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錫勝
如今,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九年義務教育面臨著悲涼的尷尬,那就是“不準體罰”的呼聲非常高,很多社會人士動輒就是打電話或者寫信狀告老師!而我私下認為是新聞媒體不負責任地引導家長把教育改革中出現(xiàn)的沖突矛頭直接指向學校!一些家長和孩子,把老師令學生改正錯誤和缺點的正當行為當成了體罰,甚至如果老師有半點過激行為,便將老師的這種行為認定為違法行為!老師為了規(guī)范學生行為,時常會進行必要的懲戒,結果是被學生和家長們視為體罰,整個社會各方面都是一邊倒地同情和支持被懲戒的學生,老師們自然就成了眾矢之的,使得老師們不太敢大膽管理學生,這樣勢必造成老師怕學生,或者老師明哲保身。相反,許多家長極力將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全部推給老師,認為孩子的教育無論好與不好,完全由老師負責。而實際上,父母才是子女的監(jiān)護人,是子女永不退休的班主任,老師不能也無力承擔“負全責”的重任。
作為一名老師,我并非是替老師推卸責任!無論是在縣城還是鄉(xiāng)鎮(zhèn),只要你在一些不規(guī)范電子游戲室或者網(wǎng)吧門口看看,消費者當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未成年人!為什么學校老師三番五次重申“不準進入”的現(xiàn)象卻屢禁不止?看著一些家庭教育缺失的青少年,由于監(jiān)管教育不力或無法監(jiān)管,以及無法抵擋社會上的不良誘惑,逐步養(yǎng)成一些壞習慣、壞毛病、壞思想……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說句老實話,老師的心在流血!這難道不是懲誡不嚴或者缺乏懲戒教育的惡果?所以我個人頑固地認為:教育上的懲戒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但要嚴格將它同體罰區(qū)分開來。
體罰在中國封建教育中,是一種司空見慣的教育手段,老師可以用戒尺等任意處罰學生,輕則以戒尺打掌,重則罰跪于圣人前。體罰,《現(xiàn)代漢語詞典》注釋:用罰站、罰跪、打手心等方式來處罰兒童的錯誤方法,是一種以身體折磨或者身體傷害作為懲罰手段的強制教育方式,目前在學校教育中已經(jīng)禁止對學生進行體罰。扇耳光、扯耳朵、罰跪、罰站、罰曬……罰自己打自己、罰掃地、罰抄作業(yè)等等,嚴重地撕裂了學生脆弱的自尊心,是對學生人格的侵害。
懲戒是老師職業(yè)地位賦予的一種強制性權利,是老師維持教育教學活動正常秩序的職業(yè)需要,它針對的是學生違反規(guī)范的行為。使用懲戒教育手段必須始終著眼于學生的可接受性、發(fā)展性,只有這樣才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懲戒教育方式。一般說來,學生不喜歡程式化的教育方式,簡單的說教和體罰、辱罵都是學生反感的。針對學生的個性和所犯錯誤的性質,設計適當?shù)那榫?,把懲戒融入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在情景和活動中體驗、反思、感悟,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懲戒作為一種教育方法是具有正面意義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獲得成功與贊賞,遭受失敗與懲戒,生活世界投射到學校教育中就表現(xiàn)為賞識教育與懲戒教育并存。必要的懲戒教育可以使學生體驗到許多賞識教育無法體驗的東西,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痛苦,更重要的是痛定思痛過程中的啟發(fā)與鍛煉,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質的重要方式之一,古往今來哪一個成功者不是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風風雨雨?
但是,如今很多人將懲戒和體罰混為一談。首先,人們習慣于將懲戒與體罰等同,由于懲戒與體罰有相似性,比如都包含懲罰的因素并以某種懲罰形式表現(xiàn)出來。其實懲戒與體罰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懲戒是以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前提,以“小懲大戒”為最終目的。處在成長期的學生,特別是一些生性頑劣的孩子,如果不嚴加管制的話,他們天性中的劣根就不能摒棄,一些行動上粗枝就無法修剪,甚至由于家庭的溺愛和教育的缺陷,助長了這些人性弱點的滋生和蔓延,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就無法養(yǎng)成。
懲戒應當且合情合理,對任何一個學生實施懲戒都要弄清事實真相,避免主觀武斷,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學生而實施不同的懲戒。比如,對于感受性較強、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應少用懲戒或減少懲戒的強度,反之則應當加大懲戒力度。只要運用得當,懲戒能成為很好的教育手段,我們應合理慎重地使用它,讓每個一個學生都能接受完整的教育。
教育需要懲戒,只要家長、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的懲戒是合理的、懲戒的方式是科學的,在不傷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適當懲戒對孩子有百利而無一害。這一點,不僅教師要認識到,社會尤其是學生家長更應該認識到。只有在保留了適度懲戒教育環(huán)境里成長起來的孩子,才能真正長大成人并為將來社會的發(fā)展負起責任,才真正能夠成為一棵茁壯成長的棟梁。
(責任編輯譚有進)
中學教學參考·文綜版2012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