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軍
(吉林省松原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138000)
中風后遺癥是指中風經(jīng)過救治之后留有的輕重不等的半身不遂、言語不利、口眼歪斜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我科2010~2012年運用電針配合康復療法對30例中風后遺癥患者進行治療,患者恢復狀況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0~2012年在我院康復理療科治療的中風后遺癥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30~40歲1例,41~50歲8例,51~60歲12例,61~70歲7例,71~80歲2例;病程1~12個月。對照組30例,男19例,女11例;41~50歲6例,51~60歲14例,61~70歲6例,71~80歲4例;病程1~12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風辨證診斷標準(試行)》[1]中中風及《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經(jīng)腦CT或MRI證實。③ 生命體征平穩(wěn),意識清楚,病情穩(wěn)定。④年齡30~80歲。⑤愿意接受針刺治療。⑥入組期間未同時接受其他方法治療者。⑦病程1~12個月。
排除標準:①雖符合診斷標準,并經(jīng)頭顱CT或MRI確診,但無明顯中風后遺癥癥狀的患者。②病情危重或急性期病情尚未穩(wěn)定,伴有意識障礙或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者。③ 合并有嚴重的心、肺、肝、腎疾病,糖尿病,或有嚴重出血傾向者。④懼怕針刺者。
剔除標準和脫落標準:①納入后發(fā)現(xiàn)不符合納入標準,或未按治療方案治療者。②納入病例發(fā)生嚴重不良事件,出現(xiàn)并發(fā)癥,不宜繼續(xù)接受實驗,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個療程而影響療效判斷者。
1.治療組:電針治療:取穴:以足陽明經(jīng)為主,輔以太陽、少陽經(jīng)穴。
主穴:百會、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后溪、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太沖。
加減:氣陰兩虛,陽氣虛衰,如神疲倦怠,周身乏力,手足腫脹涼麻加中脘、天樞、氣海、足三里、曲池,以溫針灸;肝陽化風,頭暈心煩加太溪、腎俞;痰盛氣粗加豐隆。
操作:采用蘇州產(chǎn)康年牌0.25mm×40mm無菌毫針,常規(guī)消毒諸穴,平補平瀉,虛證可加灸。進針得氣后,電針分別連接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后溪,足三里、太沖,四組電針接通英迪牌KWD-808Ⅱ電針儀,采用疏密波,刺激由弱到強,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20min,每日1次,30次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康復治療:康復訓練分為3期:卒中早期以肢體屈膝伸展訓練、坐位平衡訓練、起坐訓練為主。卒中中期以上下肢分離運動及相關控制能力訓練、體位轉換、軀干控制、患側肢體負重訓練、獨立站立訓練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為主;卒中恢復期以精細活動訓練、協(xié)調能力訓練、步行訓練為主,每次治療40min,每日1次,30次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2.對照組:康復訓練分為3期:卒中早期以肢體屈膝伸展訓練、坐位平衡訓練、起坐訓練為主;卒中中期以上下肢分離運動及相關控制能力訓練、體位轉換、軀干控制、患側肢體負重訓練、獨立站立訓練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為主;卒中恢復期以精細活動訓練、協(xié)調能力訓練、步行訓練為主,每次治療40min,每日1次,30次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全國高等醫(yī)學院?!渡窠?jīng)病學》腦中風肢體癱瘓評定標準和中風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擬定。治愈:癱瘓肢體肌力恢復至5級,生活完全自理,肢體無殘疾;顯效:癱瘓肢體肌力在原基礎上提高2級,主要癥狀和體征明顯好轉;有效:癱瘓肢體肌力在原基礎上提高1級,癥狀和體征部分好轉;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無明顯好轉,患肢出現(xiàn)肌肉萎縮或畸形。
結果:治療組30例,顯效12例,有效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30例,顯效2例,有效2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76.67%。兩組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s)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s)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30 28.37±1.31 82.30±5.15對照組30 27.67±1.06 69.36±6.79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ADL指數(shù)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腦卒中屬中醫(yī)學“中風”范疇,病因歸納起來不外虛、火、風、痰、瘀為患。后遺癥半身不遂多認為屬氣虛血滯,或肝陽上亢、脈絡瘀阻。經(jīng)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lián)絡臟腑肢節(jié),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有研究認為,神經(jīng)可再生、重塑,經(jīng)治療可使后遺癥得到康復。
中風病人多表現(xiàn)為肢體運動障礙,其病在陽、在腦,手三陽經(jīng)從手走頭,足三陽經(jīng)從頭走足,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故選擇經(jīng)絡循環(huán)通過頭部的手足三陽經(jīng)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后溪、足三里、太沖,然后再接通電針,使經(jīng)脈氣血通暢,正氣旺盛,運動功能則易于恢復。陽明經(jīng)多氣多血,氣虛血瘀或氣滯血瘀或氣血功能失調是缺血性中風的主要發(fā)病機理,肌肉、四肢的正常活動,必須受到陽明經(jīng)氣的充養(yǎng)始能發(fā)揮作用。取陽明經(jīng)穴有健脾益胃以生化氣血、疏通經(jīng)絡以調整全身氣血的作用。另外,頭為諸陽之會,手足六陽經(jīng)皆上循于頭面,因此有“頭之氣街”、“氣出于腦”的理論,是經(jīng)氣匯聚的重要部位,故針刺百會可化瘀通脈、調和氣血,使筋脈自柔,并可補瀉經(jīng)氣、調整陰陽,使陰陽協(xié)調,經(jīng)氣回流,促進偏癱的恢復。
電針結合康復治療能積極有效地預防二次損傷,防止失用綜合征和誤用綜合征,治療本癥療效肯定。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組.中風辨證診斷標準(試行).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4,17(3):64-65.
[2]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