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剛
(中北大學體育與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和式太極拳發(fā)展淺探
魏志剛
(中北大學體育與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太極拳是我們祖先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一個優(yōu)秀拳種,蘊涵著豐富的東方文化哲理。和式太極拳是和兆元在繼承陳清平拳架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帶理架”太極拳,歷經(jīng)數(shù)代傳人的發(fā)展,已成為太極拳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不僅具有“理技相合”與“耍拳”的理論特色;而且體現(xiàn)出和順中平、輕柔圓活的技術特點。文章在闡述和式太極拳概貌的基礎上,進而對太極拳的理論研究提出思考。
和式太極拳 理論 發(fā)展
中國遼闊大地上孕育著無數(shù)拳種,而為大眾所熟知的則是少林拳和太極拳。太極拳起源于河南,提及太極,人們總想到陳式太極拳而忽略和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是太極拳中的一個代表拳種,它以獨特的魅力已被世人所接受和喜愛,和式太極拳以《易經(jīng)》之理為基礎,對拳架進行了細化與改革,刪其繁瑣,增其不足,創(chuàng)編了一套體用一致、技理相合的和式太極拳。這一拳架不僅在技術風格上獨樹一幟,而且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色。我們應該結合歷史,用發(fā)展的眼光長遠看問題,深入探討研究和式太極拳的拳理、技法,注重保護和式太極拳的傳承與發(fā)展。
和式太極拳由一代武術宗師,河南省溫縣趙堡鎮(zhèn)人和兆元(1810-1890)所創(chuàng)。和兆元,字育庵,出生于一個醫(yī)林世家,自幼在家庭環(huán)境影響下習文學醫(yī)。和兆元十五歲時,時值清王朝后期,社會動蕩,其姐夫李棠階(歷任晚清禮部侍郎,軍機大臣、禮部尚書等職)見和兆元天資聰慧、心性堅韌,再加當時時局不穩(wěn)勸其習練武術。1825年冬,和兆元拜于趙堡鎮(zhèn)一代太極拳名師陳清平門下,開始習練太極拳。因他天資聰穎,活潑機敏,有習武的天份,并且能尊師重道,勤奮好學,功夫出類拔萃,深得清平師的賞識,成為陳清平的入室大弟子,全面繼承了師傳太極拳理法。和兆元在跟隨其師傅學習太極拳后,對原有拳術的基礎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和兆元所創(chuàng)拳架,體用一致,技理相合,以自然柔活之體,養(yǎng)體內(nèi)浩然之氣,故稱“代理架”。
和兆元博采眾長,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出和式太極拳可以說是對太極拳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因當時對于武術傳承理念的認識和理解,和兆元并未公開授徒。在其晚年從京歸家后,研習拳理,傳授子孫。兒子和潤芝、和勉芝、和敬芝、和慎芝及長孫和慶喜均得他本人真?zhèn)?。長子和潤芝自幼跟隨其父習武學醫(yī),在習武上具有一定天分,兼承家傳中醫(yī),在和式太極拳浸染多年后傳拳于子和慶喜、和慶文、和慶臺。和慶喜由于跟隨父輩學拳較早,深的父親以及祖父真?zhèn)?,對和式太極拳理解和感悟較深,技藝超群,在和式太極拳傳承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隨著年代的推移在1928年,中央國術館成立,當年已71歲高齡的和慶喜打破了和式太極拳家庭傳承的方式,在振興國術的背景下,7l歲高齡和慶喜開山授徒,教授了鄭伯英、劉世英、柴玉柱等一批弟子,和慶喜這一打破中國傳統(tǒng)傳承理念的做法對和式太極拳的推動和發(fā)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更促進了和式太極拳的傳播。和慶文的長子和學信,自幼隨父習醫(yī)練拳。和慶喜開山授徒后,和學信又隨其學拳,深得和慶喜器重,得承和式家傳。和學信也曾舉家避亂寶雞,新中國成立后,又遷返趙堡,行醫(yī)研拳。其子和士英秉承家傳,保持了和式太極拳的傳統(tǒng)風貌。20世紀60年代前期,和士英行醫(yī)之余在趙堡鎮(zhèn)傳授和式太極拳,“文革”期間被迫中斷,只在家中傳拳于子、侄。傳人主要有其子定元、定乾、定中(又名少平)、定國(又名有祿)。和式太極拳發(fā)展至今,和有祿作為和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無論在和式太極拳傳統(tǒng)風貌還是拳理技法都保持了和式太極拳的特色。
