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明 指導教師:衣丹
(吉林省吉林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132001)
腦梗死是我國常見病,多發(fā)病,老年人多發(fā),基于老年人組織器官衰退、適應能力減退、抵抗力下降、患病后心理不適應、情緒變化大[1]等因素而出現(xiàn)依賴、抑郁、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給康復治療及護理增加了難度。加強心理干預,保持心境平和、情緒穩(wěn)定是幫助老年腦梗死患者樹立信心、戰(zhàn)勝疾病的首要措施。本研究對我院神經(jīng)內(nèi)科2010年1月~2011年2月住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給予心理干預,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0年1月~2011年2月在我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住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對象符合以下條件:①所有患者均經(jīng)CT或MRI確診并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診斷要點。②肢體肌力達到Ⅱ級以上(參照Ashworth肌張力評定標準)[2]。③意識清楚,無失語。干預組32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對照組32例,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齡65~75歲,平均年齡69±1.2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病程、基礎治療、康復治療方向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及康復。干預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心理分析、心理評估,制訂心理護理方案,實施個性化心理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首先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在遵循“無損于患者身心健康,不違背患者主觀意愿,不泄露患者個人隱私”的心理護理倫理學三原則[3]的前提下,以贏得患者的信任感,友好合作。運用有效的溝通技巧,采集心理信息,確定患者具體心態(tài),析出主要原因和影響因素。
2.根據(jù)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心理需要,給予針對性的個性心理護理。
(1)焦慮恐懼心理?;疾r,老年人自制能力差,精神壓力大,易產(chǎn)生焦慮恐懼心理,既擔心自己身體能否好轉(zhuǎn),又怕別人提及自己的疾病,因此往往故作談笑自如,以掩飾自己的恐懼焦慮情緒。此時要及時滿足病人了解有關疾病診斷、治療、預后等信息。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了,對醫(yī)務人員充分信任,對醫(yī)療實踐就能夠自覺配合。這樣因勢利導,采用放松療法,有助于調(diào)節(jié)自主神經(jīng)功能,減輕身心緊張狀態(tài),配合康復訓練。
(2)自尊心理。老年病人常會有失落感,希望他們被重視,喜歡別人恭順服從。醫(yī)務人員要尊重他們,比如主動打招呼,耐心聽取意見等。還可與老年病人進行非醫(yī)療活動的接觸,態(tài)度和藹,耐心,認真傾聽。讓他們在對過去的回憶中,產(chǎn)生一種滿足和自豪感,從而能夠正確對待肢體康復訓練,并從中找到自我[4]。
(3)孤獨寂寞心理。擔心患病后別人遠離自己,失去家庭溫暖和親人陪伴,尤其是環(huán)境的改變會使老年人不適應,內(nèi)心感到孤獨寂寞。因此入院時要向病人介紹病區(qū)的環(huán)境、設施、作息時間、主治醫(yī)生、護士等,以消除陌生感,同時做好家屬工作,充分發(fā)揮家庭支持作用,讓家庭成員多關心、體貼患者,減少其孤獨感,在社會及家庭的陪伴下一起面對疾病的治療與康復。
(4)悲觀心理。老年患者治療后病情反復遷延,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而康復訓練時間又長,使得他們變得懷疑急躁,悲觀失望,愛發(fā)脾氣,不能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5]。要向病人介紹成功治愈的典范,把這類患者同病情較輕、性格開朗的患者放在一個病室,采用暗示方法,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以和藹的語言,肯定患者在康復訓練過程中的每一個進步。
