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思煒,侯書勇
(華東理工大學 理學院,上海 2 00237)
雨滴傳感器大多應用于汽車自動雨刮.現(xiàn)有的雨滴傳感器主要有三種類型:靜電容式,以兩塊極板作為傳感器,當有雨進入極板中間時,電容值會隨雨量的大小改變,從而判斷雨量;壓電振子式,以壓電元件作為傳感器,隨著雨量的變化,壓電材料會輸出不同的振動波形,從而判斷雨量;紅外線式,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當傳感元件接觸到雨后,由于介質折射率的不同,光線會發(fā)生全反射,根據(jù)光線全反射的強度判斷雨量大小[1].這些傳感器只有在雨量較大時,才能判斷雨量的大小,當雨量較小時,很難作出靈敏的反應.因此,本文擬對現(xiàn)有傳感器進行改進,以提高傳感器的靈敏度.
一束光線入射到平板玻璃后分為三段:L1為入射光,L2為折射光,L3為出射光.設滴落到平板玻璃上的理想雨滴(形狀為半橢圓)只有一滴,如圖1所示,在L1處安置激光信號發(fā)射器,在L3處安置光敏電阻.根據(jù)折射定律,無雨時,入射光L1和出射光L3是平行的.那么光敏電阻將接收到光信號,判斷為無雨.
由于玻璃折射率>雨水折射率>空氣折射率,當理想雨滴滴落在玻璃上,由于理想雨滴為半橢圓形,光線相對于雨滴的入射面和出射面是不平行的,則獲得的出射光L3與入射光L1一定不平行,出射光L3發(fā)生偏轉,光敏電阻無法接收到光信號,判斷為有雨.
在平行玻璃結構中,若雨量稍大,平板上雨水偏離理想雨滴較大,而近似為液體平板.此時光線產生的偏折角度Δ θ十分微小,其在光敏元件上的偏移量為
其中R為出射光L3的光程,要使Δ L偏移出光敏元件,就需要光程R足夠大.而傳感器距離的增加,會造成許多誤差的產生和擴大,故在實際應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需要對傳感器進行一定的改進,減少由于雨滴形狀的不同而造成的誤差.
圖1 平行玻璃結構雨滴示意圖
我們在原有的平行玻璃結構上,開一個V形槽,如圖2、3所示.雨滴落在槽內后,其上表面近似于水平狀態(tài),而下表面由于V形槽的限制,與水平面有很大的夾角.事先調整入射光L1,使其穿過V形槽斜面,從上表面射出,由于上下表面的斜率完全不同,因此出射光L3會產生一個較大角度的偏轉,使出射光L3偏離出光敏元件的接受范圍,光敏電阻無法接受到光信號,判斷為有雨.
圖2 V型槽無雨示意圖
圖3 V型槽有雨示意圖
我們定義V形槽和玻璃面法線的夾角為θ1,出射光與水平面的夾角為θ2.為了便于計算,我們調整入射光的角度,使其垂直于V形槽的斜邊入射,如圖4所示.這樣我們可以計算得出無雨時光線的偏折角度為0,而有雨時,光線的偏折角度為
圖4 偏折角度曲線
圖5 偏折角度曲線
其中n代表折射率.為了便于計算,我們根據(jù)實際情況作一些近似.空氣的折射率n空約為1.雨水因所含成分的復雜,沒有經過實際測量,近似采用水的折射率n水為1.33.代入(2)計算得到出射光的偏折角度曲線如圖5所示.
根據(jù)公式(1)可知,在光程固定的情況下,光線在光敏元件上的偏折距離僅與偏折角度(即偏轉弧度)有關,并且成線性關系.試驗中,光線僅需偏折0.5~1 cm,就可對雨滴進行判斷,而光程一般為5~10 cm以上.因此,偏轉弧度只需達到0.1即可.即θ1在42°~73°,都能對雨滴進行判斷.允許雨滴表面傾斜誤差15.5°.
由于傳感器在無雨時,光敏電阻能夠接受到光信號,而有雨時接收不到光信號.據(jù)實驗測定,兩者的阻抗差在6~10倍左右.因此,根據(jù)光敏電阻輸出阻抗的不同,設計如圖6所示電路.為方便測試,實驗中將電路連通一個電機.通過電機正反轉,判斷有無雨.
圖6中,R6、R7為光敏電阻(光敏電阻受光照之后阻抗降低),阻值為12 K.D1、D2為MCR系列可控硅,實驗中選用的是MCR100-6(當觸發(fā)電壓大于額定電壓時,可控硅導通;觸發(fā)電壓小于額定電壓時,可控硅截止[2-3])控制電路的導通與截止.當光同時照射到R6、R7上時,D1、D2觸發(fā)端電壓分別降低和升高,使得D1截止,D2導通.電機正轉,判斷無雨.當沒有光照射到R6、R7上時,D1、D2的觸發(fā)端電壓分別升高和降低,使得D1導通,D2截止,電機反轉,判斷有雨.
圖6 DC24V電極正反轉控制器接線示意圖(手動自動行程開關限位端子型)
由于實驗條件所限,我們的實驗都是在雨滴命中傳感器敏感范圍內的前提下進行模擬的,在此范圍內,傳感器的靈敏度較高.實際應用中,可將激光發(fā)生器和光敏電阻排布成點陣,應用簡單邏輯電路即可擴大感應面積.
目前應用較多的雨滴傳感器,大多是用于雨量大小的判斷,因此,存在一定的延遲,無法作出實時響應.而本傳感器則用有無雨的判斷,能達到有雨即反應.有很高的靈敏度和低延遲性.且傳感器結構簡單,成本低廉.
[1]趙巖,訾鴻.汽車雨滴傳感器的設計[J].佳木斯大學學報,2007,25(6).
[2]童詩白,華成英.模擬電子技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 0:9.
[3]沈志勤.電子技術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