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澤慶
張云逸 (1892~1974),海南文昌人,解放軍高級將領,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他閱歷豐富,是中共黨史、軍史中一位富有傳奇和神秘色彩的人物。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曾參加了著名的黃花崗起義和辛亥革命。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參加過北伐戰(zhàn)爭、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歷任紅七軍軍長、紅一方面軍副參謀長、新四軍參謀長兼第三支隊司令員、新四軍副軍長、華東軍區(qū)副司令員兼山東軍區(qū)司令員、華東軍政大學校長、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廣西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副書記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本文敘述的是張云逸在皖南事變前后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張云逸任新四軍參謀長兼第三支隊司令員,參與領導了新四軍的組建與整編工作。1938年11月,張云逸率軍部特務營由皖南渡江北上。1939年5月,他在安徽廬江縣東湯池主持成立了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兼任指揮,賴傳珠任參謀長,鄧子恢任政治部主任。江北指揮部成立后,將所屬部隊整編為第四、第五支隊和江北游擊縱隊,共9000余人。隨后,張云逸指揮所部向皖東敵后推進,逐漸在淮南鐵路以東、津浦鐵路以西開辟了以定遠縣藕塘鎮(zhèn)為中心的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游擊根據(jù)地,在津浦鐵路以東開辟了以來安縣半塔集為中心的淮南津浦路東抗日游擊根據(jù)地。1939年12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率中原局機關進入皖東。此后,江北指揮部所屬部隊在劉少奇、張云逸等中原局領導的統(tǒng)一指揮下,在淮南津浦路西、津浦路東兩個抗日游擊根據(jù)地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一塊完整的淮南抗日根據(jù)地。
1940年11月,為統(tǒng)一指揮華中地區(qū)的新四軍、八路軍各部,劉少奇等在海安成立了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后移駐鹽城),總指揮葉挺,副總指揮陳毅(在葉挺過江前代理總指揮),政治委員劉少奇,參謀長賴傳珠。張云逸領導的江北指揮部所屬各部即歸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指揮。
就在1940年10月19日,何應欽、白崇禧根據(jù)蔣介石的旨意,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的名義向八路軍正、副總司令朱德、彭德懷及新四軍軍長葉挺發(fā)出“皓電”,誣陷八路軍、新四軍“不守戰(zhàn)區(qū)范圍自由行動”、“不服從中央命令,破壞行政系統(tǒng)”,限令八路軍、新四軍于一個月內全部集中到黃河以北地區(qū),欲借日軍之手削弱甚至是消滅共產(chǎn)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不久,蔣介石統(tǒng)治集團又制訂了“剿滅黃河以南匪軍計劃”和“解決江南新四軍案”。同時,蔣介石在長江兩岸調兵遣將,密令江北的李品仙(時任國民黨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兼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主席)、湯恩伯(時任國民黨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韓德勤(時任國民黨魯蘇戰(zhàn)區(qū)副總司令兼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及江南的顧祝同(時任國民黨第三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等部加緊準備,以便在適當時機大舉“清剿”活動于長江南北的新四軍、八路軍。