和式太極拳以自然為準則,故行功走架又稱“耍拳”。和慶喜在《耍拳解》中說:“輕,極輕,極輕則極靈,用氣則滯。學者用功,身法運轉達要像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在空中迎風飄蕩那么輕靈自然。”輕則靈,靈則巧,輕巧靈便才能步入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隨心所欲的境界。和式太極拳強調(diào)柔是剛的基礎,柔又能克剛。這一輕柔特點有別于太極拳其他流派講究剛猛發(fā)力?!端H狻芬粫羞€指出:“柔者何也?柔。松柔、純?nèi)?、松關節(jié),柔經(jīng)絡?!庇伤扇肴?,柔不是目的,是走勁化力的手段,柔中求剛是目的。通過松柔自然的盤架,除去后天拙力,從而生出自然之勁,達到化僵為柔。和式太極極素有“圈太極”“步活圈圓”的說法。行拳走勢,以圓為宗,手劃圓,身行圓,步走圓,內(nèi)勁圓轉。周身協(xié)調(diào)配合,肩、肘、手、胯、膝、足、軀干都做圓或弧形的轉動和滾動,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渾身都是圈,圓轉連貫,“如充氣而圓,無處受力”。通過正確的鍛煉,形成內(nèi)外合一,即成“渾圓一漾而貫其身,虛感之物而寓靈動”,挨到何處何處擊,周身無處不太極。以柔中求剛為目的,以輕靈自然為原則。勢勢處處順其自然,合乎自然。形成輕靈圓活,柔順自然的風格特點。以圓、弧為運動形式,以太極陰陽變化之法,使身體處處分出虛實內(nèi)外。視練者體質(zhì)階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勻適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為度。整個拳架樸實無華、簡潔流暢,以體用一致為要求促進拳架、推手、散手三合為一,技理相合。通過朝夕盤架增強自身功夫,通過推手實踐矯正拳架,直至最終用于實戰(zhàn)。
這套拳架以《易經(jīng)》之理為拳理基礎,象其形(圓),取其義(陰陽),用其理(陰陽變換),以人身比太極,太極即天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兑住は缔o》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庇钪嬗刑斓亍⑺募?、四立二分二至。日月經(jīng)天,山水行地,四時八節(jié)運行。人體有左右、肩胯四大節(jié),肘手膝足八小節(jié)。拳架動作有圓、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與理相合,即:一圓即太極,上下分兩儀,進退呈四象,開合是乾坤,出入綜坎離,領落錯震巽,迎抵推艮兌。一勢之中一圓、兩儀、四象、八卦俱現(xiàn)。人體結合太極之理,以“圓”為運動之基礎,以陰陽之自然運行表現(xiàn)太極拳的技法。一動周身無不是圈,各有陰陽變換,圓活靈動,毫無滯機。如一棵大樹掛滿無數(shù)圓環(huán),風擺樹動,環(huán)環(huán)皆轉,如軸如輪。周身圓轉無處受力,臨敵因勢應變,圓切線引進落空,身旋氣轉離心拋擲,內(nèi)勁渾圓松活彈發(fā),表現(xiàn)出滑如魚、粘如膠、軟如棉花、硬如鋼的技擊特色。
和式太極拳除了一般太極拳的特點外,還有自身的獨特之處。和式太極拳講究“合”,技理合,才是太極真諦,陰陽合才是太極渾圓之氣,內(nèi)外要合,動靜要合,腳、腿、腰也要合;講究“順”,拳架要求順身、順腿、順手、順腳;講究“中”,不貪不欠,不即不離,不偏不倚,不過不及;講究“平”,兩肩要平,頭頂要平,心要平;講究“輕”,把勢走動如貓行,舉步輕靈神內(nèi)斂;講究“柔”,對方剛攻而我以柔應;講究“圓”,手劃圓,身行圓,步走圓,內(nèi)勁圓轉;講究“活”,靈活、圓活、柔活并用。一般太極拳講究擁、捋、擠、按、采、列、肘、靠,和式太極拳講的是一圓、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圓是太極之象,是活的基礎。和式太極拳首先要求動作走圓,所以和式太極拳有“圈太極”“步活圈圓”的說法,無論是行拳還是走架,都要以圓為宗,然后在圓當中表現(xiàn)掤、捋、擠、按。由兩側分出陰陽,而每一側每一手也都要分出陰陽,處處走圓,處處分出陰陽,輕柔圓活,順遂自然。
