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南毓
1
有一篇小說叫《最高貴的捐贈》,講一個四五歲的小姑娘,她的小朋友在一次火災(zāi)中失去了媽媽,家產(chǎn)也蕩然無存。于是,小姑娘的媽媽領(lǐng)著她去探望小朋友。媽媽拿出嶄新的被褥和衣服,而她只拿出一只破舊的玩具熊。媽媽告訴她,捐贈不是施舍,應(yīng)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后,小姑娘作出了極為艱難的決定,她拉著媽媽的手交給了小朋友,說:“我把媽媽捐給你,你從此就又有媽媽了?!闭f完就哭著跑開了。
媽媽追上去問她為什么如此難過,小姑娘說:“我最珍貴的是媽媽!”的確,在一個四五歲孩子的世界里,還有什么比媽媽更珍貴的呢?
媽媽雖然還要花大力氣給孩子講明“捐贈”的真正含義,但她已把善良、友愛的種子播進(jìn)了孩子的心田。這顆種子必將在女兒的生命中綻放出絢爛的花朵。
假如媽媽知道小朋友的災(zāi)難而不去捐贈,小姑娘怎么會有機(jī)會得到如此寶貴的心靈之種呢?假如媽媽拿出的不是嶄新的被褥和衣服,她怎么會理解“珍貴”的含義呢?假如媽媽看到女兒拿出的破舊玩具熊卻漠然視之,小姑娘又怎么會有如此舉動?有舍必有得,所得往往多于所舍。
2
還有一篇散文叫《丟失的玩具》,講一位雕塑家如何培養(yǎng)兒子。父親總是拒絕兒子買玩具的要求,問他為何不自己動手制作玩具;兒子自己制作玩具時,父親又無視他的孤立無援,問他為何不自己學(xué)習(xí)制作工藝;等兒子拿出一件件像模像樣的玩具時,父親卻又每隔半年制造出一起盜竊案,讓兒子的杰作不翼而飛。最后,兒子懷疑歷次的盜竊案均與父親有關(guān),這才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秘密——原來,父親將自己的絕大部分雕塑作品連同兒子制作的玩具砸碎和了泥。兒子問他原因,父親的回答非常簡單:“不砸碎不好的,你怎么會制作出更好的?”之后父親與兒子的作品屢獲世界大獎。
這則故事里,我更關(guān)注的是父親制造的一起起“盜竊案”,頗有點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味道:許多人在取得小小的一點成績后就自命不凡,沉浸在對過去輝煌的陶醉中,看到的總是優(yōu)點,盡管缺憾依然存在。只有打破對過去的眷顧,才能突破過去的不足。
父親砸碎兒子的玩具后,泥巴還在,兒子以前制作玩具的手藝還在,兒子重新制作時,沒有原有作品的束縛,只會越來越好。父親砸碎的是有形的玩具,兒子得到的卻是珍貴的創(chuàng)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