山雨欲來風滿樓。還在何應欽、白崇禧發(fā)出“皓電”之前的一個多星期,張云逸就得到情報:國民黨桂系軍隊已有3個師由第五戰(zhàn)區(qū)開往大別山,鄂北及安徽立煌縣(今金寨縣)都新到國民黨中央軍一部;同時,李品仙已令其所屬各部加緊準備,待機向皖東大舉進攻,淮南鐵路以西的桂系第四十八軍第一三八師一部則不時以小股部隊越過淮南鐵路向津浦路西地區(qū)進犯。此時,江北指揮部所屬第四、第五支隊主力4個團因要支援蘇北新四軍在泰興黃橋地區(qū)的作戰(zhàn)已東進至淮(安)寶(應)地區(qū),留在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據(jù)地的只有江北游擊縱隊和第四支隊第九團,路東抗日根據(jù)地則只有4個獨立團的地方武裝。若是桂頑集中兵力大舉東犯,僅靠淮南抗日根據(jù)地現(xiàn)有兵力,不用說打退頑軍進犯不可能,就是固守路西部分戰(zhàn)略要地也相當困難。對此,張云逸深感憂慮。
除了兵力單薄外,留在根據(jù)地的部隊還未來得及進行補充和整訓,戰(zhàn)斗力也不強。另外,1940年淮南津浦路西地區(qū)遇到了災荒,路西根據(jù)地中心區(qū)又十分嚴重,部隊的糧食及被裝、鞋襪的供給等后勤保障方面也遇到了困難。劉少奇在離開皖東赴蘇北前,曾向新四軍軍部及中共中央軍委如實反映過淮南抗日根據(jù)地的情況。他在給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楊尚昆的電報中甚至認為,張云逸率領的留在淮南抗日根據(jù)的少數(shù)兵力一旦遭到桂頑的大舉進攻,很可能無法堅持下去,根據(jù)地有喪失的可能。
皖南新四軍軍部的北移,令張云逸感到不放心。1940年10月之前,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發(fā)過多次電報,建議處于國民黨頑軍和日偽軍包圍中的皖南新四軍軍部盡快渡江北移,以免在反共摩擦中遭受損失。張云逸和劉少奇也曾討論過此事,并向中共中央軍委建議新四軍軍部率皖南部隊最好北渡到無為、含山地區(qū),隨后向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據(jù)地轉移,屆時他們可以派第四支隊前去接應,這樣軍部過江就比較安全。否則,大的反共摩擦發(fā)生時,處于險境中的軍部必然遭受損失。
張云逸
張云逸認為,新四軍軍部若率皖南部隊早日渡江,移至皖東,不但能使軍部和皖南部隊擺脫危險的局面,而且將大大增強江北新四軍的力量。這對于鞏固江北已得陣地及進一步開展華中敵后的抗日斗爭,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墒?,令張云逸無法理解的是,新四軍軍部一直沒有執(zhí)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要求其盡快北移的指示。
張云逸擔心,桂頑此時若占領了淮南津浦路西地區(qū),江北指揮部在皖東與皖中部隊之間的聯(lián)系就會被切斷,在皖中無為一帶活動的游擊縱隊也面臨著難以立足的危險,屆時他很可能無法再派部隊到無為、含山地區(qū)接應軍部過江了。若是這樣,軍部過江就會面臨更多的困難,也增加了一份危險。
毛澤東等人認為,淮南抗日根據(jù)地是整個華中的“戰(zhàn)略樞紐”,因此,他們在電報中給張云逸下達了一個任務,要其迅速部署皖東的新四軍對西防御,同時向桂軍呼吁反對內戰(zhàn),強調團結對敵,務必堅守住淮南抗日根據(jù)地。電報特別強調指出:“皖東決不可失,如失皖東,則蔣介石必沿運河、淮河構筑封鎖線,斷我向西之前途?!蓖瑫r,新四軍軍部也認為:皖東確關重要,軍部要北移非有皖東在手不可。為此,軍部也要求張云逸必須堅守淮南抗日根據(jù)地,并立即作出相應部署。
該如何堅守淮南抗日根據(jù)地呢?張云逸與劉少奇、鄧子恢、賴傳珠等人進行過多次討論。10月19日,劉少奇在給中共中央軍委并張云逸、鄭位三(時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員兼新四軍第四支隊政治委員)的電報中建議:先集中兵力消滅韓德勤部,徹底解決蘇北問題,再從蘇北抽調3~4個主力團來皖東;待我路東部隊休整好、頑軍疲勞之時,我再集中兵力一舉而擊破之。
中共中央軍委沒有同意劉少奇等人提出的先消滅韓德勤部,再由蘇北抽調部隊到皖東支援張云逸作戰(zhàn)的意見。對于劉少奇等提出的暫時只以2~3個團在淮南津浦路西以游擊戰(zhàn)與頑軍周旋的做法,毛澤東等人感到心里沒底。因為當時桂軍在兵力上占有優(yōu)勢,且戰(zhàn)斗力也較強,一旦新四軍被“擠”出路西,桂頑勢必乘勝向路東大舉進犯。若是如此,后果將不堪設想。出于對“皖東決不可失”的考慮,毛澤東、朱德、王稼祥于10月25日致電劉少奇等人,請其考慮是否將已進至淮寶地區(qū)的第五支隊司令員羅炳輝所部及江北指揮部所屬的幾個主力團調回皖東,增強淮南抗日根據(jù)地的守備力量,以抵御桂頑李品仙部的進攻。毛澤東等在電報中還問道:如待李品仙部進攻時再往皖東調部隊,是否來得及?