總之,和式太極拳以自然為準則,以圓、弧為運動形式,以陰陽變化之法,使身體處處分出陰陽。以輕靈圓活,柔中求剛為原則。視練者體質(zhì)階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勻適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為度。拳架、推手、散手合而為一,樸實無華,簡潔流暢。和式太極拳是一種用身體技術表現(xiàn)生命智慧和哲學思考的拳種。太極拳理論中的太極、陰陽學說,不能脫離人體和拳技。否則,既使成為易學大師或理學大家,但不一定能成為太極拳高手。因此,理論與技法的有機結合,才是完善的太極拳。故和兆元在《太極拳要論》中說:“理技相合,太極真諦。習者不可不詳思揣摩焉。若理能守規(guī),久恒自成也?!?/p>
“一個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史,除受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狀況和外來因素的制約外,社會政治結構對其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睂σ粋€國家和地區(qū)的影響,較之自然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發(fā)展,政治制度更為直接。中原地區(qū)作為我國最早的國家——奴隸制政權的誕生地,繼而發(fā)展成為早期的政治中心,為中原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穩(wěn)固的政治基礎。中州武術文化便是在這種政治氛圍中形成和發(fā)展的。強權政治和宗法制度構成了中州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政治結構,這種結構深深地影響著中州武術的發(fā)展。家族式的武術組織結構就是“家國同構”政治結構的反映。一脈相承的專制制度,使武術與政治發(fā)生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方面,統(tǒng)治者將其作為培養(yǎng)其接班人的教育手段和護國強兵的軍事工具;另一方面,為了統(tǒng)治地位的穩(wěn)固,又在某種程度上對其進行壓制。歷史上“禁武”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和式太極拳在這一歷史環(huán)境中誕生,必然帶有著濃烈的這一政治特點。
在和式太極拳發(fā)展過程中,和兆元作為開山祖師,創(chuàng)造出一套技法合理、簡明實用的太極拳,對中國武術做出了積極貢獻。然而對和式太極拳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是李棠階。李棠階(1979-1865)字樹南,號文園,又號強齋,謚號文清,河南河內(nèi)人,清朝道光年間壬午科進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侍讀、太常寺少卿、工部尚書、禮部尚書、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等職。和兆元出生于一個醫(yī)林世家,自幼習文學醫(yī)。和兆元十五歲時,時值清王朝后期,社會動蕩,其姐夫李棠階(歷任晚清禮部侍郎,軍機大臣、禮部尚書等職)勸其兼習武技。李棠階文韜武略,政治、軍事、天文、地理、謀略無所不通,尤精于理學。道光十六年,李棠階回鄉(xiāng),見到時年已二十六歲的和兆元風華正茂,武功精湛。李棠階盡完孝道返京時,遂邀和兆元一同進京供職。和兆元在京期間,在李棠階的影響下,對太極拳進行了重大改革,尤其使太極拳理論有了長足的發(fā)展??梢哉f,如果沒有李棠階推薦和勸說和兆元進行武術的習練,可能和式太極拳這一流派不會流淌于中國武術這一歷史的涓涓大河中,如果沒有李棠階對和兆元在創(chuàng)拳時給予的支持和意見,和式太極拳這一特色拳種更不會在廣闊的中華武術天地中大有一番作為。和兆元在李棠階影響下,廣交各派武林同道,勤于實踐,對中華武學精華兼容并蓄,以理學、儒家、道家并結合醫(yī)學理論來指導規(guī)范拳架,使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并且在實踐中修改了拳架中的手法、身法、步法等,在陳清平原傳拳架的基礎上,增益完善,創(chuàng)編了一套既不失傳統(tǒng)又獨具特色的“代理架”。因他武藝出眾,清廷授以“武信郎”(正六品武官)之職。
在李棠階的影響下,和兆元以理學、道家和中醫(yī)理論來指導和規(guī)范拳架,使理論與技術密切結合,創(chuàng)編了走架輕靈圓活,柔順自然,不同于陳清平拳架的新拳架。因此拳架強調(diào)體用一致、技理相合,以自然柔活之體,養(yǎng)體內(nèi)浩然之氣,故被稱為“帶理架”。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和兆元隨李棠階返鄉(xiāng),在此后的12年期間,代師授拳,逐步同化了眾師弟的拳架和拳理,故自和兆元以后在趙堡流傳的太極拳多為“帶理架”,后世傳習者將此拳架稱為“和式太極拳”,由于地域的關系,也常被稱之為“趙堡太極拳”。
