史背景,對“江姐”、“許云峰”等為了迎接解放與集中營的敵人斗爭到底的革命者有了深刻地了解。這樣的課前閱讀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看課外書的興趣,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課后,教師還可以拓寬課文的外延,指導學生進行拓展型閱讀。在學完一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圍繞文章的寫法,指導學生閱讀一些表達方法類似的文章,鞏固學生對各種表達方式的掌握。也可以圍繞文章的內容,就文中有疑難的地方,通過閱讀尋找答案;或者對文章介紹的知識進行廣泛的了解,拓寬視野。例如,學生在學習了《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后,對“太陽離地球的距離到底是否會變化”產生了疑問,這時,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閱讀一些有關宇宙星球的書籍,幫助學生尋找答案。通過閱讀,學生不光解開了心中的謎團,還提高了查閱資料的能力,深刻理解了“做學問要實事求是,謙虛謹慎”的道理。同時,要激發(fā)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興趣,必須重視語文教學實踐活動的組織。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舉行演講賽、辯論會、朗讀比賽、知識競賽等等。
二、有目的地讀
課外閱讀,畢竟有別于課內閱讀,因而在取向上必須更加明確。閱讀目的的確定,閱讀意識的指向,都必須更具體,更專一。
“積累”,對于每一個讀書人來說,都十分重要。課外閱讀是積累材料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多讀一些經典性著作,積累知識。例如,閱讀古詩,名言等等。同樣,還可以指導學生帶著課內的某些疑惑,進行資料性、參考性閱讀。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鞏固課內知識,充實知識倉庫,豐富運用材料。當然,在指導學生積累閱讀時,也要教給閱讀方法。例如,摘錄好詞好句好段,背誦著名詩篇,做閱讀卡片等等。
尋根究底是小學生的性格特征之一。因勢利導的探究性閱讀可以成功地延伸課內閱讀。對于一些節(jié)選作品,學生往往有意猶未盡之感。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作者的原著,使學生對作品做一整體上的了解,從而了解人物性格的形成,探究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等等。這種刨根尋底的閱讀,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水平,還有助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課文的內容,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很多學生在寫作文時,往往為沒有素材而煩惱。為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教師可以有的放矢地向學生推薦一些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課外讀物,擴大學生的知識儲藏。在小學階段,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建議學生閱讀有關名人的故事,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者與課文知識有關的書籍。例如,學生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可向學生推薦《安徒生童話選》等。
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閱讀一些和小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報刊,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又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總而言之,只有使學生想讀,教學生會讀,讓學生多讀,才能達到有效閱讀的目的,真正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作者單位陜西省武功縣普集鎮(zhèn)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張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