接到電報后,張云逸與劉少奇等反復討論后,決定遵照毛澤東等人的指示,準備將東進至運河西岸的第四支隊第七、第十四團調回淮南津浦路西地區(qū),以加強路西新四軍的力量。同時令羅炳輝做好準備,以便隨時能夠率第五支隊第八團返回淮南津浦路東地區(qū),只留第五支隊第十團在淮寶地區(qū)堅持活動。隨即,劉少奇將上述處置意見電告中共中央軍委。
就在劉少奇、張云逸等人商討如何應對桂頑進攻、堅守淮南抗日根據(jù)地時,李品仙根據(jù)蔣介石的旨意,趁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主力東調未返之際,于1940年10月下旬令第四十八軍第一三八師、第十游擊縱隊及保安第八團等部共7個團的兵力,陸續(xù)越過淮南鐵路,向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據(jù)地發(fā)起進攻。
張云逸接到桂頑東犯的報告后,立即致電李品仙,呼吁其遵守雙方以前商定的以淮南鐵路為界分區(qū)抗日的協(xié)議,停止東犯,團結對敵。但李品仙此時根本聽不進張云逸的勸告,令桂軍繼續(xù)進攻。由于桂頑此次有備而來,且新四軍在淮南津浦路西兵力薄弱,至11月中旬,頑軍已相繼占領了合肥縣梁園、草廟集、王子城,全椒縣復興集,長豐縣杜集等地。
在此期間,國民黨原東北軍第五十七軍第一一二師霍守義部由山東南下蘇北,準備切斷張云逸領導的淮南新四軍與在蘇北的八路軍第五縱隊黃克誠部、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陳(毅)粟(裕)部之間的聯(lián)系,繼而與韓德勤部南北夾擊蘇北的八路軍、新四軍;活動于豫皖交界的國民黨軍湯恩伯部也準備東進,向彭雪楓領導的八路軍第四縱隊發(fā)動進攻;韓德勤部也蠢蠢欲動,叫囂著要從蘇北新四軍手中“收復”失地;顧祝同則在江南制訂圍殲皖南新四軍軍部及其直屬部隊的作戰(zhàn)計劃。一時間,整個華中都被內戰(zhàn)的陰云籠罩著。
1939年5月,葉挺、賴傳珠、羅炳輝、張云逸 (從左至右)在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九團駐地合影。
面對桂頑的步步進逼,張云逸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坐鎮(zhèn)淮南津浦路西,指揮部隊打擊進犯的頑軍。由于兵力有限,張云逸令第四支隊第九團和江北游擊縱隊以游擊戰(zhàn)與頑軍周旋,在給頑軍一定打擊后即靈活轉移,為主力西返贏得時間。同時,張云逸致電已到蘇北的劉少奇,請求令第四支隊第七、第十四團及第五支隊第八團迅速返回淮南抗日根據(jù)地,以增強對桂頑的作戰(zhàn)力量。隨后,根據(jù)桂頑的作戰(zhàn)特點,張云逸在征得劉少奇的同意后,決定集中第四支隊全部、江北游擊縱隊大部以及第五支隊第八團,共6個多團的兵力于淮南津浦路西地區(qū),阻擊桂頑的進犯,并令羅炳輝赴路西,以江北指揮部副指揮的身份協(xié)助自己加強對路西各參戰(zhàn)部隊的統(tǒng)一領導和指揮。
路西新四軍兵力得到加強后,張云逸即調整部署,令各部分別在全椒縣周家崗,滁縣鴉窩集,定遠縣藕塘集、界牌集、吳家圩等地構筑工事,準備阻擊來犯的頑軍,以堅守路西根據(jù)地的中心區(qū)。張云逸深知,如果路西不保,桂頑必然會越過津浦鐵路,進一步向東壓迫,到那時不但淮南抗日根據(jù)地和江北指揮部的處境將更加被動,而且還會對蘇北、豫皖蘇邊乃至整個華中的反頑斗爭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張云逸指示所部,即使付出再大的代價也要守住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據(jù)地。