太極拳以其獨特的魅力和養(yǎng)生的功效已經(jīng)走出國門,被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愛,而很多人卻不熟知和式太極拳。我們不能說這是中國武術傳播的一種弊病,我認為這是太極拳在傳承上的兩大趨勢,也可以說是現(xiàn)在為止太極拳在傳承上的兩大問題。一是太極拳流派越來越多,二是太極拳真諦越來越少。何謂太極拳真諦?我想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們在接受或者傳承某一拳種時,我們要站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上去學習和理解,而理解和學習一種文化是需要長時間的思考和實踐來驗證的。我認為,反復的思考和不斷的實踐才能得出真切的理論和精義。也就是拳種的真諦。太極拳在如今的傳承中可以說只是形式和內(nèi)容上的教學,而少了理法和特點的灌輸。這是太極拳在發(fā)展中傳承理念的一種落后,同樣的,也是和式太極拳在今后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是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和式太極拳,但是我們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的是和式太極拳區(qū)別于別派太極拳的技理、技法和特點,讓更多的人在習練和式太極拳中能感到身體和心性的雙重快樂。我們要站在發(fā)展的角度看待和式太極拳的發(fā)展,而要想發(fā)展,首先自身要對和式太極拳的原理、技法有更深刻的挖掘,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和式太極拳勢必會得到更多的人的喜愛。
[1]楊 靜.論太極拳理論的文化淵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5).
[2]杜曉紅,陳永發(fā),石 雷.從《周易》溯源太極拳理論基礎[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1).
[3]洪 浩,和有祿.和式太極拳述論[J].河南社會科學,2007(5).
[4]徐 杰.太極拳理論淵源探討[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7(5).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 Style Taichi Quan
Wei Zhigang
(College of Sport and Art,North University of Chian,Taiyuan Shanxi 030051)
Taichi Quan is a kind of excellent boxing created by our ancestors in long-term practical life,and has compound oriental curual philosophy.He style Taichi Quan was created by He Zhaoyuan on the basis of Chen style Taichi Quan,and has developed by many generation people and become one of the main school of Taichi Quan.He style Taichi Qua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kills combining with theories and boxing play feature;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ooth,round and harmonious movements.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maincontent of He style Taichi Quan explores the deep thoery of it.
He style Taichi Quan p titl =quot;pagenumbe
G85
A
1004—5643(2012)01—0051—03
魏志剛(1987~),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