(5)依賴心理。此類患者會不自主地尋找心理寄托和安撫,再加上會受到親人的特殊照顧、關心和幫助,從而事事依賴他人,不肯活動。這類病人采用認知療法,重建認知,建立良好的適應能力,建立正確解決問題的模式,鼓勵他們“我能行”,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當患者處于興奮狀態(tài)時,神經(jīng)和肌肉達到最佳狀態(tài),有利于肢體康復。
(6)固執(zhí)心理。因老年病人腦老化,思考能力下降,不易接受環(huán)境的改變和新事物,不想聽命于他人,甚至毅然拒絕治療和護理。對這類病人采用行為塑造,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病人信任,鼓勵病人與其他病友交談,從交談中了解患者的需要,引導病人正視自己的角色,有的放矢地給病人灌輸治療和護理的信息,使其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做好長期治療的思想準備,努力學習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
(7)抗藥心理。在治療中,肌肉注射可引起局部疼痛,靜脈注射可對血管壁產(chǎn)生刺激。病人如接受治療過頻、過多,則會覺得痛苦,因而產(chǎn)生害怕、厭煩甚至抗拒治療的心理;或者是長期治療而療效不明顯或根本無效時,或是由于經(jīng)濟狀況,擔心長期用藥給家庭、子女造成經(jīng)濟負擔而拒絕用藥。針對這些可能因素,護士首先應在病人接受治療前對藥效做出適當解釋,讓病人放心接受治療。同時要做好病人家屬的工作,達到一致,避免在患者面前談及敏感的醫(yī)藥費等問題。護士應給予正確引導,并在治療中通過語言強化藥物效果,抵消其對疾病的不良心理作用。
1.心理護士必須具有豐富的心理學專業(yè)知識和技巧。
2.心理測試時要保持測試環(huán)境安靜,氣氛和諧。
3.與老年病人進行交談時必須態(tài)度誠摯,富于同情心和耐心,深入到病人的心靈深處,具體到護士的語速、表情、手勢等。
4.聽取病史時,護士應該注意病人的表情(痛苦、無所謂、緊張、焦慮等)、講話方式(緘默少言、滔滔不絕、細聲細語、高聲激昂等)、態(tài)度(自然隨和、焦慮、局促不安)和儀表(平常、濃妝、不修邊幅等),去偽存真,以求獲得準確的臨床資料。
5.必須取得病人家屬的信任與合作。
判定標準:①運動功能障礙評定采用簡式(FMA)Fugl-Meger評定法,上肢66分,下肢34分。②生理自理能力評定采用Barthel評定法,為100分制。③焦慮及抑郁情況評定采用SAS和SDS法。
結果:兩組患者康復效果見表1。
表1 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康復效果比較
出院時SAS和SD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SAS、SDS評分結果比較
心理護理是疾病治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體現(xiàn)了生理—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護理人員應該能夠綜合運用現(xiàn)代心理學、社會學及傳統(tǒng)護理的基本知識,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
老年護理是以老年人為主體,從老年人身心、社會、文化需要出發(fā),積極與患者溝通,針對老年人的性格、文化程度、境遇、性別、病情等,因人施護,因病施護,制訂針對性的心理護理目標,以解決患者現(xiàn)有和潛在的問題,使病人能夠擺脫恐懼、焦慮悲觀等不良心理因素,放下思想包袱,調(diào)動主觀能動性,達到形神共養(yǎng),身心并治。
本研究中針對老年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心理干預,把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護理有機結合起來,了解和掌握老年病人的個體心理活動規(guī)律,選定有針對性個體化定向護理目標,有的放矢地對其進行心理調(diào)護。激發(fā)和樹立老年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變不利健康行為為有利健康行為,增加臨床各種治療效應,促進患者肢體功能康復,降低患者抑郁及焦慮發(fā)生率,幫助病人重新建立自己的形象,以正常的形體和心態(tài)走向社會,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
[1]顧曉巖,孫茜.腦梗死患者的心理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5,11(7):780.
[2]方定華,陳小梅.腦血管病臨床與康復.北京:中國康復研究中心,2000:56.
[3]劉曉紅.護理心理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
[4]唐鳳平.老年護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47-150.
[5]李素.臨床內(nèi)科護理細節(jié).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8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