從11月下旬起,桂頑分三路向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據(jù)地發(fā)起新一輪進攻。張云逸、羅炳輝指揮所部在周家崗、界牌集、鴉窩集等地與頑軍展開激戰(zhàn)。同時,張云逸還令在巢縣南部銀屏山地區(qū)活動的江北游擊縱隊一部襲擾頑軍后方,以牽制其東犯。新四軍各部指戰(zhàn)員經(jīng)過英勇奮戰(zhàn),終于阻止了頑軍的進攻勢頭。
桂頑的進攻雖然暫時被打退,但是張云逸身上的壓力絲毫沒有減輕。桂頑在調整部署后,又向新四軍發(fā)起了進攻,而且李品仙還將第七軍第一七二師調至淮南鐵路西側,準備隨時參戰(zhàn)。這樣一來,不但張云逸,就連蘇北的劉少奇、陳毅等人也都非常著急。他們都認為桂頑會很快向皖東發(fā)起更大規(guī)模的進攻?;诖伺袛?,張云逸急電劉少奇,請求蘇北的八路軍、新四軍迅速西援皖東。同時,張云逸還將桂頑無理進攻新四軍的情形電告蔣介石,要求制止桂軍對淮南抗日根據(jù)地的進犯。
劉少奇和陳毅為打通蘇北與皖東之間的聯(lián)系,以便增援張云逸,經(jīng)請示中共中央同意后,于1940年11月底至12月中旬指揮蘇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向盤踞在淮寶之間的韓德勤部發(fā)起進攻,史稱曹甸戰(zhàn)役。但此役并未能將韓德勤部全部消滅,蘇北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12月16日,劉少奇致電張云逸、鄧子恢等并報中共中央軍委:現(xiàn)我主力在蘇北攻擊頑軍工事受挫,蘇北已形成僵局,急切無法解決,因此不能增援皖東,新四軍第四、第五支隊必須在不依靠任何增援條件下,獨立支持皖東,這是一種嚴重而復雜的任務。
鑒于劉少奇等無法從蘇北抽調部隊西援張云逸,毛澤東、朱德、王稼祥遂于12月16日致電劉少奇、陳毅并告葉挺、項英:華中斗爭是長期慢性斗爭,我們要有決心與耐心;蘇北部隊亟須整訓擴大一段時期,然后以主力一部增援皖東;皖南部隊務須迅速過江,作為堅持皖東之核心。幾天后,毛、朱、王再次電示葉、項,令其率部迅即渡江,并強調“應于兩星期內渡畢,增援皖東為要”。然而,新四軍軍部并未執(zhí)行中共中央軍委要其率皖南部隊于兩星期內渡江完畢,增援張云逸的指示。
令張云逸未曾想到的是,援軍未到,對手卻又增加了。12月20日,定遠、滁縣等地的日偽軍乘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集中兵力與桂頑作戰(zhàn)之機,糾集了2000余人,向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據(jù)地的定遠縣藕塘集、仁和集,滁縣珠龍橋、施家集、曲亭等地進行“掃蕩”。在日偽頑軍的共同進攻下,路西抗日根據(jù)地形勢最嚴峻時只剩下以定遠縣藕塘集為中心的東西30公里、南北20多公里的狹小地帶,只有兩三個完整的鄉(xiāng),其余均成了游擊區(qū)。23日,張云逸向中共中央軍委報告了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據(jù)地遭到日偽軍“掃蕩”及頑軍進攻的情形。
同日,中共中央軍委電示劉少奇、陳毅、張云逸等人:目前皖東須由張云逸所部獨立支持之,無論敵人或頑軍進攻,均用游擊戰(zhàn)與之周旋,不要希望任何增援,華北八路軍增援不可能,也不適當。在蔣介石沒有真正投降以前,向我大舉進攻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沒有便利的戰(zhàn)場,所以你們很可以利用時機積極準備一切,包括擴大整訓軍隊,鞏固與發(fā)展根據(jù)地?!澳銈兊能婈犛鷶U大,愈精強,你們的根據(jù)地愈發(fā)展,愈鞏固,任何進攻都是不怕的,故認真擴大與整訓軍隊,認真發(fā)展與鞏固根據(jù)地,就是粉碎任何進攻的可靠資本?!?/p>
根據(jù)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張云逸與羅炳輝指揮所部以游擊戰(zhàn)術一面與桂頑周旋,一面打擊進犯的日偽軍。日偽軍在付出傷亡、被俘400余人的代價后,被迫停止了“掃蕩”,返回原防地。新四軍收復了被日偽軍占領的地方。但是,新四軍對桂頑的作戰(zhàn)卻始終未能取得大勝,以致形成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zhàn)。
