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軍,莊亞其,毛穎盈,黃濤,林亞芬,孫麗芬
(浙江省奉化市農業(yè)技術服務總站,浙江奉化315500)
長期以來,水稻生產中大量施用化肥,雖然對糧食增產起了重要作用,但導致農田土質變差,肥料利用率降低,且造成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6]。綠肥由于有共生固氮作用以及對礦質養(yǎng)分的富集作用,能給土壤增加大量的新鮮有機質和多種有效的礦質養(yǎng)分,使土壤有機質得到更新和積累,通過有機膠體,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協(xié)調水肥氣熱狀況,提高土壤生產性能,因此種植和利用綠肥進行培肥改土,意義重大[7]。然而近幾十年來,由于種植結構調整、種植綠肥經濟效益低、土地承包期短等原因,奉化市傳統(tǒng)的綠肥養(yǎng)地措施已經很少應用了,綠肥種植養(yǎng)地技術已漸漸淡忘。為了探索綠肥不同翻耕量對水稻產量及對土壤肥力的影響,進行了本試驗。
試驗在西塢街道下徐村徐偉定承包田進行,土壤為黃化青紫泥田土種,母質為湖海相沉積物。
供試綠肥為大橋種紫云英,早稻為甬秈15,晚稻為寧81。種植模式為綠肥-早稻-晚稻。
設5個處理:處理1無綠肥還田;處理2綠肥15 t·hm-2還田;處理3綠肥30 t·hm-2還田;處理4綠肥45 t·hm-2還田;處理5綠肥還田量45 t·hm-2+石灰225 kg·hm-2。小區(qū)面積167 m2。
綠肥2009年10月10日播種,10月15日出苗,2010年4月5日開花,4月16日翻耕。所有處理,種植早稻時,施基肥碳酸氫銨450 kg·hm-2、過磷酸鈣300 kg·hm-2,追肥尿素210 kg·hm-2;種植晚稻時,施基肥有機無機復混肥(8∶3∶4)1.5 t·hm-2,追肥尿素300 kg·hm-2、氯化鉀75 kg·hm-2。
早晚稻成熟期各處理調查有效穗,并計算平均每叢穗數,以平均穗數為標準,取代表性植株3叢,測定其每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數據,每小區(qū)實割測產,曬干換算成標準含水量后計算產量。晚稻收獲后用“X”法隨機采取試驗田0~15 cm耕層土壤。經風干、充分混合后,四分法留取1 kg土壤樣本,測定土壤有機質等。
從表1可以看出,相比處理1,綠肥還田對早稻穗長、有效穗數、千粒重分別增高4.8%,12.7%,1.4%。說明紫云英翻耕后能提高穗長、有效穗數和千粒重,產量的提高主要是有效穗數的增加所致。綠肥不還田,早稻產量最低,僅為5.619 t·hm-2。通過綠肥還田措施,早稻產量平均增加8.4%。隨著綠肥還田量增加,水稻產量也隨之增加,綠肥還田量為45 t·hm-2+石灰225 kg·hm-2處理早稻產量最高,相比不還田,增加26.0%。
從表2可以看出,相比處理1,綠肥還田對晚稻株高、穗長、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和每穗實粒數能夠分別高3.6%,9.1%,13.5%,14.2%,19.2%,但千粒重下降了2.2%。說明紫云英翻耕后能提高晚稻株高和穗長,產量的提高主要是有效穗和實粒數的增加所致。綠肥不還田,晚稻產量最低,僅為5.178 t·hm-2。通過綠肥還田措施,晚稻產量平均增加33.7%。隨著綠肥還田量增加,水稻產量也隨之增加,綠肥還田量45 t·hm-2+石灰225 t·hm-2的處理晚稻產量最高,相比對照,增加47.1%。
表1 不同綠肥還田量各處理對早稻產量性狀的影響
表2 不同綠肥還田量各處理對晚稻產量性狀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經過1年早晚稻種植后表明,綠肥翻耕能提高稻田有機質含量,無綠肥還田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最低為48.0 g·kg-1,不同綠肥翻耕量處理的土壤有機質分別達到49.8,50.6,52.4,53.7 g·kg-1,增幅為3.7%~11.9%,平均為7.6%,堿解氮、有機碳和易氧化有機碳,都隨施用量增加而增加。
表3 不同綠肥還田量各處理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長期翻耕紫云英有利于提高水稻產量,尤其是生物產量[8]。本試驗結果表明,綠肥還田量45 t·hm-2+石灰15 kg·hm-2的處理,對早晚稻有明顯的增產效果,相比無綠肥還田,產量分別增加26.0%和47.1%。
綠肥不同翻耕量處理的土壤有機質比無綠肥還田增幅為3.7%~11.9%,平均為7.6%,堿解氮、有機碳和易氧化有機碳,都隨施用量增加而增加。
[1]王建紅,曹凱,張賢,等.綠肥還田對水稻生長期土壤有機質動態(tài)變化的影響[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0(3):614-616.
[2]方志權.有機農業(yè)初探[J].上海農業(yè)學報,2000,16(4):1-5.
[3]涂仕華.化肥在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作用與地位[J].西南農業(yè)學報,2003,16(增刊):7-8.
[4]王德建,林靜慧,孫瑞娟,等.太湖地區(qū)稻麥高產的氮肥適宜用量及其對地下水的影響[J].土壤學報,2003,40(3):426-432.
[5]高效江,胡雪峰,王少平,等.淹水稻田中氮素損失及其對水環(huán)境影響的試驗研究[J].農業(yè)環(huán)境保護,2001,20(4):196-198,205.
[6]王建紅,曹凱,姜麗娜,等.浙江省綠肥發(fā)展歷史、現(xiàn)狀與對策[J].浙江農業(yè)學報,2009,21(6):649-653.
[7]何平安,李榮.中國有機肥料養(yǎng)分志[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9,82-98.
[8]吳增琪,朱貴平,張惠琴,等.紫云英結莢翻耕還田對土壤肥力及水稻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5):27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