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代表選舉新特征
目前,出席十八大的代表已全部選舉產生。觀察此次黨代表選舉,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于以往的兩個典型特征,即“差額選舉”比例的增加以及代表結構的包容性增強。
差額比例擴大凸顯黨內民主
差額選舉比例提高是十八大代表選舉的一個重要特征。2011年11月中組部下發(fā)通知明確指出:“選舉產生出席黨的十八大代表,差額選舉的比例應多于15%?!笔叽髸r,這一規(guī)定則是“不少于15%的差額比例”。從“不少于”到“應多于”的變化,擴大了黨內民主選舉范圍。
以廣東省為例。按照中央規(guī)定,廣東有67名十八大代表名額。確定的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有85人,另有兩人由中央直接提名。在這份名單的基礎上,省委全委會差額掉6人,之后廣東第十一次黨代會再差額掉12人,總共以21.2%的差額比例選出十八大代表。
代表結構更包容、更多樣
此次黨代表選舉的另一個特色是,代表結構的多樣化和包容性。
各省、區(qū)、市的黨員領導干部數(shù)在黨代表中出現(xiàn)了明顯下降。以江蘇為例,其十八大代表的名額為70人,比十七大時多出1人,但其黨員領導干部的名額卻從原來的48人減少為44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據(jù)十八大代表選舉工作有關要求,中央給北京市增加兩名十八大代表名額,而新增的這兩名十八大代表均為學者身份。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全國40個選舉單位,具有學者身份的代表人數(shù)在2270名十八大代表總人數(shù)中所占比例已超過5%。
(于亞博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7月26日,作者張廣昭、陳振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