鑒于淮南津浦路西戰(zhàn)局一時形成僵持局面,張云逸根據(jù)毛澤東、劉少奇等人的指示,逐漸將工作重點轉至整訓軍隊與鞏固路東抗日根據(jù)地方面來,為以后的長期作戰(zhàn)做準備。在征得劉少奇同意后,張云逸重新調整了江北指揮部所屬各部的部署:羅炳輝、鄭位三率第七、第八、第九團暫在淮南津浦路西定遠以東、滁縣地區(qū)活動,堅持路西陣地,將第十四團調至路東;譚希林(時任江北游擊縱隊司令員)率江北游擊縱隊第一、第三團在定遠以西、合肥以北及鳳陽、懷遠等地區(qū)活動;孫仲德(時任無為游擊縱隊司令員)率領無為游擊縱隊仍與第三支隊挺進團在無為、巢南、桐城一帶堅持活動,以便將來接應皖南新四軍軍部的北移行動;第十團仍部署在運河以西、天長以北之淮寶地區(qū);江北指揮部率第十四、第十五團,獨立第三、第四團堅持路東陣地;集中第九、第十四、第十五團及獨立第四團進行整訓。
11月底,張云逸返回路東后,又與鄧子恢等人進一步討論了加強路東抗日根據(jù)地建設的有關問題。
在返回路東之前,張云逸接到了新四軍軍部的電告,軍部已令準備到江北指揮部工作的中共中央軍委第二局原局長曾希圣在無為組織了渡江指揮部,負責籌集渡船、糧草,準備接應軍部和皖南部隊從銅陵、繁昌地區(qū)北渡。張云逸也根據(jù)中共中央、新四軍軍部的指示,派出小部隊到無為一帶沿江地區(qū)進行偵察,為軍部及皖南部隊渡江后向東轉移做準備。同時,張云逸還令孫仲德率無為游擊縱隊配合渡江指揮部進行各項準備工作。此后,關于軍部及皖南部隊即將渡江北上的消息不斷,但張云逸始終未見軍部采取行動。
至12月下旬,由于國民黨方面到處散布新四軍軍部渡江北移的消息,日軍已提高了戒備,在江南各據(jù)點開始增加兵力,并派出大批艦船在長江中游弋,準備屆時予以截擊。李品仙也派出頑軍進至桐城、合肥、無為地區(qū),并向在無為、桐城一帶活動的新四軍無為游擊縱隊和第三支隊挺進團發(fā)動進攻,搶去了新四軍籌集的部分船只,有一部分渡口亦被其占領。張云逸越來越為新四軍軍部及皖南部隊的北移感到擔心。
12月底,新四軍軍部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一再催促下,終于決定率皖南部隊北移,所走的路線是由皖南經(jīng)蘇南渡江至蘇北??墒沁@時,顧祝同正調動7個多師約8萬人的兵力向皖南集結,準備圍殲新四軍。
當國民黨頑軍在江北對張云逸坐鎮(zhèn)的淮南抗日根據(jù)地不斷發(fā)動進攻時,長江以南的國民黨頑軍亦在加緊進行圍殲皖南新四軍的部署,并最終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新四軍在皖南的失敗,令張云逸更加擔心淮南抗日根據(jù)地的安全問題。自從得知皖南事變的消息后,張云逸即令所屬各部提高警惕,加強對桂頑的戒備,以防其乘機大舉東犯。與此同時,劉少奇、陳毅和中共中央軍委也對張云逸等作出指示,以應對危局。
張云逸令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七、第九團開至淮南津浦路東地區(qū),與在路東的部隊一起布置抵擋頑軍進攻的陣地,準備扼守津浦鐵路,堅決不讓頑軍深入到路東地區(qū);令江北游擊縱隊、第八團及路西地方武裝在路西以游擊戰(zhàn)堅持斗爭,以牽制桂頑的東進。同時,在冬季擴軍3400人的基礎上,張云逸還與鄧子恢等商定,決定將2月作為擴軍突擊月,再征召3000名新兵補充部隊,收購20萬發(fā)子彈、2萬雙鞋,并抓緊時間整訓部隊,提高部隊的軍政素質,準備應付桂頑的再次進攻。
1942年,張云逸 (左五)、陳毅 (站立最高者)同新四軍部分干部在淮南合影。
此時,張云逸又得到可靠情報:蔣介石已決心向華中及山東新四軍、八路軍發(fā)動全面進攻。蔣介石令顧祝同在江南圍殲新四軍的同時,又任命李宗仁為華中“剿共”總指揮,分四個“進剿”區(qū)對江北新四軍、八路軍實行“清剿”,并限于1月底開始攻擊、2月底“肅清”津浦鐵路以西之新四軍。
