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偉摘譯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yī)學院,北京協和醫(yī)院,北京100730)
Healey 等進行ASSERT 研究共入選2 580 例近期植入起搏器或除顫器患者(年齡≥65 歲,合并高血壓,既往否認房顫病史),平均隨訪2.5 年,主要終點為缺血性中風或全身栓塞事件。亞臨床房顫定義:心房率>190 次/min,持續(xù)至少6 min 的事件,而臨床缺乏房顫證據。植入起搏器或除顫器3 個月時,共261 例(10.1%)患者發(fā)生植入裝置識別的亞臨床房顫。亞臨床房顫與臨床房顫(HR 5.56,95%CI 3.78 ~8.17;P <0.001)以及缺血性中風/全身栓塞事件(HR 2.49,95% CI 1.28 ~4.85,P =0.007)危險性增加相關。51 例患者發(fā)生主要終點事件(均沒有臨床房顫),其中11 例患者3 個月時存在亞臨床房顫。校正中風其他危險因素后,亞臨床房顫仍為中風/全身栓塞事件的預測因子(HR 2.50,95%CI 1.28 ~4.89,P =0.008)。該研究表明亞臨床房顫在植入起搏器或除顫器人群常見,與中風/全身栓塞事件危險增加相關(N Engl J Med,2012,366:120-129).
Kurl 等進行的一項前瞻性研究,共入選42 ~60歲男性2 049 例,隨訪19 年,其中156 例發(fā)生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作為連續(xù)變量,QRS 間期每增加10 ms 與SCD 危險增加27%相關(HR 1.27,95%CI 1.14 ~1.40,P <0.001)。校正已知的關鍵危險因素(年齡、飲酒量、既往心梗、吸煙、血清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C 反應蛋白、2 型糖尿病、身體質量指數、收縮壓和心肺功能)后,QRS 間期>110 ms 者SCD 危險為QRS 間期<96 ms 者的2. 5 倍(相對危險度RR 2. 50,95% CI 1.38 ~4.55,P=0.002)。除QRS 間期外,吸煙、既往心梗、2 型糖尿病、心肺功能、身體質量指數、收縮壓和C 反應蛋白亦獨立與SCD 危險相關。不同QRS 間期人群累積存活率見圖1(組1 ~組5 QRS間期分別為<96 ms,96 ~100 ms,101 ~105 ms,106~110 ms 和>110 ms)。該研究表明QRS 間期為男性SCD 的預測因子,適用于普通男性人群SCD 危險評估(Circulation,2012,125:2588-2594).
圖1 不同QRS 間期人群累積存活率比較
挪威學者Nauman 等對既往沒有心血管疾病的13 499 例男性和15 826 例女性人群進行前瞻隊列研究。大約間隔10 年測量2 次靜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第2 次RHR 在1995 年8 月至1997 年6 月間測量,隨訪至2008 年12 月31 日。共60 例失訪患者,全部是由于移民離開挪威。經過(12±2)年隨訪,3 038例死亡,其中388 例死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隨著RHR 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險性增加。與兩次測量RHR 均低于70 次/min 者(8.2 名死亡/萬人/年)比較,第1 次RHR <70 次/min,而第2 次RHR >85次/min 者(17. 2 名死亡/萬人/年)校正HR 為1. 9(95% CI 1.0 ~3.6);第1 次RHR 70 ~85 次/min 而第2 次RHR >85 次/min 者(17.4 名死亡/萬人/年)校正HR 為1.8(95% CI 1.2 ~2.8)。該研究表明既往沒有心血管疾病人群,10 年間RHR 增加與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險增加相關(JAMA,2011,306:2579-2587).
Naruse 等對220 例連續(x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57 例女性,年齡(69 ±11)歲。依據AMI 后48 h內是否發(fā)生室顫(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進行分組。早復極定義:至少2 個下壁或側壁導聯QRS-ST 交界區(qū)抬高至少0. 1 mV,示例見圖2。結果表明,21 例(10%)患者在AMI 后48 h 內發(fā)生VF。多因素分析表明,早復極(OR 7.31,95%CI 2.21 ~24. 14,P <0. 01)AMI 發(fā)病至入院<180 min(OR 3.77,95% CI 1.13 ~12.59,P <0.05)和Killip 分級>I 級(OR13. 60,95% CI3. 43~53. 99,P <0. 001)為VF 發(fā)生的獨立預測因子。該研究表明早復極增加AMI 后48 h 內VF發(fā)生的危險性(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2012,5:506-513).
圖2 早復極示例心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