張云逸認為,既然國民黨頑軍有一整套的進攻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的計劃,那么我亦應有一整套的應對方案才行,否則就會陷入被動。怎樣才能粉碎頑軍的整個進攻計劃呢?經(jīng)過反復思考,張云逸于1月24日致電劉少奇、陳毅并中共中央軍委,就如何在華中進行軍事部署以粉碎頑軍的全盤進攻計劃提出建議。
張云逸還認為:新四軍、八路軍在華中的突擊方向應為皖北,首先打敗湯恩伯,乘勝進逼豫南,并配合鄂豫邊新四軍李先念部的行動,同時威脅大別山側背;蘇北的新四軍、八路軍只留必要兵力牽制韓德勤,并從政治上爭取國民黨蘇北地方實力派李明揚等部,以鞏固蘇北根據(jù)地,主力應向西進逼;皖東為鉗制方向,但在目前須集中必要兵力消滅桂頑進入津浦路西之一部,停止其繼續(xù)進攻,同時從政治上爭取其中立;如我主力進到豫南,則頑軍將陷于我兩面夾擊之中,此時桂軍若離開大別山,則我在皖東和豫南的部隊可乘勢占領之。
張云逸的上述建議得到中共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并被吸收到軍委的決策中。2月1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在關于今后華中戰(zhàn)略任務的指示電中指出:“目前華中指導中心應著重于三個基本戰(zhàn)略地區(qū)。第一個基本戰(zhàn)略地區(qū)是鄂豫陜邊。其辦法由彭雪楓、張云逸、李先念三地逐步向西推進,以在一年內達到鄂西、豫西及陜南建立游擊根據(jù)地為目的?!钡诙€戰(zhàn)略中心是江南根據(jù)地,第三個戰(zhàn)略中心是蘇魯戰(zhàn)區(qū)。后來由于華中形勢的變化,中共中央軍委放棄了在鄂豫陜邊建立抗日游擊根據(jù)地的計劃,張云逸的建議未能付諸實踐。
正當張云逸研究如何保衛(wèi)淮南抗日根據(jù)地及粉碎國民黨頑軍對華中的進攻計劃時,江北指揮部傳來了國民黨當局1月17日發(fā)布的撤銷新四軍番號的反動命令。為使新四軍能繼續(xù)在華中堅持抗戰(zhàn),張云逸認為,在當前最緊要的有兩件事要做:一是要立即表明我方對國民黨當局發(fā)布的反動命令的態(tài)度,堅決拒絕接受這個命令;二是要采取實際行動回擊這一反動命令。為此,他和鄧子恢于1月24日給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及劉少奇、陳毅的電報中指出:(一)蔣介石下令取消新四軍番號,甚至宣布法辦葉挺軍長,通緝項英副軍長,我們全軍應立即通電全國堅決反對。(二)我們是否應立即組織新的軍部代理職權,并向全國宣布,以回擊國民黨當局的反動命令。
張云逸所提的上述意見與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當時所確定的應對措施是完全一致的,并且在此之前,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已經(jīng)采取了實際行動。不過,由于通信不暢,張云逸沒接到有關信息。
中共中央為打退國民黨頑固派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堅持團結抗戰(zhàn),避免分裂,確定了在政治上采取攻勢、在軍事上采取守勢的斗爭方針。為對抗國民黨當局于1941年1月17日發(fā)布的撤銷新四軍番號的反動通令,中共中央軍委于1月20日發(fā)布了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云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
還在1月18日,劉少奇曾電示張云逸、羅炳輝等人,要他們派人盡量收容從皖南突圍出來的新四軍指戰(zhàn)員,并安排其在蕪湖附近,銅陵、繁昌地區(qū)打游擊,建立根據(jù)地與抗日民主政權。
由于當時皖東與皖中交通聯(lián)系已被桂頑阻斷,無法派大部隊去無為一帶進行接應,張云逸只好令在皖中活動的無為游擊縱隊多派人員在沿江一帶加強偵察,一旦發(fā)現(xiàn)有皖南新四軍指戰(zhàn)員突圍過江,即做好接應工作,保證其能安全北渡。1月22日,張云逸接到了曾希圣、孫仲德從無為發(fā)來的一封電報。二人在電報中說,皖南北移部隊第二縱隊政治委員黃火星率領一部分指戰(zhàn)員突出國民黨軍的包圍圈,現(xiàn)已安全到達無為東鄉(xiāng),另外還有其他一些突圍人員已分成零星小股正陸續(xù)向無為北渡中。
看完來電后,張云逸隨即與鄧子恢復電曾希圣、孫仲德,要其繼續(xù)派兵收容皖南突圍出來的新四軍指戰(zhàn)員,并做好安置工作。此后,張云逸多次將收攏突圍人員的情況上報中共中央軍委并劉少奇、陳毅。至2月14日,已收攏過江人員578人。另外還有一部分突圍人員在銅陵、繁昌地區(qū)堅持活動。
中共中央軍委十分重視皖南新四軍突圍人員的收攏、安置工作。在接到張云逸的報告后,中共中央軍委于1月28日電示張云逸、鄧子恢,要江北指揮部設法派人過江,對皖南突圍出來的新四軍指戰(zhàn)員予以指導,重新集結力量。電報還指出,目前除過江者外,尚應收集一部新四軍指戰(zhàn)員在蕪湖一帶抗日,以便將來向南發(fā)展。2月8日,劉少奇也電示張云逸、鄧子恢等,要江北指揮部負責派人到江南蕪湖附近建立抗日根據(jù)地。10日,劉少奇在給張云逸、鄧子恢等人的電報中進一步強調:經(jīng)營皖南是江北指揮部的任務之一,為經(jīng)營皖南,決定派曾希圣、黃火星二人帶電臺回江南銅陵、繁昌、蕪湖一帶發(fā)展,建立抗日根據(jù)地,準備將來出黃山向贛東發(fā)展。
張云逸、鄧子恢等人在研究了皖南當?shù)丶靶滤能娡粐笐?zhàn)員的實際情況后認為,目前還不適宜派出大批兵力過江去皖南活動,原因有二:一是國民黨頑軍仍在皖南大舉“搜剿”新四軍突圍人員,皖南白色恐怖嚴重;二是由皖南突圍過江的新四軍指戰(zhàn)員的思想問題尚未解決,心中或多或少都存有某種程度的悲觀失望情緒。為此,張云逸等在電令曾希圣、孫仲德派人去皖南收容突圍失散人員并在當?shù)貓猿钟螕魬?zhàn)的同時,決定派出小股部隊渡江到皖南活動,交由中共皖南特委領導,其余突圍到江北的部隊留一部在無為就地進行整訓,干部亦留一部在無(為) 桐(城) 廬 (江) 地區(qū)活動,突圍部隊大部轉移至皖東整訓。
在皖南事變中,新四軍損失了軍部和數(shù)千名指戰(zhàn)員,但是戰(zhàn)斗在大江南北的新四軍部隊仍有數(shù)萬人。為加強對這些部隊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同時也為了以實際行動回擊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高潮,1月25日,劉少奇、陳毅根據(jù)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在蘇北鹽城召開了新四軍軍部重建大會。新的軍部成立后,根據(jù)中共中央的指示,將活動于隴海鐵路以南、長江南北地區(qū)的新四軍、八路軍統(tǒng)一整編為7個師又1個獨立旅,共9萬余人。
張云逸所領導的江北指揮部及其所屬各部整編為新四軍第二師,張云逸以副軍長職兼該師師長。2月,張云逸領導了第二師的整編工作。同時,根據(jù)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第二師組成了以張云逸為書記的軍政委員會,以加強對部隊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根據(jù)新四軍軍部的決定,張云逸除了參加全軍的領導工作外,還要作為一個戰(zhàn)略區(qū)的領導人,對第二師和淮南抗日根據(jù)地負有直接的領導責任。這對于已年近50歲的張云逸來說,既是一種信任,也是一種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